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次考试结束,笔者问一名未及格学生是否分析过考差原因,他回答说:“原因在于你没教好。”笔者大吃一惊.心中有些不快,又问:“同样是我教的,为什么有同学分数考120多分呢?”他又笑答说:“这正是我说你没教好的原因,因为你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好。”笔者仔细一想,这话确实也有道理,是啊,教学的目的何在?不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吗?可现实中的教育似乎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本身而非学习方法,在于分化“好”与“差”两个极端?关注中等以上学生如何考上好大学,而忽视了“差生”如何转化,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八年前教小学的时候.我们学校里年度考核时排在全校第一名的总是一名仅有初中学历的年轻的代课教师.而且每年如此。大多数老师都以为他是运气好.向来不服输的我感到很纳闷:他一个初中毕业生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怎么会教得好学生呢?换言之,他根本不“懂”教育.对于教育他是一个“外行”。而我们这些“内行”为什么总比不赢他呢?于是我开始注意上了他。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具有“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和品性,同时也“好名“,但是这两方面是不矛盾的.他的“好名“主要表现在通过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来求名.而且他的“好名“又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他曾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少先队员”、“全国好少年好儿童”、“江苏十佳少年”、江苏省第二届“百名美德少年”;他是第十届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担任江海少年通讯社社长、南通市红领巾理事会副主席;他所组建的“江海少年爱心小使者团”被评为江苏省“红领巾优秀助残集体”,被誉为“传递正能量的爱心小使者”……这些只是他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的一部分,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不要着急,让我们慢慢地走近故事的主人公——来自南通市如东县高级中学的朱浩然,看一看他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有一年,班上转来一名中班幼儿恒恒,他对新环境一点都不生分。在第一次绘画活动“可爱的毛毛虫”中,恒恒迟迟没有动笔,我走过去问他原因,他回答道:“老师,我不会画。”听到这句话,我一时语塞,看着一向活泼的他一脸阴霾,便想通过语言提示,让他动笔画画,可语言提示没有奏效。他用乞求的眼神看着我说:“老师,你帮我画好吗?我画得不像。”于是,我手把手地假装帮他,结果他落笔大胆、线条流畅,画出了一条头大、身长、很灵动的毛毛虫。  相似文献   

6.
聊天室     
引导孩子 善于向同学学习 山东·凌见丽有一位初三的学生,下决心将自己的他问爸爸应该怎么做。:“现在班里有5名同学比你学习好,。”这个学生:“我知道他们哪些方面比我强。”爸爸“第5名同学与你相比有哪些优点?”:“他非常爱好学习,学习很主动,很刻课堂上勇于举手发言,自己弄不懂的问。”爸爸又问4名同学和你相比有哪些优点?”他说对知识不死记能举一反三。”爸爸又问:“第3名同他说:“他非常也很有毅力,对疑难问题从不放直到钻研明白,弄懂弄通为止。还有,还喜欢看课外读。”接着爸爸又问:“第2名、第1名…  相似文献   

7.
无锡二中新校落成之际,学校领导曾请校友钱钟书为图书馆新楼题名为“钟书楼。”钱钟书回信拒绝了。他说:“好好一个图书馆,称作藏书楼,岂不现实、朴实、大方,唯名与器不可假人;贱名务请勿用来命名。”好一个“唯名与器不可假人”!它充分显示了钱钟书高尚的人格,也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梁增红     
《天津教育》2008,(3):51-51
推荐原因: 梁增红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书、读书、写作”是他的标准生活方式,“追求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在教育之路上,他探索着、实践着,同时写下大量的文字,记录他对教育的理解、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9.
“我好恨!”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名的散《道士塔》中。有“我好恨”一语。表示了敦煌物因为种种原因流失海外,他的恨恨不平。“我好恨”于是在《道士塔》的教学中,常常拿来作为话题。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诗好说“为乐”、“作乐”是因为生活“无乐”;表示自己“极乐”有两个原因,除生活“无乐”之外,更兼有前途不能把握,命运不能自主的忧惧。并非堕落的“为乐”、“作乐”与“极乐”成了他痛苦的关键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耻观及其对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荣辱观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庄子一生反对追求名利,更不谈如何追求名声、荣誉。庄子的耻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丧失人格尊严和自由是最大的耻辱;贫困不可耻,没有立身行世的原则才可耻;自以为是救世主却扰乱社会如儒者、墨者是一种无耻。庄子的耻观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正确荣辱观有颇多启示:以自尊自爱为荣,以丧失人格尊严为辱;以学业、品德不如人为耻,不以家庭的贫困为耻;以促进社会和谐为荣,以扰乱社会秩序为耻。  相似文献   

12.
王新立 《运城学院学报》2011,29(1):20-22,84
晁补之晚年迫于党争,不得已归隐家乡闲居。期间,他的思想心态非常矛盾复杂,这在其闲居词中都不同程度有所表露。其中既有置身乡野,热爱田园生活的舒适安逸之乐;又有被罢职后不得通其道,对党争不满的悲愤之情,以及伤感惆怅的悲哀情怀;还有他欲求闲适余生、又难以忘却功名,徘徊于仕途与隐居之间的痛苦和矛盾等。  相似文献   

13.
刘勰以其"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闻名后世,然而其对伟大诗人陶渊明的"遗忘"与"忽视",却影响了他那伟大理论家的令名,成为历代崇尚者难以避讳的故实.仔细寻绎刘勰的生平为人、审美趣味与时代追求,可以考见他之"无视"陶渊明实为必然.这在二人的纵向比较中可以明显见出.  相似文献   

14.
刘勰以其“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闻名后世,然而其对伟大诗人陶渊明的“遗忘”与“忽视”,却影响了他那伟大理论家的令名,成为历代崇尚者难以避讳的故实。仔细寻绎刘勰的生平为人、审美趣味与时代追求,可以考见他之“无视“陶渊明实为必然。这在二人的纵向比较中可以明显见出。  相似文献   

15.
魏晋学者皇甫谧人称“书淫”,在那个风雨飘摇、世风虚浮的时代,贫病交加的他不慕名利,潜心向学,取得了学术上的丰硕成果。引导和支撑他的是他独到的人生观,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安贫乐道,守柔自强,珍重生命,直面生死,这些人生智慧,至今对我们仍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鸟类”意象的诗篇。陶诗中的“鸟类”意象凝聚了诗人对新的人生理想和生存模式的探寻,是诗人在“天下意识”与“田园情结”、“归田之乐”与“穷困之忧”矛盾斗争中,经过寻觅、摸索、痛苦、彷徨、蜕变、超脱的心路历程之后才找到的精神家园。在他笔下,“鸟类”意象也就成为对自然追求的审美凝点,成为其自身人格力量的写照,也是我们透视陶渊明的淡泊情怀和心路历程,找到其返归自然而安然自适的的重要道途。  相似文献   

17.
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行业面临的新挑战,试图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突破口,给其赋予时代新的内涵,传承儒家伦理思想精华。现代医师应当具有高尚的医德,一名好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而且还要心存仁爱、尊礼重道、恪尽职守、淡泊名利、诚实守信,来营造一个和谐的患者就医氛围,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江藩从"谨守庭训"不敢辟佛,到积极入世寻求"终南捷径",再到"不可辟佛"交游佛氏中人的坎坷一生表明,他始终处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之中。在乾嘉汉学"斥佛辟老"的整体学术思想氛围下,《伴月楼诗钞》折射出江藩慕世之心及出入佛学的思想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9.
刘少奇同志在革命和建设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他胸怀坦荡,顾全大局,视党内团结为党的生命,从不计较个人的外利和职位,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他严格自律,实践了自己所论述的共产党员修养,他一生历经磨难和挫折,但对共产主义信念矢志不渝,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