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020年12月22日,中国航天年末大戏——新型中型运载火箭长征8号首次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款首次亮相的运载火箭与长征火箭家族其他成员相比有什么特点,又有哪些拿手绝活呢?  相似文献   

2.
何辑 《科技创业月刊》2010,23(6):I0001-I0001
孙家栋,男,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29年生,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研究院院长.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实现首飞。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奠基之作,长征五号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最大航天人俗称长征五号为"大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研制的起飞规模最大、技术跨度最大、运载能力最大的大型运载火箭,它的能力和国外目前主流大型运载火箭相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外形巨大,立起来有20层楼高,箭体直径达5米,而目前我国现役火箭箭体直径最大的只有3.35米。最强长征五号火箭起飞质量约870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运载  相似文献   

4.
钱老的风范     
从1964年4月到1989年底,在25年间我一直在运载火箭研究院总体部从事导弹与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有机会多次直接向钱学森同志汇报技术工作,聆听他的教诲。  相似文献   

5.
钱老的风范     
从1964年4月到1989年底,在25年间我一直在运载火箭研究院总体部从事导弹与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有机会多次直接向钱学森同志汇报技术工作,聆听他的教诲。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人》2003,(8):37-39
王希季是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者、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任总设计师。四十年前,我国第一次发射火箭,这枚探空火箭只飞行了短短的八公里,但是,就是因为这短短的八公里,却开创了我国运载火箭的历史。这项事业的奠基人就是王希季。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或追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希季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6月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CZ-11 WEY号)成功完成了"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快速进入太空提供了新的发射方式。海上发射优势多海上发射模式是除火箭陆上发射场发射、特种大型飞机平台空中发射之外,又一种新颖且高效的发射方式。火箭为何要进行海上发射呢?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控制系统行政指挥高磊说:"与常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发射航天器的运载火箭一般是“脚踏实地”,即从地面起飞的。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实际需求的变化,开始出现了一些别开生面的发射方式例如,美国已多次用飞机携带运载火箭到空中发射,这种火箭可称为空射火箭;俄罗斯则于1998年7月7日用潜艇在水下成功发射了一颗10千克的微型卫星,它可叫作潜射火箭。1998年10月,又有一种新颖的发射方式问世,即在海上平台上发射火箭,故可简称为海射火箭。由于这种发射方式具有一系列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能与当代运载火箭的“大哥大”——阿丽亚娜“叫扳”,所以引起全球航天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建国50周年。在此期间,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40多年来,中国运载火箭和卫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拼搏腾飞、屹立于世界  相似文献   

10.
1997年10月17日,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3B梅开二度,再次成功地把香港亚太二号R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大大提高了长征系列火箭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身价。随着航天技术应用的不断扩大,世界各航天大国在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商用运载火箭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研制火箭的国家  相似文献   

11.
<正>从2016年开始,每年的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2019年中国航天大会也将于4月23日至29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说到航天飞行,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小编首先想到的是火箭,因为火箭是实现航天飞行的运载工具。2019年,我国将接连上演航天重头戏:"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复飞、"长征十一号"火箭将进行中国运载火箭的海上"首秀"、全年将出动7枚长征运载火箭,计划再发射10颗北斗卫星,进一步完善北斗三号系统……真是好戏连台。自1926年3月16日,美国火箭专家罗伯特·戈达德在马萨诸塞州沃德农场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现代液体火箭至今,世界各国的火箭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也在不断实现着人类"宇宙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梦想……  相似文献   

12.
正回眸2015年,中国航天进行了19次发射,将45颗各类卫星送入太空,成功率达到100%。2016年,中国航天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射高峰,尤其是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将先后首飞。按照运载能力,运载火箭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重型四类。我国一般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吨及其以下的火箭称为小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20吨的火箭称为中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0~50吨的火箭称为大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50吨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正周建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问鼎苍穹50年来,一枚枚"长征"火箭飞向太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对中国载人航天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这次发射对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至关重要。因为任务不仅考验了火箭的性能,更对中国载人航天未来的技术发展意义深远。"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为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月10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研制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搭载"龙"飞船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龙"飞船的任务是向国际空间站第五次运货,飞船上装载了约2.5吨货物,其中包括供256项科学试验使用的物品。伴随此次"龙"飞船太空飞行的另一个任务是在海上回收"猎鹰"9号的一级火箭。不过火箭回收尝试以失败告终,火箭在海面回收船平台硬着陆并损毁。可回收火箭是什么?目前,全世界的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航天工具,可回收火箭是与一次性火箭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5.
正3月12日凌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下称"长征七号A"),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点火升空,将试验九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本次发射的试验九号卫星主要用于空间环境监测等新技术在轨验证试验。长征七号A是在长征七号火箭基础上,与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三子级组合形成的三级半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主力构型,同时具备零倾角轨道、奔月轨道等高轨发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近10年来,人类在太空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使太空中的杂物日益增多。这些杂物包括:已停止工作(已失效)的人造卫星,火箭运载器的末节,人造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时脱落的部件,助推器部件,运载火箭或人造卫星的碎片(卫星或火箭可能因偶然原因而炸毁,也可能按照事先安排的计划而被炸毁)等等。所有这些杂物在近地轨道上累积起来,形成所谓的太空技术垃圾。目前,越来越多的这种垃圾已经对宇航员构成现实的危险,特别是当宇航员走出飞行器在开放的太空中工作时,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运用研发的运载火箭把卫星发射到高空轨道上运行,为什么不能用一级火箭而必须用多级火箭系统,而一般都用三级火箭助推系统?这里通过建立运载火箭有关的数学模型,从动力系统和整体结构上进行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型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发射的第一艘试验飞船在完成了空间飞行试验之后,于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艘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名的“神舟”号飞船,是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的试验飞船和运载火箭,均为我国自行研制。试验飞船没有载人。据现场技术人员披露,这次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  相似文献   

19.
<正>运载火箭是把各种航天器送入空间轨道的运载工具,它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宇宙航行的重要手段。换句话说,火箭是天地往返的运载动力装置,其运载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航天能力。在运载火箭家族中,大型、重型火箭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最高科技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俄、中等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大重型运载火箭或新的研制方案。据报道,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计划于今年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进  相似文献   

20.
张洁  陆艳 《科学大众》2013,(9):22-24
在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主题报告会上,受大赛组委会的邀请,我国著名运载火箭技术专家龙乐豪院士第一个出场,为青少年做了精彩的主题报告——《我与共和国的火箭事业》。龙院士精炼的言语和生动的报告给在座的青少年上了生动的一课,也让我们对他所从事的火箭研究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