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这里所说的“归纳法”教学.是指“讲一种现象.然后再给出其理论解释”的教学方法.比如讲“闪电”,先是给出“闪电”这一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解释.与“归纳法”相反的教学方法是“演绎法”.即先学习某些电学理论.然后再用这些理论来解释闪电等诸多有关电现象.在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归纳法”在实施新课标理念方面的优势:因为是先给现象,后给解释.学生在教学中互动性强.兴趣高涨,思维活跃.所以“归纳法”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地开展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自主性学习.  相似文献   

2.
“命题”是试验修订本教材中新增的内容,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生疏,特别是新教材仅介绍了由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构成的简单的复合命题的真假的判定,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常常碰到仅用课本知识难以解释清楚的情形.下面的问题就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让学生迷惑的问题,在此提出来和各位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3.
"源"与"流":学科、专业及其关系的辨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谭荣波 《教育发展研究》2002,22(11):114-116
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这两个问题容易混淆,常常连在一起,“学科专业”常常作为一个专用词使用。本文拟从概念分析入手,对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其关系作一辨析。一、“学科”、“专业”的内涵及分类学科的涵义在一些汉语辞书中都作了解释,《辞海》的表述较为完整:“①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史学、教育学等。②‘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1]在英语文献中的这两种解释,分别由discipline和subject表示,概念很清楚,很少有误解。在高校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4.
抽象函数是指函数解析式未给出,而只给出函数满足的一些条件的一类函数.由于这类函数解析式不清楚,故学生在解此类函数问题时,常感到很抽象而“无法(法则)”可依.但利用抽象这一特点设计考题可更好地考查学生对函数概念、性质、图象等知识的理解是否深刻,掌握是否牢固.正因为如此,抽象函数深受命题专家的青睐,已成为近几年高考的热点之一.为了追踪热点,透视命题规律,本文就2007年高考中的抽象函数题作一归类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超 《天津教育》2005,(2):48-49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同时倡导学生学习数学应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问题解决”的过程。上述新课程所体现的重要理念中,都涉及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仅为儿童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也会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有的教师仅仅追求时尚.为了设计“引人人胜”的“问题情境”而绞尽脑汁,但结果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目标里进一步指出“能用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这说明数学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数学表达能力,简言之,  相似文献   

7.
“纯牛奶”和“鲜牛奶”区别在哪里?前者一般是指在140℃左右高温下灭菌.把对身体有害的和有益的各种菌都杀死了.而后者是在大约70℃低温下较长时间地杀菌.可得保留牛奶中的有益菌.在4℃左右的低温下保鲜期约为7天。这一知识.对很多长期喝牛奶的人来说.并不很清楚.但如果你是一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要开展《吃的学问》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课下对“别枝”的注释是:“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原来在古代没有“另”字,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并不妥当。因为讲不通,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词义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别…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固然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基本功有关,然而能否驾驭课堂,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很需要一种特殊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所谓应变能力,换句话说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具体说,就是在课堂上,出现了预料不到的情况,能审“情”度“事”,当机立断地采取应急或补救措施,较好地处理问题的能力。现试举三例,以便借例发挥。例一,课堂上常有这种情况,老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提出意料不到而又很有分量的问题。这时如果教师也难以一时解释清楚,这就需要有点应变能力。既不可简单地斥责学生“就是你能”!  相似文献   

10.
汤巧根 《物理教师》2011,32(2):14-15,17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自然学科.对学生来说要学好它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来说也是一门难教的学科.其中有些问题由于涉及到物理前沿或更高层次的知识而不能很好地解决.但有些“小”问题,教师必须深刻地把握,清楚地讲解,使学生有清醒的认识.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和交流中,本人发现有些高中物理教师在不少基本问题上是糊涂的,例如概念’含糊,物理规律关系错乱,物理符号混乱等等.这些现象可以叫做物理教学中的“乱象”.以下几个例子看似“小问题”,然而却有“大文章”可做.  相似文献   

11.
答读者问     
徐克勤同志: 来信收阅,现将你所提的问题简复如下: 一、关于课文中的插图。《故乡》中描写中年闰土“头上是顶破毡帽”,意思很明显是说闰土头上戴的是一顶破毡帽。面面上的闰土却没戴帽子。我们同意你的意见,即插图没有充分体现原著对于闰土形象的刻划。这在教学上是应当提醒学生注意的。二、关于作品中几句话的理解: ①“我这次是专为别他而来的”。这里的他,指故乡。因为“五四”时期还没有广泛使用代表物的“它”字。现在则把他和它(或(牛也))分得很清楚了。⑤“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这句话里“的”字,现在应写作“地”字。当时“的”、“地”不分。现在分得很清楚,凡是定语都用“的”,凡是状语都用“地”。③“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这里不要解释为“很以为有功”,应解释为“很以自己发现了这件事为功劳”。简单说,就是“很以此为功”。以上请你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被别人误会,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学会解释。学会解释这项训练,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教育学生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一定要冷静.想一想,态度要诚恳.要心平气和地向对方说清楚。练习中的三种情况是生活中很可能会遇到的.每个学生可任选一个进行演练。教师应作提示:①向谁解释.注意称呼和礼貌用语;②解释什么.要针对对方的误会作出解释说明:③怎么解释.要注意方式方法.寻找适当时机。解释时一定要注意态度要诚恳,要让  相似文献   

13.
冯阳 《小学语文》2024,(2):17-22
“写清楚”和“写具体”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两个关键词,这源自课程、教材、教学三个不同层面的共同确认。对于“写清楚”的具体内涵,在课程层面只提出了它作为第二学段习作学习的核心概念,并未提供相关的解释说明。因此,“写清楚”是作为一种“被悬置”的“概念性知识”存在于课程之中。教材层面从“是什么”和“怎么做”两个角度对“写清楚”进行内涵阐释,确立了其思维训练的价值取向。教学层面对“写清楚”的内涵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明确了其范围包含整个写作过程,并开发出了相关的方法策略。总之,“写清楚”的本质是一种思维训练,它的根本价值在于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这一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华佩东 《物理教师》2008,29(1):28-30
验电器、静电计、电压表是研究电学知识的重要实验仪器,但对于这3种仪器在结构、作用方面的异同,多数学生并不十分清楚,在处理这3个仪器的有关问题中经常错误百出.例如认为“只要把验电器的金属箔换成金属指针就变成了静电计”,“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和比较不同带电体所带电荷量的多少”“静电计不能用来测量直流电路中的电势差”等.对于这些似是而非的知识,很多学生的认识模棱两可,说不清楚.为了澄清上述问题,如果仅仅对这些仪器在结构和作用方面的差异作简要辨析,学生接受起来不太容易,兴趣也不是很浓厚,事后的印象也不深刻,时间稍长三者又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对“品位”一词的解释是“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但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品位”的意思就是说能跟上时代潮流.或有异于常人的个性或嗜好如果你对时尚潮流毫不感冒,就算你学富五车、品格高尚,也未见得是有“品位”的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 ,课文对“别枝”的注释是 :“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 ?原来古代没有“另”字 ,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语境下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很不妥当。因为不通 ,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 :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 ?词意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 ,“…  相似文献   

17.
王远琴 《中学理科》2000,(11):43-45
近来物理习题中出现一种“信息题”,这种题的特点是“题在书外,理也在书外”.题目知识背景是新的,解决问题所运用的有些知识也是学生没有学习过的,但在题中作了提供.如何解答物理信息题,这要求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信息,并运用这些新的知识信息,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答物理信息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常识性童话.故事性强.学生很感兴趣。教学这篇课,教师应由以往的“帮助”变为“点拨”,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眼、耳、口、手、脑齐动,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相似文献   

19.
“用心”析     
《劝学》一课对“用心一也”的注释是:“(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只对“一”作了解释,而对“用心”并末作详尽的解释,这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这里的“用心”同现代汉语的“用心”一样这一误解。其实,这里的“用心’是两个词,  相似文献   

20.
教参上说这道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实施起来的确困难重重。这道题渗透的是推测思想和可能性的知识。而学生到了三年级才接触“可能、不可能、一定”。一年级学生搞不明白.怎么一会儿篮子里是苹果,一会儿又变成梨了。他们认为里面摆的就是一种情况,要想跟他们解释清楚真是不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