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作学认为,写作是一个“物→意→文”的过程,也就是客观之物与主观之意相互渗透、融合,最后统一于书面语言的过程。其中“物”即生活,为写作的基础;“意”即作者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的综合体。要写好文章,核心是“意”,惟有努力把“炼意”和“做人”紧密结合起来,把写作过程作为锤炼思想、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质的  相似文献   

2.
记“实”写“虚”是写作的两种基本能力。记“实”是真实地反映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它要求对所写的人、事、物、景都能逼真再现,这个目标是通过叙述、描写和说明等表达方式来实现的;写“虚”是指写出作者由于受人、事、物、景等外物触动而由自身所产生的感情和想法,是通过抒情和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一、意境的概述1.意境的概念意境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即作者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辩证统一。意境可以这样解释“:意”是指作者由客观事物触动,主体感观产生的思想感情“;境”是指作者在描述的客观事物、景物。意注重于作者思想感情,包括内在和外在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愤、悲、忧伤、恐惧、忧愁、痛苦、羞耻等内心体验。在创作过程,有时候无法用言语去表述主观内心世界思想感情和情感,只好借助于客观环境景物去表述,这就是情与理结合。境注重于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简言之,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客…  相似文献   

4.
散文的意境,就是散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即内情与外物、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辩证统一。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在各类文学样式中,散文最长于自如地抒写作者在观照生活时产生的各种感受和情思,并以抒情的笔触将这种体验、感受中的生活情境写入作品,使其在作品中获得再现,这就形成了散文创作中的艺术境界。作为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物境及生活图景相融会的意境,其主要审美功能是引发人们产生艺术想象或联想,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5.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基本思想,它渗透、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主题在不同的文体上有不同的表述,人们习惯上把记叙性文章的主题叫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议论性文章的主题叫做中心论点,某些应用类文章的主题称为主旨或基本观点。在我国传统的文章理论中,主题叫做“意”或“主脑”。  相似文献   

6.
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亭物态度的体验。它能唤起主体对信念的追求。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以情激情,使语文课堂“情”意浓浓。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人类通过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思想情感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情感是文章的主体中心,是文章具有感染力的主要来源。名传千古的优秀之作往往是饱含深情,甚至令读者潸然泪下的作品。在中学语文作文练习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当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文章的主题意蕴得到升华,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机械地、照像式地摹写和再现。客观事物成为写作材料并进而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其间经历了一个质的飞跃,即“变”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除了要求学生注意生活、知识、语言的积累外,还必须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写作离不开思维的逻辑,也离不开情感的表达。情感是人内心的显露,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饱含情感的写作是一篇优秀文章诞生的重要动力。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将记叙文感情充沛地写出来,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研究情感在小学生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教学。  相似文献   

10.
“书声琅琅”本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道流动的风景,那么,朗读就应当是其中最亮丽的景点。 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露,朗读则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的交流。通过有声、有情的朗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使文章整体更具形象性,这样读者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体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置身于这样声情并茂的语言环境中,自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能自然地潜人读者的脑海中,从而达到理性与感…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2.
按照心理学的要求,把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一个人的心理过程是这三个方面的统一和整合,它们反映了心理过程的不同侧面。认知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形式。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的内心体验,情感通过主观体验来反映人与事物的关系,情感伴随认识活动和意志而出现,情感构建,是指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认知的同时产生主观体验,促使其情感发生变化,语文学科的情感构建,则是通过语文基础知识传授,帮助学生在认知的同时,产生主观体验,促使其情感发生变化,产生积极情感。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三个方面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语文教学任务中的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就属布卢姆所提出的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而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接受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人生态度的熏陶,则属于情感构建的范畴,实施情感构建能够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偏重认知变化而忽视情感变化的状况,使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更全面、更充分地发挥教育的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进行情感构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散文,应当处处离不开“情”,具体地说,可分为五步。 一、稀释文章和作者的情藤成分,情是作者写作的基本前提,意是作者写作的原动力。理是规范作者写作的核心枢纽。理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的浓缩,提炼。理是哲学意义上的理。在理规范之下的情才是感人之情,在理规范之下的意方为迷人之意。无论是直白的表达还是隐含的表达,情还是很容易被读者捕捉到领悟到。阅读时,对那些超越了自然层面而着上了作者主观色彩的词句,要特别留心咀嚼,分辨出或悲或喜,或爱或恨,或歌颂或批判,  相似文献   

14.
写作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抓准写作教学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语课程标准是这样来表述写作这一概念的:“写作是运用语言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任何章的写作,都要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的头脑转化。认识主体真实地、本质把将客观事物化为观念或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由“物”到“意”,即从“客观外物”到“主观情意”。这一重转化是基础、是前提,如果没有这个转化。就不可能形成主体的认识。也就谈不上写作。二是认识主体的观念或情感向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所获得的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亦即由“意”到“”的“外化”。从“主观情意”到“章载体”的转化,这是关键环节。没有这重转化。观念依然是观念。情感依然是情感,永远不能成为章。郑板桥谈画竹时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阶段,依学习的内容,语文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学的综合体。其中语言的学习,渗透于文学欣赏中,通过文学欣赏来完成。因此,文学欣赏便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体。而“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文学是作者“对物的世界的再现,也是对人的心灵的表现”。既然文学是主观对客观即社会生活带有情感的反映,那么,文学欣赏也就必然地要用情感——类似于作者的情感体验来完成。这一情感体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情感体验阶段、情感体验阶段、后情感体验阶段。下面将这三个阶段作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一、激发情感,以情激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包括爱好…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主观体验。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次课改在表述课程的新理念时,对“情感体验”一词情有独钟,予以反复强调。特别强调了写作的个性化,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么,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人、事、物的情感体验?我结合平时的学习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关注生活,让学生感受“趣”从生活中来曾想,如果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心灵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肯定写不出好作文来。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  相似文献   

18.
从披文见意到意文兼得   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是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观念或情感,再将这种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的过程,是一个“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过程。一般性的阅读则相反,是将作者的“文”还原为“意”。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固守这种理念。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走近课文,走进作者,披文见意。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则认为,以范围广泛的文章为阅读对象,以“披文”为手段,以“见意”为首要的目标取向的阅读,是为文章阅读。人们在生产劳动、科技活动、日常和文化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阅读,均属于此。文章阅读在…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写作教学的全程,学术界认识尚不统一。笔者认为,研究写作教学的全程,首先必须认识写作的本质和特点。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个反映过程要经过从物到意从意到文的两次认识飞跃。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大脑,形成表象,大脑对各种表象加工改造,上升到理性认识,产生文章的意。作者用这种意去选取题材,通过补充、修正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认识条理化、系统化,然后用文字将其认识结果加以外化,这就形成文章。因此,从本质上说,写作过程是  相似文献   

20.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可见,只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才会对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另一方面,情感是学生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