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短篇小说《到十九号房间》的主人公苏珊是一位具有女性自我意识的知识女性。她渴望自由,追求真实的自我,最后在十九号房间以自杀的形式结束追求自我的旅程。根据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中的观点,苏珊的悲剧是由社会和媒体所推崇的"女性的奥秘"所造成的。它强调女性真正的成就感来源于她们所扮演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是通过女性对自我的抛弃来实现的。苏珊的悲剧也引发对女性如何摆脱"女性的奥秘"的禁锢,找到自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阮娟 《成才之路》2010,(1):72-72
多丽丝·莱辛的《第十九号房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职业女性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如何迷失自我,找寻自我,最终自杀的故事。女主人公苏珊的心路历程是作为女性自我审视,自我确认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极其困惑,痛苦和孤独的。故事的结局是必然的,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一种精神解脱,更表达了她对社会的一种强烈控诉。  相似文献   

3.
多丽丝·莱辛的著名短篇小说<到十九号房间>讲述了女主人公苏珊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渴望独立与自由的现代知识女性.但男权社会制度却束缚了她的自由,由于她的理智使她最终选择了自杀.通过描写苏珊,表达了莱辛的女性意识,女性必须有自己的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相似文献   

4.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金色笔记》《到十九号房间》《又来了,爱情》三部作品中刻画了自杀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自杀作为表达自我和反抗命运的策略,由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及社会地位所决定。角色最终放弃自杀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地位提高和获得更大自主所持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5.
小说《到十九号房去》讲述了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悲剧故事,主人公苏珊一直在自我迷失和自我寻找的泥潭里挣扎,最后在一个简陋小旅馆的十九号房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寻得最终的解脱。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的悲剧性原因,一方面从女主人公内在的理智谈起,另一方面从父权社会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胡友玲 《考试周刊》2012,(35):21-22
三个女人一台戏,《十九号房间》的女主人公苏珊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渴望独立与自由的现代知识女性,她却最终选择自杀来逃离现实;佣人白太太是一个完全没有主见的男权社会之下的牺牲品;年轻而独立的女孩苏菲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体现了新一代女性的理想风貌。尽管作者多丽丝.莱辛并不认为自己是女权运动的倡导者,但她的小说却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巧巧 《海外英语》2012,(11):208-209,227
女性一直是薇拉·凯瑟作品中永恒不变的话题。在其中篇小说《我的死对头》中,凯瑟塑造了麦拉·韩肖这一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通过第一人称有限叙事将女主人公悲剧的一生娓娓道来。文章立足于文本,通过剖析文章所运用的独特的叙述策略,进而阐释女主人公人格中的矛盾对立,揭示理想和现实间的巨大差距,从而探究人物悲剧人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十九号房间>的女主人公苏姗·罗林斯受男权社会压迫而形成的"理智"的"完美天使"形象,在面对男权社会不断的禁锢中,内心世界开始觉醒,因此,她不断追求、寻找自我,最终以死为代价冲出"天使"的枷锁,获得精神自由,同时也以死亡的方式无声地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相似文献   

9.
《奇异的插曲》奠定了奥尼尔作为重要剧作家的地位。在该剧中,奥尼尔多角度地描写主人公尼娜对清教主义思想的大胆突破及对现代人生幸福生活进行的大胆追求。剧本塑造了一位充满人格魅力、不向命运屈服的女性。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注定了尼娜无助的人生,男权的统治迫使尼娜不得不放弃自我,接受男权社会为女性设计的命定的出路。同时,尼娜自身的弱点,尤其是她病态的占有欲加剧了她自己的悲剧结局。梳理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我们从中可以窥视奥尼尔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10.
《到十九号房间》是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于1963年发表在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中的最后一篇短篇小说。本文采用二元对立的手法分析这篇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从男女主人公的性别到女主人公的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灵,到他们生活的大房子与弗雷德的十九号房间,这些二元对立项帮助作者表达及深化了主题,并且赋予文本深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珍妮姑娘》是德莱塞典型的一部悲剧,文章塑造了珍妮这一悲剧形象:她善良、可敬,具备种种美德,为了亲人,她牺牲了自己。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分析珍妮的几次重大的人生抉择,指出珍妮的命运主要是由自身性格、社会环境以及作者自身的悲剧意识所决定的,最终揭示了珍妮的悲剧是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我的光辉生涯》是杰出的澳大利女作家迈尔斯·弗兰克林的最重要作品,是一部典型的教育小说。本文从女主人公西比拉生活的五个阶段入手,探析情感和生活经历怎样影响她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和发展。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独立人格的塑造,在真实反映澳大利亚19世纪末期社会风貌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澳大利亚社会等级和两性等级的不认同.倡导女性心理发展应该同男性一样受到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3.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最著名的剧作之一,剧中那生动奇特、引人注目的情节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一向为人们所称道。其中的女主人公美丽迷人、温柔体贴、柔弱,甘愿为心爱的恋人奉献一切,同时她又坚强果断,支配占有欲强。她的这种双性同体的个性特征打乱了父权社会中男性主体的传统观念。文章通过阐释她的这种双性同体的性格特征呈现给读者一个饱满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伤逝》是悲愤凄婉的爱情哀歌,负载着太多太深厚的意蕴,留下无比广阔的空间供人们从不同角度深入发掘。作者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破灭过程。  相似文献   

15.
自卑——自强——自信——解析《简·爱》的人物性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塑造了一位坚强的女性,她追求真爱、平等,是女性的楷模。根据简·爱的成长经历,对其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她从自卑、自强,到自信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16.
爱丽丝·门罗的《快乐幽灵之舞》在表层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女性在不幸生活中的自强和不屈。但深入到文本内部,可以发现一种强烈的性别政治色彩充斥其中。主人公马萨利斯小姐不幸生活的根本原因是男权社会对单身女性的摧残,这种不幸也体现出女性意识在男权社会中觉醒的艰难程度及由此引发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7.
各种小说都有自己的模式,女性成长小说也不例外。以《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和《水与火的缠绵》为例,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作为成长对象的女性虽然各异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女性成长过程基本上都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的青春阶段,婚姻阶段,婚姻破裂及以后阶段。女性成长的方式主要为女主人公在与男性的关系、婚姻的关系和事业的关系中成长。成长的结果多是女主人公事业有成,心理独立,情感明晰。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觉醒》中,作者凯特·肖邦对态度资源的使用表明她同情女主人公,认为婚外之情并非有罪。作者把情感词,判断词与鉴赏词结合使用,来构建艾德娜的情感觉醒框架,使读者能够分享那种情绪反应。但是作者忽略了她的意识形态远远超前于同时代人之事实。在当时的男权社会,女人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品。她那个时代的读者因此采取抵制性的态度。她用自己的态度和推断影响读者和同时代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努力,是失败的,原因在于她对人际意义构建的失误。  相似文献   

19.
唐传奇《霍小玉传》、《莺莺传》中的男主人公李益、张生分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负心汉,他俩与女主人公相恋的过程,以及抛弃女主人公的具体原因都各不相同。文章从社会制度着眼,通过对这两位男性的比较,认为他们在婚恋生活中的负心行为仅是表征不同,导致他们负心的根源是相同的——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权制社会体制。从而揭示出在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中,不仅女性是不能主宰自身命运的被统治者,作为个体的男性同样受到这种社会机制的约束,无法自主作出符合自身幸福原则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索福克勒斯笔下《安提戈涅》中的女主人公死亡的原因,主要从命运,法律及情感等因素出发,分析造成女主人公人生命运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