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稼先》是一篇由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撰写的回忆性散文。最先发表于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现选入初中语文第四册新教材。作者用史诗般的笔调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卓越的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中来描写、展示和评论,有力地突出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之旅和对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邓稼先》是一篇至情至美的回忆性散文,是扬振宁先生写给自己的挚友——“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一曲最深情的挽歌。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节,50多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醮情感的笔墨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细细品味,其精炒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独特的结构全文采用“板块”拼接的结构,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六个部分之间逻辑严密,环环…  相似文献   

3.
学习《邓稼先》一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深刻领悟作者将人物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展示和评论这一独特的运笔方法。文中多方面的背景描述有何深刻用意?反复细品课文,从中得到感悟:它对主人公起了烘云托月、突现形象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读目标】1.《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 ,所写内容无不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因此 ,学习本课 ,首先要指导学生深切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增强爱国情感。2 .在能力方面 ,据单元教学要求 ,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通过与同学的合作探究 ,体会传记文取材精当、语言平实的特点。3.在知识方面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同时指导学生掌握邓…  相似文献   

5.
《邓稼先》是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如椽巨笔追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生平事迹,突出了他在核武器研究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其中背景的巧妙设置为文章增添了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6.
<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要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真挚的情感、动人的语言、深刻的含义都是必不可少的。除去这些要素,在文章的结构安排、细节处理上运用一定的技巧,可以更好地起到“感人心”的效果。一、精巧的横式结构法杨振宁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来描写、评价,  相似文献   

7.
邓稼先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撰写的《邓稼先》一文,发表在由贾平凹主编的最近一期《美文》杂志上。作者与邓稼先是亲如兄弟的挚友。这篇充满感情的文章,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8.
杨振宁先生写的这篇《邓稼先》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精神、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文章有许多妙点值得我们仔细品味。1.丰富多彩的句式。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部分中,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套中国和平出版衬出版的《中外名人故事丛书》。首先吸引我目光的是其中一本桂红色封面的书。在那装帧朴素凝重的封面上,一幅中年人的肖像映入眼帘,方正的脸孔,睿智的目光仿佛洞悉一切,紧抿的双唇透着坚毅。他,就是邓稼先,我国研制首权原子弹与氢弹的元勋。国防部长张爱萍自为他题词:“他的名字虽然鲜为人知,但他对祖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邓稼先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可对更多的人来说,他生命中最辉煌的岁月却是秘密的,鲜为人知。那是怎样传奇的一生?我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轻轻翻开了第一员,去追寻…  相似文献   

10.
《离太阳最近的树》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作品展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讴歌了红柳这一高原的精灵,呼唤人们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和保护生态环境。作者对红柳的美进行了多方位的描写。首先,把红柳的外在美放在一个广阔壮观的背景下进行展示,“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交代  相似文献   

11.
《道士塔》是余秋雨的一篇“文化散文”,形象地深省并揭示了酿成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作者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读来让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扼腕。文章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跟作者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密不可分。文章由小到大、由实到虚运用了五组对比,深刻地展示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带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民族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12.
《邓稼先》一文是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献给好友的一首深情的挽歌。井然分明的结构、朴实无华的语言、长短变化的句式、对比烘托的手法,使得全篇情感充沛,极具感染力,显示出作者相当深厚的功底。尤其是文中影视手法的运用,更增添了邓稼先英雄形象的美感,不失为一篇回忆性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13.
第五编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曾经追寻过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苦难历程,聆听过《黄河颂》的雄壮旋律,瞻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光辉形象,欣赏到了文化艺术的奇光异彩,今天我们的语文之旅又踏上了一次新的征途,这次我们要追随古今中外的一批又一批的探险家,去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感受惊心动魄的壮举,体会那些英雄人物顽强的毅力和勇气,好吗?  相似文献   

14.
《论语》半月刊是民国时期一批文化精英的思想阵地,他们通过这份刊物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阐释自己的学术见解,展示自己的生活体会,在富有"幽默"色彩的亦笑亦骂、亦批亦讽的文字中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和主张。本文拟从《论语》半月刊作者这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学养背景、政治理想、文化观念、生活理念等四个方面,来探究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幽默"特征。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的1950年。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放弃国外的优越待遇,冲破美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为强我国防。震我国威,邓稼先又告别妻儿。和战友们“隐姓埋名”来到了荒芜人烟的大沙漠。他们忍受着来自各方面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夜  相似文献   

16.
《胡同文化》原是作者为摄影艺术节《胡同之没》写的序,应该属于序一类,但是作者并未将它当做正经地道的序来写.而是将它写成一篇能够充分展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他从书中胡同的照片上得到创作的灵感.以散文的笔法向读者介绍了风格独特的北京市文化——胡同文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整合的必要     
“把《楚辞》、楚文化放在(东夷、南苗、西夏、北狄)四大集群、乃至太平洋文化广阔背景面前来研究”,乃是《楚辞与神话》一书的总体框架和精髓,也是书中我最重视的一篇《女娲考》的理论基础。这篇论文把女娲“七十化”与盘古“身化宇宙”传说,直到海内外大量的同型传说做综合性的研究。这样,萧兵比一般论者更深一层地看出:“在创世神话、推源神话方面,太平洋文化区和南亚次大陆特富盘古式巨人(或巨兽)‘身化宇宙’之图式,与之相应的有巨龟载地和洪水遗民故事。”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 春联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理应有“大语文”视野.把教材《春联》放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学习,打通课堂内外,使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9.
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三点做法哈尔滨市地段小学校马英虹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旨在联系实际,向青少年一代展示我们伟大的民族不屈不挠、团结战斗的历史;展示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辽阔的锦绣河山等;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故乡》这三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虽然文体不同,写作时代背景及作者心情各异,但是都有以儿童的生活、情感、视角来再现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一特点。本文把这三篇作品放在一起观照,希望更多地发掘一些鲁迅作品的内在意蕴,体悟艺术大师的情感世界,认知典范的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也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作者作品,用心体验最伟大的艺术家的感情世界,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