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1~3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却看”就是,“青春”指。 2.尾联“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课本及《唐诗三百首》、《唐诗一百首》等选本均选入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确实是脍炙人口的。我在备课中发现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对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里的“巴峡”  相似文献   

3.
1 诗的大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相似文献   

4.
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诗的尾联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巴峡在何处?课本中未加注解。对巴峡一词的注释,常见的有如下几种说法: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称:“旧注:巴县有巴峡,巫山县有巫峡”。冯至编选、浦江清吴天王合注《杜甫诗选》称:“巴峡,在湖北巴东县西。巫峡……在四川巫山县  相似文献   

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名篇。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巴峡”在哪里?有几种不同的注释。现行语文课本是这样注的:“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东行,北转襄阳,再走向洛阳(这是杜甫想象中的回乡路程)。”只不过将原文用现代汉语译述一遍,至于“巴峡”在哪里,则含糊其辞。翻阅冯至编选的《杜甫诗选》注释:[巴峡]在湖北巴东县西。[巫峡]在四川巫山县东。打开中国地  相似文献   

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律诗,唐人称为近体诗,是初唐以降逐渐形成的。由于诗人对诗歌的对偶、音节、声调的研究逐渐深入,律也从宽疏发展到细密。律诗的律,虽有各种  相似文献   

7.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是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时写的,时间是唐代宗元年春天(763年)。上年冬季,唐王朝军队攻下洛阳及河南诸州。接着史朝义兵政自杀,其部相继归降,河北诸州也回归朝廷。河南河北全部收复,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即将结束。诗人听到胜利消息,激动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首句叙事,情因事起,写得痛快淋漓,没有一个典故,没有刻意炼字修饰,却已把当日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盘托出,它感…  相似文献   

8.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最后两句。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十月,官军进克东京(洛阳),次年春,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历时九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基本平定。时杜甫正流寓剑南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忽听到这个重大的胜利消息,心情十分激动,奋笔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相似文献   

9.
诗歌欣赏是诗歌读者对诗歌作品的审美感受、认识和评价,它作为一种审美载体,与思想政治课一脉相承,殊途同归.因此,让诗歌欣赏走进思想政治课课堂,不失为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 一、以强烈的情感释放激活沉闷的课堂气氛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作者如醉如狂、难以自禁的欣喜今天读来还让人感奋不已:"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相似文献   

10.
《江西教育》2014,(11):18-18
【教学流程】 1.讲书。(约10分钟) 首先,我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我说:“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靖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j中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我又给学生简述了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我说:“诗人在区区的五十六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1.
一、讲书。(约10分钟)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凌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  相似文献   

12.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解答1—3题。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1 这首七绝从、的角度 ,生动地反映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 ,但又不是描写采莲的动作 ,而是从刻划采莲女的形象 ,表现采莲的场面。2 全诗结合 ,生动地表现出,(用8个字概括)的意境。3 开头两句巧妙地将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给读者留下一种悠然不尽的遐思 ,这与陶渊明的名句“ ,”有异曲同工之妙。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解答1—3题。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  相似文献   

13.
吴振华 《学语文》2006,(1):34-34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深秋。已进入垂暮晚年的杜甫寄寅在四川夔州。夔府孤城位于大江之滨。两岸连峰高耸。峭壁峥嵘。古木苍翠。蓊然森茂。巍峨峭拔、青黑斩削的山体.形如一道坚固的铁门。紧锁大江。江水奔腾撞击,浑灏流转,气象森严。浩荡壮观。重九这天,杜甫带着老病孤愁登上最高峰,面对这雄浑壮阔的秋江景象,他再也没有四年前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那样的回乡热情,因为日思夜想的故乡依然沉陷在兵戈动荡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一、唐诗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1)这首诗通过山行所见,歌咏了什么?围绕一个“留”字,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诗的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又引申开去,用“纵使”来写“莫为”,写出了一番什么样的景色?给人的启示是什么?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刘长卿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1)诗从“相访”写起,由“孤舟”写到“至天涯”,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第二句用“万转云山”…  相似文献   

15.
于鹄的《寓意》,又作《襄阳看花时因小蛮作》,短短一首连诗题在内才30字的七绝,异文竟多达33字。"述而不作"和"各宜从长"是唐诗校注中的两种倾向,"各宜从长"是一种积极的阅读取向,更是对整理研究唐诗成果的评价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6.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写出了诗 人怎样的感情?试简要分析(4分) (2)请对诗中“白雪”这一形象进行分析。(6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答题。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提。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_,讽刺了_;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__的感慨。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一2题。闻刀匡鹿集韦应物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相口”“无情”? 2《台城》与《鹿柴》中都运用了“空”字,请问这两个“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二、阅读下面两首绝句,…  相似文献   

1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  相似文献   

20.
原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写”,“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