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匈奴通史》认为:作为和亲使,细君的表现比昭君逊色,二人之间有天壤之别。细君是汉朝经营西域的先驱,嫁入时乌孙境内匈奴势力明显强于汉势力。她初为第二夫人,因昆莫年老,已无法生子求贵,且语言不通,后被迫改嫁其孙,即仍能顽强坚持。昭君因入宫数岁不得见御而求嫁,时呼韩邪早已降汉为藩臣。以汉为靠山的昭君中匈奴极为尊贵,却置生子及民族关系于不顾,上书求归。细君昭君所处的时代及背景皆不相同。若要对比,细君应较昭君出色。  相似文献   

2.
<正>西汉时的冯嫽(liáo)才貌双全,曾多次往返西汉与乌孙之间,解决了不少政治、外交难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外交家。汉武帝时,为了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汉朝与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联姻,将解忧公主嫁给乌孙国王。随行侍者冯嫽嫁给了乌孙权位很高的右大将。冯嫽胆识过  相似文献   

3.
《家教世界》2015,(1):15
西汉时的冯嫽(liáo)才貌双全,曾多次往返西汉与乌孙之间,解决了不少政治、外交难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外交家。
  汉武帝时,为了结成对抗匈奴的联盟,汉朝与西域诸国中最强大的乌孙国(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联姻,将解忧公主嫁给乌孙国王。随行侍者冯嫽嫁给了乌孙权位很高的右大将。冯嫽胆识过人,才干出众,被当地人尊称为“冯夫人”。  相似文献   

4.
这篇章针对目前学术界的一种有悖于“昭君精神”的提法进行了深入研讨,认为:民族团结,和平友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不可能由任何个人所独自完成。纵观历史长河,中华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现象,正是在经济需求互为依赖,血脉亲缘紧密相联的基础上,经过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长期坚持才形成的。所以,“昭君精神”不应该有排他性,任何人为民族团结、和平安宁做出贡献,都属于“昭君精神”。细君公主早在昭君之前70余年即已远嫁乌孙,并且能在非常艰苦、困难的条件下顽强坚持,完成了和亲使的使命,最终以不满25岁的年龄,客死西域。我们不但应该同情她,更需要理解她,尊重她,而不应该贬低她。最终以不满25岁的年龄,客死西域。我们不但应该同情她,更需要理解她,尊重她,而不应该贬低她。命她来与昭君相比较,也不合适,因为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互不相同。细群为民族团结,经济化交通做出的贡献,远大于昭君。  相似文献   

5.
<正>踏进新疆昭苏大草原,风景优美的自然风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让人无不赞叹,特别是千年深藏天山的科布尔特岩画,为这片古老草原披上了神秘面纱。昭苏古属乌孙国,地处中(国)哈(哈萨克斯坦)边境交界的亚欧大陆桥腹地,是新疆草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张骞出使西域,细君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此地不仅是通往西亚的陆路要冲,世界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点,而且也是中国古丝绸之路北道要径,古代西域最具国际影响的商品集散地。  相似文献   

6.
委屈的细君     
正唐代李颀《古从军行》诗中有句"公主琵琶幽怨多",许多读者以为诗人咏叹的是王昭君,其实不然,而是刘细君。刘细君的地位可谓显赫:高祖是汉文帝刘恒,曾祖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江都王刘非,父亲是承袭江都王王位的刘建。因此,刘细君是刘彻嫡亲的侄孙女,是真正具有皇家血统的宗室之女,是名副其实的皇室公主。刘彻为结好乌孙(今伊犁河上游流域),封刘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亲公主"。  相似文献   

7.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文化扩张至西域后,匈奴势力依然反复对这一地区进行军事外交的顽强争夺。"和亲",是匈奴控制西域国家的外交方式之一。匈奴在施用军事高压的同时,也曾经对西域数国推行"和亲"策略。对于汉王朝与西域国家的"和亲",匈奴亦竭力予以破坏。  相似文献   

8.
一、妻后母、报寡嫂是游牧民族普遍盛行的婚俗古代欧亚草原上的各游牧民族,都盛行一种妻后母报寡嫂的风俗。司马迁说,在匈奴人那里,普遍流行“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史记·匈奴传》)的风俗。从汉族出嫁匈奴的姑娘也得照此风俗行事。《汉书·匈奴传》说汉元帝时,王昭君先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死后,又嫁给其前妻子复株桑若鞮单于为妻。和匈奴向时的乌孙人同样有此风俗。汉解忧公主先嫁给乌孙岑陬。岑陬死,从兄弟翁归靡继王位,“复尚楚主解  相似文献   

9.
课本第60页:“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张骞先后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根据《中学历史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第136页: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劝乌孙回河西故地,与汉共同抵抗匈奴,并加强与西域各国联系。可见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不完全相同。张骞之使命有二$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10.
解忧公主出塞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中叶的解忧公主出塞,远嫁西域乌孙王,是我国各族人民友好交往历史中一曲优美动人的乐章。解忧公主是一位对于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然而,二千多年来,她却象沉埋翰海的一颗明珠,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并给予应有的评价。不仅在许多通史著作中没有她的地位,即使在论述两汉与西域关系历史的专著、论文中,对此亦语焉不详,甚或不置一词;也有些著作主次颠倒,轩轾失当,对于其作  相似文献   

11.
十六国时期建立后赵政权的羯族原居于西域一带,约在公元前176年匈奴征服西域后,役属于匈奴人及其政权而散居各地。自西汉武宣二帝时开始陆续内迁,主要分散在边外各郡,迁徙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到东汉至曹魏时期,内迁速度加快,迁徙规模巨大,深入内地较广。至西晋初期,还有零星的内徙。进入中原汉地的羯族,分布范围极广,在今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内蒙等各省区都有其活动的踪迹。  相似文献   

12.
西汉一代,中央政府与匈奴、西域之间使节来往频繁。在交通、食宿等条件不便的情况下,大批汉使纷纷踏上出使异域的艰难行程。然而他们出使的动机又不尽相同,大量汉使为报效国家、传播华夏文明而不畏艰险,其中也有贪图功名利禄之徒,以及出于对异域之好奇而前往探险者。  相似文献   

13.
王莽以新代汉,长久以来被看成是一次典型的篡夺政权的事件。王莽本人也成了外戚权奸谋朝篡位的代表人物。文章力图不受《汉书》等史书中贬抑挞伐王莽及“新莽代汉”的内容的束缚,而着眼于西汉末年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儒家思想的发展情况,以及西汉末年王莽的个人表现等因素,从客观和主观方面综合论述“新莽代汉”的客观必然性,从而使人们对“新莽代汉”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汉代以来就被历代中原王朝所重视.汉代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他们过着随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其产业结构是畜牧业经济,而这种产业结构在匈奴统治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汉王朝占据河西以后,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控制,从汉武帝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开发屯垦、设置郡县等活动,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的地位在河西走廊确立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原有的畜牧业经济窒息,相反,河西走廊的农牧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最终确立了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5.
论匈奴僮仆都尉“领西域”“赋税诸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赋税诸国,取富给焉"。所谓"赋税",应体现制度化经济关系"。赋税诸国"的征收内容,除畜产、农产外,亦包括矿产、手工业制品和其他物产。匈奴向"乌桓民"征收"皮布税"的情形,可以在讨论匈奴于西域"赋税诸国"时参考。匈奴以此取得经济利益,有地域的限定。可能主要是"匈奴西边日逐王"以及东蒲类王、南犁汙王、呼衍王、伊蠡王等匈奴诸王所统领部族控制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北地郡的设置及变迁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活动密切相关。北地郡为秦灭先秦戎狄义渠所建,西汉时期屡受匈奴所扰,汉武帝征战匈奴,北地郡达到鼎盛,东汉时期始终为羌人起事所困扰,被迫屡次内迁。  相似文献   

17.
论昭君故事的三重叙述模式与审美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昭君故事的解读,史家重在客观真实的记录,着眼于汉朝与匈奴的民族关系;文人则是结合自身的主体意识,开启昭君故事的情感与艺术空间,借“咏昭君”表达自身的人生价值观与审美情趣;而在民间,昭君故事被劳动人民编织成众多神奇绚丽的传说,把昭君理想化、神化,体现了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与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史家、文人及民间的不同解读构成了昭君故事的三大叙述模式与审美体系,表现为史家求“真”、文人尚“悲”、民间重“乐”。  相似文献   

18.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