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俄国立宪会议是布尔什维克政权在不能得到立宪会议支持的条件下解散的。布尔什维克的做法源于它的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在战争条件下群众利益需要超越了宪政需要的结果。布尔什维克重视立宪形式,但更重视人民的实际创造。与其说布尔什维克出于政党的利益拒绝了宪政,不如说升华了传统俄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融合了传统集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成分。  相似文献   

2.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把知识分子列入资产阶级,看作敌对分子,剥夺他们的言论自由,也不能为之提供应有的物质保障,往往迫使他们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这种情况无助于争取他们拥护新政权。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一时难以接受共产主义,他们的言论不符合官方的意识形态,被共产党看作一种威胁。为消除他们在国内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采取驱逐的办法,把数以百计的高级知识分子驱逐出境,史称哲学之船事件。这种做法使苏俄失去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学者,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建设,也无助于争取知识分子,但无意中使一批知识分子逃过1930年代的镇压。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前,俄国存在两大革命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和社会革命党,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共处于一党之内。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才成为独立的政党,它与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合作取得武装起义的胜利,此后两者继续合作,组织新政权,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参加了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也给他们留有席位。因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问题上的分歧,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中止同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合作,但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继续合法或半合法地参加苏维埃政权的活动。内战结束后,列宁曾经考虑让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合法化,但没有能够付诸实施。1922年举行的对社会革命党人的审判,最终结束了实际存在的多党制,实行一党执政。  相似文献   

4.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以后,许多非俄罗斯民族经过反对沙皇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纷纷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布尔什维克党内产生了意见分歧。围绕着是否承认非俄罗斯民族的自决权,是否允许非俄罗斯民族以非苏维埃政权体制存在,以何种途径和形式实观多民族国家统一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作为布尔什维克主要领导人——列宁、斯大林、布哈林都就此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1921-1922年苏俄发生严重的灾荒。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赈济饥民。国内社会知名人士和东正教会也发起成立赈灾机构。饥荒引起国际的重视,美国救济署、国际工人组织也采取措施,募集资金,救济俄国饥民。但是由于布尔什维克党对“敌对势力”不放心,各界救灾工作受到限制甚至取缔。与此同时,苏维埃政权利用救灾的名义,没收教会珍宝来充实国库,镇压东正教会,此举破坏了宗教文化.加剧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6.
二月革命后俄国军队的民主化运动,是当时整个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和临时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命令,某种程度上对这一运动有所推动.但是,由于这两个政权的领导人在战争和民主这些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上坚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立场,把军队民主化作为政治资本和感情投资,又对其加以限制,最终成为运动的绊脚石.这是它们在十月革命之前和之中迅速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布尔什维克党从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要求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更彻底的民主与自由的立场出发,对军队民主化给予热情、坚定地支持.同时,军队民主化的成果也为布尔什维克党扩大在军队中的影响创造了有利条件.军队民主化运动与军队布尔什维克化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这也是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察列宁的有关思想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历史状况,认为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推行余粮收集制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拯救危急中的初生的工农政权,是迫于饥荒和战争环境的"痛苦的和可悲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政治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性质,认识列宁的《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明确规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建立,是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正确领导的结果。重点难点重点:列宁的《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建立。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同时并存局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十月革命胜利后,如何在俄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不够发达的的国家建立一个有利于巩固无产阶级政权、体现苏维埃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的政治体制,这是摆在布尔什维克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曾设想革命胜利后,实行人民管理制,实现巴黎公社式的直接民主制,由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创立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的探索,建立起苏俄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但是,这种探索是一个艰难曲折、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由于当时俄国经济文化相当落后,加上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大约五十年前,在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逝世前后,以托洛茨基为头子的反革命集团,向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猖狂进攻,在苏维埃政权的上空笼罩着一片乌云。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斯大林毅然领导党和人民,迎头痛击托洛茨基匪帮的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承德和西藏的深远渊源,分析了六世班禅到承德为乾隆皇帝祝寿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承德是西藏和中央政权加强蒙藏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的见证者,也是我国古代借助宗教力量达到巩固政权、统一国家的政治策略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2.
以往俄国革命史的描写大都是围绕“布尔什维克”一党展开的,至于俄国的自由主义派别,似乎从一开始它们就是革命的对立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敌人,其特点是“软弱、保守”,以及对“沙皇专制政权很强的依附性”。一般的教科书对它的定性是“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是“沙皇政府的同谋和帮凶”,这种简单的全称式判断和阐释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很难准确地描绘出俄国自由主义在革命中的动态的复杂图景。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晚年认真思考总结了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政权建设思想,即后人所称的"政治遗嘱"。列宁的政治遗嘱思想内涵极其丰富,深入研究这些遗嘱思想内涵,特别是关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才真正开始在中国传播,主要是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事实上,早在光绪年间马克思主义就经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的布尔什维克组织直接传入中国东北,因此东北的工人是中国工人阶级中最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也是中国工人阶级中最早参加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工人运动的,并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就有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  相似文献   

15.
燕王哙让国事件与战国社会转型中的政权交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王哙让国于子之的事件,是战国社会转型时期诸侯国政权交接方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它是在当时流行的尧舜禅让学说影响下发生的。但显然这是一次非常失败的尝试,儒、道、法各家人物均对这一事件给与了否定性批评。分析各家围绕这一事件的批评及其相关的理论观点,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有关政权交接合法性问题认识的进展,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在基本上镇压了剥削者的反抗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管理成为苏维埃国家的首要任务。列宁在1918年撰写的《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指出:“我们布尔什维克党已经说服了俄国。我们已经夺取了俄国——从富人手中夺过来交给穷人,从剥削者手中夺过来交给劳动者。现在我们应当管理俄国。”  相似文献   

17.
从大历史观的视野来看,通过革命建政奠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合法性的历史事件遗留下来的记忆表明,不同的政权所依赖的政治合法性内容存在着差别。同一政权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也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特征。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执政经验教训以及如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问题表明,党的执政合法性应该超越有效性而将之奠定在法理型的基础之上,加强制度建设,完成从统治型执政党向治理型执政党转变。  相似文献   

18.
二月革命发生后,列宁为尽快回国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斗争,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借道德国返回俄国。德国方面出于瓦解东线、迫使俄国退出战争的目的,积极促成列宁等俄国侨民回国。列宁在一战中所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的立场,客观上与德国的利益有重合之处,这是列宁等俄国革命者能够经过德国返回俄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主要描写了十月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斗争的经历。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出身于乌克兰的一个工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只念过三年书。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积极投身于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成为骑兵团的一名战士。后因身负重伤,转业到地方,不久,在与洪水的搏斗中,得了伤寒和风湿症。二十三岁时,全  相似文献   

20.
列宁率领布尔什维克党以及广大的苏俄工农群众在经历过十月革命的洗礼之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国家——苏维埃共和国。其后又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成功探索,可惜的是他的继任者斯大林并没继承和发展他的思想,也没有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及实事求是的方针和坚持走群众的路线去领导党建设国家,以至于给后来的领导者埋下了危机,使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凸显,结构性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戈尔巴乔夫实行全面改革时最终导致了失败。而人民公仆中的监督问题、领导干部民主作风问题、法制建设问题、官僚作风问题等等都与之戚戚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