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江苏卫视推出的"新派交友节目"<非诚勿扰>,2010年1月15日亮相,收视率节节攀升,这档披着传统"相亲"外衣的"真人秀"节目时尚精彩、高潮迭出,频频制造出夺人眼球的热点话题,同时也引起了广泛争议,甚至有评论从精神道德层面予以猛烈抨击,而争议本身也反过来促进了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的进一步提高,从这个角度来看,<非诚勿扰>是一档成功的综艺节目.  相似文献   

2.
对于电视栏目结构形式的保护,目前还没有与之相应的法律,可谓处于法律盲区.继湖南卫视多年前推出<玫瑰之约>后,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和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再度掀起相亲节目的热潮.观看<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的观众会有一个同样的感受,就是两个节目太像了.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档高收视率的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在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一些舆论认为<非诚勿扰>过度宣扬和渲染"物质至上"、"拜金主义"等与社会主流相悖的价值观.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节目内容进行具体解析,得出<非诚勿扰>系列负面评价的产生是"蝴蝶效应"在电视传播过程中的体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电视媒体在传播与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如何避免"蝴蝶效应"的发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非诚勿扰》看中国婚恋交友节目的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你关注2010年上半年的电视娱乐,必然会发现荧屏成了电视相亲的天下,由江苏卫视打造的一档"新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红透了半边天.根据央视一索福瑞34城市统计记录,5月16日<非诚勿扰>收视率高达4.23,超过了2005年以后"快男"、"快女"的最高收视率4.15.  相似文献   

5.
相亲节目的现状 中国电视人有跟风模仿的传统,眼看着江苏卫视相亲节目的高收视率,其他省级卫视和各地方台争相拷贝,山寨版的<非诚勿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熟悉中国电视节目的观众知道,电视相亲节目在上个世纪曾经在电视荧屏上很红火,但是随后就没落了.为什么如今电视相亲节目又卷土重来,而且风头更胜当年?  相似文献   

6.
<非诚勿扰>节目因为形式新颖、内容极富个性色彩而深受观众的喜爱,引发了新一轮的电视交友热,<非诚勿扰>热播背后所面临的问题也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非诚勿扰>热播的原因,透过浮华的表面,探究背后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节目的出路,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受众分析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自今年1月,湖南卫视推出婚恋交友真实秀节目<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开播收视率节节攀升,近10家卫视随即播出相亲或交友类节目,"相亲热"一时再度席卷中国电视荧屏.① 面对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一方面,有人认为当下电视相亲节目实现了"相亲与娱乐"的融合,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另一方面,有人严厉批判节目所传播的畸形"婚恋观",担心年轻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由此受到负面影响,并忧虑社会主流价值观遭受挑战.  相似文献   

8.
郝香 《新闻世界》2010,(9):102-103
2010年新一轮的电视相亲节目再次走红银屏,从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到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国内又掀电视相亲节目的收视热潮。婚恋交友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缘何如此火爆,本文以"非诚勿扰"为例,简单分析其成功的因素,并对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走向进行了简单思考。  相似文献   

9.
一段时间以来,一批相亲节目在中国的各大卫视风起云涌,从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到上海东方卫视<百里挑一>,中国电视节目一夜间仿佛进入了"相亲时代".但相亲节目中的出格话语,引发了社会对主流价值观遭受挑战的忧虑.同时,在这些节目中,还存在一些嘉宾身份造假、自我炒作、言论低俗,恶意嘲讽,放任拜金主义、虚荣、涉性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众多乱象的存在反映了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观众的批评,同行的质疑,主管部门的整顿,使某些格调不高的电视相亲节日退出了荧屏. 或许有人不解,这些相亲节目不是很有看客吗?曾几何时,收视排行榜上称王的尽是"相亲一族".不是也很赚钱吗?<非诚勿扰>一年的栏目冠名要1亿多元,一个季度的口播要1000多万元.如此"火牛",怎么还是栽了跟头?  相似文献   

11.
2010年6月9日,广电总局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对已经"引起极大社会公愤"的"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问题着手整饬.这两份通知将<非诚勿扰>进一步推到舆论的"聚光灯"下.  相似文献   

12.
对相亲交友类电视节目的叙事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民皆相亲",是本年度中国电视的一种独特现象,已成为当下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媒介事件.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相继开播.  相似文献   

13.
以<我们约会吧>和<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约会类节目如今正风起云涌,红遍大江南北.有报道称后来居上的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已经远超湖南台的<我们约会吧>,全国平均收视率已经"奔三",达到了2.6%~2.8%,接近湖南台同类节目的两倍.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有一种很常见的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即SWOT分析法,也称强弱机危综合分析法.  相似文献   

14.
如今,娱乐节目已成为各个电视台向受众和广告商推销自己的标志性品牌.2010年初江苏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电视速配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引领了新一轮收视狂潮.不禁让人思考,近年来中国大陆娱乐节目异常火爆受到了哪些因素推动?<非诚勿扰>又何以能够有这样高的关注度?作为电视娱乐节目,自身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定位并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呢?  相似文献   

15.
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一系列相亲类节目火爆荧屏.这一现象也引起国人甚至世界不少媒体的关注.2010年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对"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倾向着手整饬.电视相亲类节目到底问题何在?本文尝试用传播学上的虚拟环境等理论分析解读现象背后的原因,以期更明确媒介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制作为王:《非诚勿扰》的成功之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今年江苏卫视的大型约会节目<非诚勿扰>出手不凡,不但迅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收视率,还极有可能会在中国的电视中掀起一轮约会节目的高潮.  相似文献   

17.
从《非诚勿扰》看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新派婚恋节目<非诚勿扰>开播以来,受到极大关注.3月14日节目收视率已经达到2.61%,再创开播以来收视新高,更超越了同一周播出的综艺龙头<快乐大本营>,成为全国综艺节目的收视冠军.收视率也远远高出同一类型的婚恋节目.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强势推出新派电视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节目以"只提供邂逅,不包办爱情"为口号,以原生态的方式呈现男女相识相知的全过程,力求展示嘉宾的个性风采.折射社会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9.
在"第四届(2010)<综艺>年度节目暨电视人评选"中,江苏卫视大丰收,<非诚勿扰>获得"年度节目奖",<2011江苏卫视随心而乐跨年演唱会>获得"年度特别节目奖",<老公,看你的>、<欢喜冤家>、<人间>则获得"上星频道节目30佳".同时在个人获奖方面也颇丰,孟非获得"年度主持人奖",李响获"年度潜力主持人奖",王刚获得"年度电视节目制片人奖".  相似文献   

20.
《非诚勿扰》:朝着幸福的感觉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玫瑰之约>等大量的婚恋交友节目出台并红极一时,几乎多数电视台都争设立了相类似的栏目,也兴盛一时.21世纪初,绝大部分栏目都销声匿迹,以后,这一类节目成了避讳的禁区,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后半期,开始有了若干节目登场,但形成热播现象的当属江苏台的<非诚勿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