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忠孝作为两种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后世常将孝与忠以《孝经》中文句化成的"移孝作忠""以孝事君"两句统一起来,使忠孝两种道德观念愈发同一化、政治化。但是从《孝经》文本出发,"忠"和"孝"则有既相联又有所区分的关系特点:《孝经》由"孝"主体的多元性扩充出"孝"观念无所不包性;而"忠"则成为"孝"在特定环境下的别称。  相似文献   

2.
不知从何时起,“君子”一语难得听闻了,君子之风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不仅正人君子式的人物已经是凤毛麟角、廖若辰星,就连“君子”一词也很少见诸书籍报端、乡俗俚语。“君”作为尊称,也成了历史,好像君子只生活在古代社会里,只出现在《论语》、《大学》等典籍中。  相似文献   

3.
蔡亮 《职业圈》2010,(13):46-48
当地时间3月16日,美国纽约州民主党参议员舒默公布了《2010年汇率监管改革议案》,尽管该议案全文未出现“中国”二字,但其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推波助澜已现端倪。  相似文献   

4.
维吾尔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虽然汉语和维吾尔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但两种语言的学习者常常会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对多义字进行翻译。“打”字作为一个多义字在古语中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意义也日益增多,其义项多达24个。因此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打”字的使用及翻译有一定难度。因此,该文主要探讨汉语“打”字的维吾尔语翻译方法,用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地区别和掌握“打”字在交流中的意义,尽可能减少语言使用者在交流中出现语义表达偏差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单少杰 《文化学刊》2008,(2):162-162
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概念就是"仁",而"仁"的根本点就在于"孝"和"悌"(《论语》第一篇第二章),即孝顺父母和敬爱兄弟,属家庭伦理范畴;而"孝"和"悌"又可衍生出其他伦理范畴,如可衍生出"忠"和"义"来,即敬忠上司和行义友人,  相似文献   

6.
按中国的习俗,春节家家户户或门或窗,或龛或墙都要贴上大红“福”字。更有的把“福”字头朝下倒贴,取其“福到了”、“福到我家”之意。“福”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把酒浇在祭台上的会意字,是古代祭礼的写照。那么,春节贴福有何蕴意呢?  相似文献   

7.
刘川民 《文化学刊》2009,(1):167-176
《方言疏证》完成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历时20余年,是戴震晚年完成的一部力作。书中大量使用“同”与“通”两个术语,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加以分析,这两个术语都有许多不同的含义。为了准确地理解该书的深刻内容,我们对书中的“同”与“通”两个术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报服”是《丧服》中的重要条例之一。本文通过总括《丧服》经传中所有对等相互为服的条目 ,全面考述“报服”条例 ,探求其背后所隐含的宗法制度。  相似文献   

9.
他在一个报社工作了三十多年,生活的轨迹与他所钟爱的新闻事业紧紧地相扣在一起;他一路行走一路沉淀,其发表在《人民日报》或《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大量新闻作品及蕴涵真知灼见的专著《大门打开之后》《西行纪闻》、《南部写真》等书及长篇论著《论会议新闻及其改革》等,多次获得全国性的新闻奖项,深得业界好评;他在任职《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后,仍然深入基层实地采访.最近他为采写《走进“林都”伊春》,冒雨探访汤旺河林场伐木劳模的情景令陪同的宣传干部感动;尤其是听他对“三贴近”的解读,让人感到一个新闻人的实践与思考是那样宝贵。收到本刊“与总编面对面”栏目的邀请,王谨在忙碌中愉快地接受了专访。一个下午,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开始分享他在对外宣传上的思考……王谨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法学(新闻)硕士学位。在人民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有32年,发表新闻作品两百多万字。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必须“严”字当头,把作风建设作为永恒课题;“学”字为先,把勤奋学习作为成事之基;“干”字为重,把干事创业作为人生追求;“协调”为要,正确具备沟通协调的能力;“廉政”为荣,把清正廉洁作为最高操守。  相似文献   

11.
谈好人主义     
马艳敏 《职业圈》2012,(24):77-77
好人主义既然能长期存在,就有其产生的根源和滋生的土壤。产生好人主义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错误地接受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误认为“党内斗争”、“改造思想”、“坚持原则”等,都是“左”的东西,都不能用了。谁要是再讲这些,就是“左”的影响没有肃清。另一个就是“多栽花少栽刺,留条后路给自己”的私心作怪。遇事“怕”字当头,怕坚持原则得罪人,怕丢朋友,丢选票、丢位置,甚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11,(2):40-40
杨少涵在《人文杂志》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中庸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包括三重境界,即无过不及的“时中”境界、无适、无莫的“执中”境界和无可不可的“无中”境界。能够做到以礼周流、无过不及就达到了第一重境界。能够做到义之与比、无适无莫就达到了第二重境界。能够做到从心所欲、无可不可就达到了第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三分法”,又称三点论,“一分为三”。这里的“三”,指统一物之对立面之间还有一个“中介”存在,即中间状态,中间环节,过渡阶段。黑尔格曾说过:“中介的环节……在一切地方,一切事物,每一概念中都可以找到。”(《逻辑学》上卷,第110页)。恩格斯也深刻指出:“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中介连接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王静 《文化交流》2009,(2):27-30
徐訏以创作小说《鬼恋》而成名,作品先后三次被搬上银幕,其中被陈逸飞改变成电影《人约黄昏》。徐訏的《风萧萧》成为一代人的爱国启蒙,当时出现“重庆江轮上,几乎人手一册”的“洛阳纸贵”情景,这一年文学界堪称“徐訏 年”。香港浸会大学设有“徐訏文学奖”。1967年,海外出版了18卷960万字的《徐訏全集》,40年后,上海再版了《徐訏文集》。  相似文献   

15.
栗谷论“孝”及其现代意义葛荣晋儒家向以注重伦理道德著称于世,而“孝”为“百行之首”,所以栗谷先生作为李氏王朝的大儒论学也是“以孝敬为先”。栗谷所谓孝道,并不只限于“正家”范围,而是按照孟子的“君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的仁学结构,...  相似文献   

16.
徐今 《文化学刊》2009,(4):108-111
本文对“隻”类字进行了多角度观察,以加强对殷商鸟文化的认识。主要认识有三:其一,“隻”类字反映了殷商先民捕食鸟类的活动,有违图腾禁忌,故而推测殷商时期可能并不存在玄鸟图腾。其二,获取义由从又从鸟的“隻”而非其他的动植物来构形,说明鸟对殷商人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奥秘可能在于鸟类产卵孵化的生殖过程与能力。“隻”、“得”、“取”同处获取义语义场,说明各自包含的文化意象在殷商人的生活中大抵处于同等的地位。其三.“佳”和“鸟”的重要不同不在外形而在功能,“鸟”比“隹”更具神力,是自然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本期选取新华社的《中国基督教徒在祈祷和传教声中迎接圣诞》和《华尔街日报》的《并非真正的“中国制造”》两篇文章,前者剖析了如何写好应景的稿子,后者就有效驳斥美对华贸易赤字说给出了启发。  相似文献   

18.
洪建云  尹红 《职业圈》2008,(5):99-100
文章通过对《霸王别姬》中京剧名旦程蝶衣人生历程的分析来透视其“从一而终”的悲剧美及整部电影反映的审美观点,从而启发人们“悲剧”是美的,造成“悲剧”的过程更具刻骨铭心之壮美,要用全面的眼光去审美,去反思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9.
墨竹 《文化交流》2010,(1):58-62
他通晓文史辞赋、音乐书画,说得一口纯正的英语,并在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但他心有旁骛,只恋一个“玩”字,玩蟋蟀、鸽子、鹰犬、竹刻、明式家具、古建筑……还玩“吃”,结果玩成了“烹调圣手”“美食家”。多年来,他与楼外楼结下了朵颐缘,幼年便爱吃楼外楼的响铃儿,以后每到西湖,必上楼外楼重温“响铃旧梦”。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一部记录孝道观念的重要典籍,对孝道精神有自己独特的记述。本文立足孝道精神,以《诗经》为考察对象,认为《诗经》中体现了三重孝:奉养父母之孝,传宗接代之孝,祭祖承业之孝。并对其孝道精神的内涵和特点进行梳理和阐释,从而对孝道精神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