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类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认知、技能、情意”的目标分类并非针对体育课程所提出,这种分类缺少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目标,不符合我国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与价值,不适用体育教学的目标制订。“知识与技能、体能、情意”的目标分类更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对其归纳修正得出更加明晰的关于体育实践课教学的目标分类:促进动作发展的技能目标;促进身体发展的体能目标;促进精神发展的情意目标。三类目标相互联系,互为依存,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
体育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增强各项免疫力,是一项重要课程。在各中职院校中,一段时间学校过度专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忽略了学生体能的加强,更对体育课程缺乏重视,这使得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质量得不到提高,学生也逐渐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对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中职学校应该提高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创新,利用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增强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于晓东 《体育科研》2007,28(4):88-91
近二十年来,我国学生部分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发展体能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也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应当充分发挥不同体育课程形态的作用,遵循体能发展的规律与原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研究,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对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实施中还存在着对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未能突出"身体发展"这一核心目标;对体育与健身课程还缺乏"大课程观"的认识,难以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规定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身体锻炼的因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身体锻炼的效果受到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应正确理解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和形成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大课程观"等观点,强调在体育与健身课程中要重视学生身体锻炼、合理安排运动量负荷、提倡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吃苦精神的培养以及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1985至2000年广东省学生体能素质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美好 《体育学刊》2002,9(6):106-108
根据广东省2000年、1995年、1991年、1985年4次全国学生体质调查研究资料,对广东省城乡学生体能素质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15年来全省学生体能素质总体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影响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有:一些地区和学校未能摆正体育的位置;学校体育的法规未能建立和健全;独生子女的学生普遍存在意志薄弱;缺乏刻苦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未能建立。建议加强学校体育立法建设;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制度;改革学生体能测试办法,把参加测试学生的表现与学生的操行评价结合在一起。另一种是建立学生体质、体能测试站,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测试,然后每年从测试的所有学生中按要求抽样进行统计。  相似文献   

6.
点击课改:研讨热点话题实践课标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性质有非常明确定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这一定位来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离不开身体锻炼这一形式,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身体锻炼的载体。学生只有通过运动技能的实践与应用,才能达到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改变的目的,而丢掉运动技能教学的体育课将失去体育课的本质属性,将丢掉学生的健康。因此,我们应从小学开始,逐步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从而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建立兴趣、形成意识…  相似文献   

7.
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目标达成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目标的达成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少年学生体质关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要以学校体育为主战场,以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为抓手,优化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达成学校体育目标.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价值观的转变为重点,以落实国家法律法规为主要措施,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增强营造良好的环境,使系统内部形成合力,以促进学校体育的阶段目标和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终极目标都得以圆满达成.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现代体育课程以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质为目标;它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内容日趋综合化、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家教育部加强了对于高中生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国家在设置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更加关注高中生在体育课程中所得到的体质锻炼和身体素养的提升。而高中生在足球课程过程中,应当更加关注其身体素质能力和体能训练。在足球课程中,将足球体能训练作为课程教育和课程培养的首要标准,重视对于学生的体能训练和体能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运动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将基于此来进行探讨高中体育足球体能训练的相关方法和策略,为未来高中足球体能训练提出相关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而规定的体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它包括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时分配、课外体育锻炼等.体育课程不是一门学科的课程,而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对体育课程作广义与狭义的划分,往往不利于区分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为了进一步理解体育课程,我们应该弄清楚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体育课程(P.E.curriculum)与体育教学(P.E. teaching)有别,这是显而易见的,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以传授和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过程,体育课程则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包括身体锻炼这一重要部分,而身体锻炼这一部分是“教学“这个专门用语所不能概括的,应该说体育课程是介于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之间的一个中介系统.本文就体育课程研究的目的意义,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作一些肤浅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抛砖引玉,并以此求教于各位专家、教授.  相似文献   

11.
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与体育课的特点等原因,建议教育部的有关领导部门对编写学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提出指导意见外,可以放手让有条件的地区(省、市、自治区)自编本地的学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在这一前提下,把实施学生体育健身方案作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思路,围绕形成学生体育健身方案,编制学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应要求具有持续性与阶段性;寻找共性,选编教材;坚持养成教育,养成锻炼习惯,逐渐形成学生体育健身方案和学校体育风气与传统;实施体育健身也是培养学生自觉探索科学锻炼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学术团体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有计划的召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学术交流会,以推动我国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体育课程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教学实验法,探索体育课程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途径和方法。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课程对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效应。不同的课程形式、教材内容和组织教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是不同的。学校层面上要改革现有的体育课程形式,建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教材、教法、组织的选用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在发展体能,掌握体育技能的身体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学生体能、技能这一体育教学特点去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推动学校体育评价的改革,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生体质下降谁之过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学生体质状况下降的事实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在追究原因之时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学生体质下降有广泛的社会原因,学校体育不能为之承担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就应当从学校体育中找。看来两种观点均有不足之处。于晓东、张春宝、郑伟锋等老师的文章能较为全面和辨证的分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所在,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启发。但是,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多从学校体育中,特别是从体育课程中寻找原因,对我们改进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因为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相似文献   

15.
王光华 《新体育》2023,(4):74-76
初中阶段是促进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时期,要抓住这个时期从各个学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体育课程注重增强初中学生核心体能素质,然而课堂上的教学影响却是有限的,因此也要重视起课后的锻炼,促进学生拥有一个强壮的体魄。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完善体育课程的教育手段,适应“双减”政策的要求,确保体育课堂内容是能带来切实效果,帮助到学生课后锻炼的开展。本文将针对“双减”政策下提升初中体育课后锻炼效率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莫磊  万茹 《体育教学》2014,(12):28-30
"项目运动文化"和"体能锻炼文化"是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重要知识保障。然而,在长期的课程实践中,"体能锻炼文化"始终处于附属、隐性地位,这不利于学生身体锻炼科学性的提高。针对该问题,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即将修订之际,本文提出在课标中增设"体能模块"的建议,并对之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新体育课程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其中第一个就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理念充分显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1]而一些教师认为体育活动对健康发挥作用最大的是身体上的健康,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体育手段、方法与体育目标不相一致的问题相当严重。在学校,把竞技运动、娱乐活动直接搬过来用在体育课上,教师不厌其烦地大量地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把体育竞技化、娱乐化。不管学生能不能学会,传授内容对炼身有无实效,还是成年累月的教;体育课上通用的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法,少见用锻炼学生身体的负重锻炼、重复锻炼、间歇锻炼、持续锻炼、巡回锻炼等方法;在学校里边,普遍以运动竞技的手段、方法代替了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手段、方法。在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的体育健身意识淡薄,认为多参与运动比赛、多运动就是体育,就能强身健体。似乎只要一运动,体质就能增强。国内二十年代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措施、以加强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为首要目标的必修课程,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落实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必经之路。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养成是加速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中教师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杨钦 《体育世界》2007,(6):43-44
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