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几年前,我在一所高等院校里任教文学课程的时候.记得有个同学问我:“写文章有诀窍吗?”我当时因为想起鲁迅关于作文“并无秘诀”的话,便回答说:“没有”。那位同学又问:“那么文章怎么才能写好呢?”我又想到了鲁迅的话:“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所以,便回答说:“要多看勤练”。我当时还大约做了一些说明、解释,不过现在也记不起来了。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回答也竟然招惹了一点不快和烦恼。  相似文献   

2.
中电台、中央电视台联播节目是我最爱收听、收看的。但有时临时有些什么事,或不能从头开始听、看,或中途走开后回来再接着听、看,就有可能遇上某条新闻的前头部分已播,我只能中途插进来听、看。于是就出现这种情况,正在播的新闻说:“阿今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一点五,工业产值增长百分之一点八等等;或说:巴这次洪水造成18人死亡,200多人无家可归等等。该条新闻直到播完都始终是阿如何如何,巴如何如何,不提阿、巴的全名。听完了,仍懵懵然,不知阿、巴何所指。  相似文献   

3.
从医院里看范敬宜同志回来后第三天就收到他去世的消息。我俩很熟。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又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但那天去看他时。却几乎是相对无言。过去常说的话题,如写作,如社会上的事,如新闻业务,都已无力再谈;而病情,相照不宣,又谁也不愿提及、不敢提及。我极难过,生离死别,竟是这个样子。又怕他累,说了一点不着边际的话,就赶快退了出来。  相似文献   

4.
楼巍 《图书馆杂志》2011,(12):97-104
楼巍:非常感谢大学到这里来听讲座!我现在从一个参观世博者、一个上海市民的角讳莫如深来谈谈旬怎么看世博的。我今天讲三点:第一点,为了忘却的记忆;第二点:时代的变迁;第三点,"后物质主义"时代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5.
新华书店究竟是根据什么提出每本书的订数的?这是大家关心而又议论较多的问题,我想就了解所及介绍一点情况,目的是使社店之间相互了解,更好地配合工作。一年要看三、四百万字的目录  相似文献   

6.
《视听界》2003,(6)
虽然我在中国的工作很忙,但无论如何,每天早晚都会花一点时间看电视新闻。因为除了能了解中国和世界最新的新闻之外,我还能欣赏到中国各个电视台的一大特色:美女主持。无论是儿童、娱乐、军事、农业还是新闻节目,中国各地  相似文献   

7.
自觉是是自救的开始 经常看公映的影片,但除了冯小刚的电影,很久没看到这么喜欢的了。多久,久到我都不大记得清——当然,这跟我靠遗忘过日子有关。冯小刚是这部影片的监制。我赞同冯监制在北京首映式上对这部影片的评论:“它是写人性的。” 《卡拉是条狗》写的不是狗,写的是人。 我觉得,这影片中写的几个人活得真够惨。主人公老二是葛优扮演的。老二活得又穷、又卑微、又老实。但是,他还有救。为什么呢,他有那么一点点自觉。圣经中说,人必自救,上帝才能救他。叫我说,人要自救,必得先有自觉,这点自  相似文献   

8.
看了题目,年轻人也许会问,“三家村”是怎么回事,北京出版社和“三家村”又有什么“牵连”?我作为当年和“三家村”的三家都有一些联系的编辑人员,在这里作一点历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9.
《档案管理》杂志社及蔡总编:我对《档案管理》的一点感觉,一直想对你们说,但又觉得这只是我自己的感觉,说不说都行。(蔡:还是说了好嘛)。俗话说“众口难调”。(蔡:难调也要调,干的就是这活。)但是,今天我看到了最新一期杂志,封三上有“有奖提问”,我为杂志社为办好杂志的良苦用心感动,感动又一次触发了“感觉”。我对改版后的杂志,总体感觉是:办得不错,信息量大。编辑人员为了增大信息量,把正文的字体尽可能压缩,压缩到了老同志看书戴老花镜都费劲的程度。年轻的同志看杂志也不省眼,总觉得密密麻麻。索性,不少文章只看看大标题、小标题了事…  相似文献   

10.
声音     
《网络传播》2005,(3):19-19
“网络作为媒体,它的形式并不重要,影响力才是问题的关键.每天关注新闻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要是不让我看新闻.不让我知道这世界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哪怕只有一两天.我也会受不了。电视、报纸与网络我都会关注,相比之下.我上网可能会更多一点,网上的信息毕竟要快得多。”  相似文献   

11.
梁衡 《编辑之友》2011,(1):65-66
从医院里看范敬宜同志回来,第三天就收到他去世的消息。我们是很熟的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又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但那天去看他时,却几乎是相对无言。过去常说的话题,如写作,如社会上的事,如新闻业务,都已无力再谈。而病情,心照不宣,又谁也不愿提及,不敢提及。我极难过,生离死别,竟是这个样子。又怕他累,说了一点不着边际的话,就赶快退了  相似文献   

12.
1991年4月下旬,南京打来一则长途电话:我采写的通讯《周恩来的故乡情》,继获得淮阴市、江苏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1990年度全国县级台站优秀广播节目三等奖。许多同行热情地向我祝贺,我自然也觉得高兴。俗话说:“花香原自苦寒来”,这话一点不假。仅就寻找这篇通讯的几个主人翁这一点来说,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我已经投稿二十三年了,品尝了写稿的酸甜苦辣,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写出了一点小小“名”气。近几年,我每年有200多篇稿件被各地报刊和广播电台采用,用稿率几乎百分之百。在写作上我能取得这点成绩,我想主要做到了三勤:勤看、勤思、勤动笔。 勤看 我每年订阅报刊十余种,加上经常到各部门各单位去串门,能看到的报刊、资料较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日子到东北部队转了一圈,最近又到“硬骨头六连”去了一趟。在和一些神枪手战士接触中,使我联想到记者练基本功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硬骨头六连”采访,我看了许多,听了许多,也想了许多。其中想到的一点就是:我们记者能不能像“硬骨头六连”战士练射击、投弹、刺杀那样苦练基本功?能不能像六连神枪手们那样,用的时间短,而功夫又练得过硬?以下写的都是一些感想。许多问题想得都不透,只是提出来和大家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这样的风格     
我与《出版参考》接触较晚,但这个刊物的办刊人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出版参考》是个关于出版事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信息刊物。它的内容涉猎面广,而又简明扼要,所以信息量大,使人爱看,因为看了确实有用,而不至于白白地浪费时间。 眼下大大小小的、公开的内部的刊物不少,但像《出版参考》这样办得短小精悍、实实在在的,恐怕不能说是很多。这也是这个刊物之所以在出版界受到青睐的一个原因吧。 我们的国家正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我们出版行业的情况也是如此,面临着国内外的同行及非同行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所以,我觉得我们特别要提倡像《出版参考》和它的办刊人这样的风格,这就是:少一点自负,多一点谦虚;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实干;少一点暮气,多一点朝气。 值此《出版参考》创刊十周年之际,写了以上几句白话,愿以为共勉。  相似文献   

16.
十几年前,一位写小说的学长约我小酌。酒过三杯,老兄话多了:你别看我红,可在编辑眼里,我只是他们门口的石狮子而已。一家杂志的编辑到北京来,说是宴请作者,把我也叫去了。满屋子黑压压的,人家互相都很熟悉,就我两眼一抹黑。后来,才听出了一点味来:原来,  相似文献   

17.
从医院里看范敬宜同志回来,第三天就收到他去世的消息.我们曾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又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但那天去看他时,却几乎是相对无言.过去常说的话题,如写作,如社会上的事,如新闻业务,都已无力再谈,而病情,相照不宣,又谁也不愿提及,不敢提及.我极难过,生离死别,竟是这个样子.又怕他累,说了一点不着边际的话,就赶快退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写作三勤     
我为各报刊台写稿已有20多年了,有了一点小小“名”气。近几年,我每年有200多篇稿件被各级报刊采用,能取得这点成绩,主要靠三勤:勤看、勤思、勤动笔。勤看:收集信息了解动态为了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我每年订阅报刊十几种,每天回到家里,无论有多少事,第一件事就是看报刊、信件,写阅读笔记;每到一个部门,就尽可能地翻阅其各种报刊和已形成的资料,抄下报刊地址、邮编、传真号码,了解报刊特点,学习行规行话,摘录精彩语段,为写好  相似文献   

19.
我一九七二年到图书馆工作,各项业务都不熟,尤其是对古籍的知识更是缺乏。而自己又快到五十年纪的人了,身体有病,文化程度也低,搞这项工作碰到许多困难。在党的领导下,在馆内老同志们耐心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学习,现在已从一点不懂到基本能够搞古籍分类和版本的鉴别工作。中国古籍,浩如烟海。我们馆藏的古籍也比较多,各种版本琳琅满目。开始阶段,我只从目录着眼,后来发现只看目录,不看实物,还不能解决我想要知道每部书的基本情况。因为我馆过去所编的线装书目录比较简单,基本著录不全,刻本年代有的登录不准。特别是古籍书名和现代书名大不一样,往往只看书名,不解其意。例如:《班马字类》、《山堂肆考》等书,起初都不知其内容。有关版本、字体、纸张、装饰等更不能从目录上看明白。所以,我决心豁出时间,将全库藏书普遍看一遍,真正做到心中有  相似文献   

20.
李强 《河北广播》2007,(2):32-32
关于《便民指南》我看了看,有那么几点建议,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这个书还是有些厚,很多需要《便民指南》的是不熟悉石家庄人,是不是薄一点,把它分的细一点,书前面带广告,后面带彩页,彩页可以收广告费,这在别的城市都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