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怎样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笔者认为,所谓可读性,就是"好看",就是要增强新闻作品的美感.因此,作者就要在新闻作品的文章标题、写作手法和细节描述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7,(11)
试论报刊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文/张中山在报刊林立,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现在新闻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如何增强报刊新闻作品的可读性问题。没有可读性,或者说可读性太差,就会失去读者和订户,报刊就难于生存——这一点也与其它商品同样,读者(消费者)就是“上...  相似文献   

3.
张述民 《青年记者》2003,(10):21-21,27
综观中外新闻发展史,大凡广为流传的经典名作,绝大多数都适当运用了文学表现手法,增强了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人过目难忘。我们每天接触的大量新闻中,占相当比重的作品之所以可读性差,不受欢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形式僵化,枯燥乏味,缺少文学形象塑造的美感。  相似文献   

4.
虽然时隔多年,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仍然为人所津津乐道。其主要原因固然有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作品字里行间蕴涵的浓浓深情,无疑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震撼力和生命力,使得这些新闻作品事过境迁却魅力依旧。由此可见,新闻不是无情物,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同时,好的新闻作品也应包含感情色彩,达到以情感人的效果。新闻有情方能最大限度地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新闻不是行政命令,不能强迫读者读下去,可读性是新闻吸引读者的惟一手段…  相似文献   

5.
增强新闻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在新闻主题思想的提炼上下功夫。增强思想的可读性.就是在提炼新闻主题,确定新闻主旨思想时.多从吸引读,适合阅读的方面着力.让新闻主旨思想更具有吸引力.能让读眼前一亮,更好地唤起阅读冲动。  相似文献   

6.
吃饭要求可口,看报要求可读。可读性,是报纸最基本的品质之一。较之社会新闻和文体新闻,经济报道偏理性,思辨色彩比较浓,因此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是提高经济类报纸新闻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经济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笔者个人理解,就是所报道的经济新闻要重要、要鲜活、要贴近、要实用。  相似文献   

7.
学会讲故事     
新闻作品都在追求可读性,学会讲故事,对于增强可读性很有益处。新闻作品要增强故事性,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故事创作的一些手法,比如造悬念、拴扣子等。讲故事讲究制造悬念,这个悬念是作者刻意创造的意境氛围。随着情节的进展和意境的延伸,读者顺着作者的意图或喜或悲,与作品产生共鸣。悬念造得好,可以使读者如痴如魔,不读下去,寝食不安,晚读半日,如芒在背。有了读者如饥似渴的阅读欲望,当然也就有了作品的可读性甚至必读  相似文献   

8.
综观中外新闻发展史,大凡广为流传的经典名作,绝大多数都适当运用了文学表现手法,增强了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人过目难忘。我们每天接触的大量新闻中,占相当比重的作品之所以可读性差,不受欢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形式僵化,枯燥乏味,缺少文学形象塑造的美感。新闻报道为达到向深度和形象化方向发展,不得不借助文学来求生存、求发展...  相似文献   

9.
古典文学特别是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前人留下的传统文化瑰宝。在新闻作品中,从标题到正文,时常能看到古诗文的影子。应该说,在新闻写作中适当地引用、化用古诗文,可以增加新闻作品的文采,增强可读性,提高新闻作品的审美价值,对成就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可读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即新闻内容所具有的那种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力量,那种对读者的感染力量。一篇新闻,是否被读者接受,最关键的就是这篇新闻所关注的内容。如果是读者所关注的内容。如果是读者欲知之内容,那么新闻就算差一点,读者也愿意看下去。——抓最新鲜的新闻内容,增强可读性。求新,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人们之所以选择新闻,就是希望通过新闻来了解社会所发生的新事情、新变化和新进展。从新闻心理学角度讲,读者对新闻有种迫切的欲知心理,所以最新鲜的新闻内容,本身就蕴藏着很强的可读性。——突出时代精神,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11.
可读性,是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天生"应该具有可读性.新闻的本质属性包括:它是事实,不是杜撰的空穴来风;它是新近发生的、人们关注的重要事实,并非所有的事实"捡到篮子里就是菜".基于此,我们的纸质媒体上刊登这样的事实,读者自然应当喜闻乐见.在当前新闻媒介竞争激烈,受众的新闻选择也更加广泛的背景下,增强新闻可读性是媒介的力量之源,更是媒介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彰显.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很大的变化,价值观变得多元化,加之电视、广播、报纸及新兴媒体的相互竞争,受众对媒介的可选择性增多,这就对新闻媒体的新闻作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学者对新闻如何借鉴文学手法创新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提出了许多好的观点和建议,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讨。在准确传播讯息的同时,适当借鉴文学手法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不失为新闻写作创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增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离不开生动具体的细节。在强调新闻写作还原感性、增强可读性的今天,我们更要关注新闻细节的真实。一篇报道中哪怕出现一处细节失真,都会使报道的可信度大打折扣,甚至会葬送整篇报道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闻的可读性在新闻媒体众多、竞争激烈的今天显得十分重要。可读性强的新闻读者喜欢读且记得牢,而可读性差的新闻却难于留住读者的目光润为读报没有强制性。新闻的可读性是什么?简单地讲就是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引自《新闻学简明辞典》)可见,可读性虽不像真实性、新鲜性那样属新闻的本质属性,却是不能缺少的。那么,怎样提高新闻的可读性?以下几个途径不妨一试。——抓最新鲜的新闻,增强可读性。从新闻心理学角度讲,读者对新闻都有一种迫切的欲知心理,所以最新鲜的新闻本身就孕藏着很强的可读性。举世瞩目的第四十四…  相似文献   

15.
让故事走进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性新闻”是时下流行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它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所谓故事性新闻,就是在遵循新闻写作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将故事的创作技巧用于新闻的写作,使新闻作品具有通俗的语言、曲折的情节、严密的结构、鲜活的描写等故事性特点。本文试图对故事性新闻的优缺点以及写作技巧,作一些肤浅的探讨。故事性新闻的魅力故事性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使原本可能枯燥无味的新闻素材,变得更有人情味;避免了说教式的报道方式,使受众在阅读或收看收听新闻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审美的快感。具体说来,故事性新闻有以…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网络时代媒体竞争的白热化,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和审美习惯的多元化,新闻的可读性和易读性日益凸显。新闻散文化写法在实践中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读者的新闻信息需求和审美需求。这些散文化的新闻作品以自身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走近读者,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接受了信息。可亲、可读、可信、有趣,就是这些散文化新闻作品被读者接受和认可的重要原因。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顺应读者需要,掌握好散文化写作技巧,增强报纸新闻的亲和力,委实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在读对纸质媒体的批评中,最多的恐怕要数对一些新闻作品的“干巴”、“枯燥”和“没意思”的指责了。许多媒体虽年年都在进行着增强新闻作品可读性的努力.却至今未能有根本性的改观。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据我的调查分析。新闻作品中缺乏故事是减弱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读反映。在相当多的新闾作品中,抽象概括多.现象罗列多.空话套话多,而过硬的事例少,曲折的情节少,生动  相似文献   

18.
党报的发行工作愈来愈难,这是无法否认的严峻现实。尽管承认这种现实需要勇气! 党报出路何在?去年2月,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在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报要把新闻舆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必须在增强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三个方面下工夫,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可读性。可见,努力增强党报的可读性,已经成为当前从新闻舆论领导机关到所有办报同仁的共识。 什么是新闻的可读性?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报界资深权威人士就此问题作专门的诠释。按西方新闻学者的解释,可读性是指新闻便于阅读和吸引读者的特性。在我们的传统习惯上,一谈到可读性,人们就容易联想到那情节诱人的故事或某些十分新奇古怪的社会“花边新闻”,这样去理解可读性的含义当然很狭窄。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要维护党报的权威性在新的形势下,要维护党报的权威性,应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大新闻改革力度,在坚持新闻指导性、服务性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可读性,使党报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要增强可读性,不仅要求内容要遵循新闻规律,也要求文风轻松活泼,在版面设计上要新颖,增强可读性.并力求做到图文并重。但并不等于有了可读性,就有指导性。作为新闻自身,既然是新闻,  相似文献   

20.
新闻细节,是指新闻作品中那些能有效增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表现力的“细枝末节”。精彩的新闻细节,虽然取材细微,但它注重抓住事物的特点,描绘细致、脉络清晰、形象生动,能在读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使一件新闻作品更具影响力和感染力。新闻细节在新闻作品中除了能起到“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以外,还能起到深化主题、突出重点、增强新闻可读性和可信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可信性方面,新闻细节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哪怕一丁点的细节问题,都会令读者对一篇新闻作品所描述的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甚至会令整篇报道成为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