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测点导航从历年高考文学鉴赏题来看,文学作品主要是指古代诗歌,考题是从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主题的理解,对诗中词语的理解和遣词炼字的分析,以及对诗歌表达方式的赏析和修辞作用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黄泉芬 《教育》2014,(28):69-70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2014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关于古诗文鉴赏评价也要求: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所描写的内容、所表现的主题、所流露的感情等。赏析标题诗歌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可以理解诗歌的内容、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012年高考全国新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高考语文也要求学生有鉴赏诗歌的能力,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一、考点明晰《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即内容上考查形象、思想、观点;形式上考查语言、表达技巧。结合考纲我们具体分析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四大题第17小题诗词赏析给的是常见诗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歌虽不难,而试题却颇不平常。一小题分三问,或要求表态或要求阐述。2003年高考全国卷则选用王维的《过香积寺》,从诗歌语言赏析方面出题…  相似文献   

4.
【考纲知识解读】 考纲规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赏析诗中炼字(词)、炼句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赏析炼字(词)就是品析诗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相似文献   

5.
<正>一、明确考点要求最新的《考试说明》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鉴赏诗歌所描写的人、事、物的特征和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可以理解为诗歌的意象。"语言"通常指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含蓄性和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总体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颁布的 2 0 0 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仍然是把古代诗文阅读放到一起说的。提到考查的“鉴赏评价”能力 ,是这样两句话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的话对我们理解这两句话提供了帮助。他说 :“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 ,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 ,无须引经据典 ,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 ,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 ,…  相似文献   

7.
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要赏析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就要在短暂时间内迅速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8.
关于古典诗歌的考查点 ,2 0 0 3年《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出了两点要求 :1.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 .能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形象” ,主要是就诗歌的“意象”而言 ,就是要分析、判断“物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鉴赏诗歌的“语言” ,主要目的在于把握诗歌运用语言的艺术 ,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永的特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就是要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品味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了什么内容 ,达到了什么效果。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就是分…  相似文献   

9.
黄泉芬 《教育》2014,(10):69-70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2014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关于古诗文鉴赏评价也要求: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相似文献   

10.
古诗鉴赏     
训练点1.鉴赏古诗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考点,高考命题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可以、是诗中的主人公,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中吟咏的事物或描绘的景象。如试题1-8题。诗歌的语言除了注意其高度凝练特点外,更在注意其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色。如试题9-12题。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诗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构思和表达上的各种艺术技  相似文献   

11.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鉴赏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基础。《考试说明》明确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每年的高考,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的语文卷,均会涉及诗歌形象的鉴赏。所以,掌握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答题技巧,对每个考生都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周红  温剑鹏 《广东教育》2007,(12):45-48
对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可知,高考是通过以下两条思路来进行考查的:语言→形象→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语言→表达技巧据此,我们介绍鉴赏诗歌的四大技巧:  相似文献   

13.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语文高考的两项内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为了帮助师生进行复习,在此,谈谈我对这两个考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歌纳入高考试题,始于1993年,隶属“文学鉴赏”的考查。关于古典诗歌的考查点,2003年《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出了两点要求:1.能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能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形象”,主要是就诗歌的“意象”而言,就是要分析、判断“物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目的在于把握诗歌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  相似文献   

15.
从2000年起,高考诗歌鉴赏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要求考生依据试题直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这样的变化过程,让人们清晰地看到,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在逐步提高的,试题的难度是在逐渐加大的。本文拟从应试角度谈谈古诗文赏析,力求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能够有章可循,在考试中稳操胜券。古代诗歌鉴赏考察的重点包括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下面结合题目,具体阐述这些考点的赏析技巧。一、感受形象,领略作品的丰富内涵诗歌形象是指诗…  相似文献   

16.
1.考纲要求。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诗歌形象。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古代诗歌鉴赏,2010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从近两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往往不是单独立题而是融合在一起的,但是许多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似乎还不曾入门,往往答非所问。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指从整体上了解作品描绘的人物形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部分指出,鉴赏能力的重点要求是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验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主要任务,也是高考的一个考点。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诗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呢?笔者认为,应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理解形象,把握情感。因为诗歌语言是最典型的情感性言语。诗歌作为一种内容精邃而篇幅简短的文学形式,对语言的简洁、准确和传神方面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考点解读】2005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继续将古代诗歌的鉴赏,置于“古代诗文阅读”之列。对于“古代诗文阅读”中“鉴赏评价”一项的具体要求有二: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古代诗词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论。所谓初步的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  相似文献   

20.
复习导引:关于古典诗歌鉴赏,《高考说明》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