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鸿门宴》中有三处涉及到玉文化礼制,这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不可忽视。玉文化礼制一:“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要表示什么意思呢?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全文,项羽召刘邦来鸿门,原因有三:其一,刘邦已经攻破了咸阳,又在函谷关驻军,用来阻止项羽入关;其二,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通知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对刘邦这样的行为非常愤怒;其三,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中,有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的一段,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后大怒道: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注解②,为(wei)将要。这里把“为”字作“将要”讲,这种讲法值得商榷。“为”字能否作“将要”讲呢?能的。如《汉书·匈奴传》里有“单于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中的范增辅佐项羽建功立业,功不可没,然我认为其人品极差,我们不可学之。原因如下:其一,当项羽听说沛公准备在关中称王时,十分恼怒,下令攻击沛公的军队,范增认为沛公此人野心甚大,要项羽早些进军,可见其心之歹,枉为读书人。知战将临,为何不劝解二人,要知受苦的都是天下百姓呀!其二,沛公赴宴,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让他杀掉沛公,然项羽不从,范增只好招来项庄,杀心陡起,故意用话语激项庄,使项庄趁机杀沛公,可见其心之歹毒。其三,沛公走后,张良进帐辞别,赠范增玉斗一双,范增却把它扔在地上,用剑击碎,又骂项羽项伯等人,可以说在小辈面…  相似文献   

4.
在《史记》中,“鸿门宴”一节除了在《项羽本纪》中涉及之外,还有另外的三种写法。《高祖本纪》: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相似文献   

5.
仔细阅读《鸿门宴》,发现人物对话描写很有特点。一是项羽说的话少而短,刘邦说的话多而长。本文写项羽说话共8次,说话最长、字数最多的一次是“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含标点共21个字,次之是“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含标点共13个字,一般一句为五六个字,字数最少的一次是一个“诺”字。写刘邦说话共11次,字数最多的一次是请项伯在项羽面前替自己解释的话,刘邦一口气说了67个字(含标点),次之是刘邦来到鸿门当面向项羽道歉,一口气说出56个字(含标点)。从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说话次数和语句长短来看,我们会发现两人有完全…  相似文献   

6.
释“此其”     
《鸿门宴》:“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此其”,课本未注,有些人认为,“此其志不在小”等于说“其志不在小”,“此其”为同义复用。似不妥。此例中,“此”、“其”两字虽然连在一起,但所指并不相同,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所以不应该连读。“此”,指代“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中项羽为何不杀刘邦?以前讲《鸿门宴》时都是采用习惯的说法:项羽不杀刘邦,主要是因为他的“妇人女子之仁”。果真如此吗?近细细味之,我以为主要是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知情退怒,二是重义知时。先看知情退怒。我们知道,促使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直接导火索是曹无伤的谎报军情:“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一突来的谎报,于自恃功大、骄横自大、欲成霸业的项羽来说,无异于火上加油。故尔,不假思索,项羽便作出了“击破沛公军”的决定。  相似文献   

8.
“唉!竖子不足与谋!”课本注:“〔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问题是范增骂的究竟是谁?从上下文来看好象骂的是项庄,因为紧接着他又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显然其中的“项王”指的是项羽,项羽是不在被骂之列了。因为前文还有“范增起,召项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范增曾向项庄交代了任务。可是当项庄舞剑时,“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庄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范增在骂谁     
范增,项羽的谋士,鸿门宴全剧的导演。鸿门宴尾声时,张良受沛公委托,将白璧一双献于项羽,玉斗一双献于亚父。项羽在听张良说沛公“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后,“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呢,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和沽名钓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谋划不能实现,在接受一双玉斗后,则“拔剑撞而破之”,并出愤激讥诮之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那么,范增这里说的“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谁的呢?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在《鸿门宴》一文这样注释: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笔者以为此注将“小子”指向“项羽”甚为不妥。  相似文献   

10.
《史记》之所以能史学、文学双峰并峙,主要在于司马迁调动了多种文学手段来再现历史,并寄托了自己的爱憎褒贬之情。史实不能虚构,细节却可想象;人物不可神化,笔墨却需夸饰。《史记》有些地方侧重于史,有些地方侧重于文。如以《史记》和《汉书》中几则关于“鸿门宴”的记载加以比较,则可见此中三昧。中学课本的《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而《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一段关于“鸿门宴”的文字: 十二月中,(项羽军)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日:“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饷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叙事照应方法缘于其继承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典籍的内容和叙事方法。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运用人物对话的照应叙写重大事件,将人物对话照应与叙事相结合,三组人物对话照应形成了刘邦韬光养晦的策略,环环相扣的许诺人物对话照应导致了项羽“击破沛公军”失败;他运用类似事件的前后照应,塑造人物形象,如项羽、项伯、项梁等,从而使整个叙事文字前后衔接,故事完整,天衣无缝,并增强了人物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释“司马”     
《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课本注:“左司马,官职。”这样的注释固然没错,但过于简略。“司马”并非一般无足轻重的官职,而是军中管理事务、执行军法、参与制定作战计划的重要成员。①“司马,执行军法的官吏。”②“司马,掌军政之官。”可见,司马了解军中核心机密。这样的人成了内奸,私下向项羽泄露刘邦“王关中”的计划,绝对是心腹大患。否则,刘邦逃离鸿门宴,返回军中怎么会“立诛曹无伤”。释“司马”!西藏@王永东  相似文献   

13.
许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了《史记》中的"鸿门宴"。该文写项羽谋士范增千方百计欲除掉刘邦,宴会前,以刘邦有"天子气"为借口鼓动项羽进攻;宴会开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犹豫不决时,又自作主张召项庄,嘱其"击沛公于座,杀之。"可终因项伯的阻挠和项羽的优柔寡断,致使刘邦逃离虎口,全身而退。范增见此情形,又气又恼,脱口骂日:"竖子不足与谋!"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中的超前称“王”湖南衡阳市三中粟季雄“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鸿门宴》里,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具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音、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增说项羽日。(shuō,告诉) B.范增数目项王。(shuǒ多次) 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jian,小路) D.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uó,测量) 2.选出下列句中的“为”与“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中的“为”用法差别最大的一项。( ) A.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B.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相似文献   

16.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名词、形容询活用作动词可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识别。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名词活用作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例如:1.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3.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例1的“刃相如”不是“刃和相如”,而是“杀相如”,二者是支配关系;例2的“陈胜王”是“陈胜为王”,构成了陈述关系;例3的“王关中”是“称王于关中(即在关中称王)”…  相似文献   

17.
“补语”和“状语后置”的位置都在谓语后面,因而容易混淆。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③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①句中介词结构“于长勺”补充说明“战”的地点,作补语。②句中“王”后面省了介词“于”,“王”活用作动词“称王”,“关中”作“王”的补语,补充说明称王的范围。③句中介词结构“以尉首”补充  相似文献   

18.
一、“与之同命”(《鸿门宴》) 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注云:(与之同命)和他们拚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拚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之”是代词,代替谁?张良的话“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只涉及项庄和沛公两人,那么,“之”字也就只能代替项庄或沛公。可见教材注为指代项羽等是不确的。樊哙固然对项羽怀有敌意,但眼下直接威胁刘邦生命的是项庄,而不是项羽。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记》中写得十分出色的一个片断。《鸿门宴》之所以惊心动魄 ,扣人心弦 ,固然由于揭露的矛盾尖锐复杂 ,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更由于作家善于渲染气氛 ,使人常常紧张得透不过气来。《鸿门宴》以项羽“闻沛公已破咸阳”开始 ,一开头就先写“项羽大怒”。又写项羽命令 :“旦日歹食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 !”这完全是稳操胜券的口气 ;而谋臣范增又火上加油 :“急击勿失 !”这样一来就显出了战火迫在眉睫。妙在司马迁在他们两人说话之间 ,插上一句“当时是 ,项羽兵四十万 ,在新丰鸿门 ,沛公兵十万 ,在霸上”。这样的叙述 ,看…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范增辅佐项羽成就霸业而被尊为“亚父”,“亚父说”到今天几乎已成定论。本文作者在查阅典籍后得出“亚”是范增之字的新发现,并对项羽与范增的实际关系作了新的论述,从范增对项羽贡献之微小及其与项羽关系之疏远,进一步证实了项羽不会尊事范增为“亚父”,从而推翻了流传千年的“亚父”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