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缘     
佛教有一句话:“凡事随缘皆有味。”人生在世,似有“冥冥上苍”授以某种缘分。对我来说,便是与书之缘。 我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四五岁时,叔叔把我放在他肩上,教我背诵《三字经》、《百家姓》。那时不识字,只是背。长大了,才知道是两本古代著名的启蒙读物。上中学,上大学,皆因喜欢读书,取得了自由出入阅读室的“特权”。常常是下班后管理员将我锁在书库中让我自由地读书。因为这种便利,我浏览了大量的书,印象最深的是,在岷县一中读了王云五先生主编的“万有文库”,在兰州大学读了馆藏的大部分世界名著。这些意外的收获,未曾料想成为我后来从事编辑工作的一项雄厚“资本”。  相似文献   

2.
对编辑这一行,我并不陌生。在这几十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出版过教材、论著、译著,也发表过论文,同时又兼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主编,可以说对编辑和编辑工作是熟悉的。 在多年与编辑的交往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做好一个科技编辑并不容易,他需要有一双异于常人的眼睛,有一种独到的眼光。 1.眼要快。现代科学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作为一个编辑必须能快速捕捉到这些正在变化和即将变化的信息,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反映到自己所编辑的书刊中去,传播现代科学知识。例如,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测绘  相似文献   

3.
又到暑气渐消、天高云淡的时节了,望着刚刚收到的一木《编辑之友》,我的思绪回到了四年前的那个秋天。当时,我正为一篇被某报退回的题为《劳作在方格稿纸上》的散文发愁。这篇文章不仅回顾了我十几年的文学编辑生涯,而且抒发了我对编辑工作的一些体验和感受。可是我却找不到一家适合发表的报刊。亲人极力为我分忧,一连跑了几家图书馆,终于找到一本我未曾见过的《编辑之友》。于是,我怀着不妨一试的心情,以自由投稿的方式将文章投寄出去。  相似文献   

4.
非洲之于我,与其他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原本也只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神秘大陆。在八年的编辑生涯中,我与非洲三度结缘:一是2011年10月编辑了已故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保平教授的文集《传统与现代:非洲文化与政治变迁》;二是2012年年初编辑了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山教授主编的《中国非洲研究  相似文献   

5.
薛涛伯乐:一见投缘8年前,大学要毕业了,写了首小诗,决定投个"大报",于是选择了营口日报。副刊编辑的名字很特别,与唐代的女诗人薛涛同名。不久,编辑回了一封信,说可以见报。我特开心。次日,又收到一个传呼,说要见我。于是,我第一次  相似文献   

6.
书缘随想     
小的时候爱逛书店,那时的书店是不开架的,只能站在柜台外,隔着玻璃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的兴趣更浓。细读时,兴许还能发现几处错别字,心里就觉得这书别扭起来,怎么把字印错了呢?甚至偶然会生出将来自己编书可不能有错字的念头,或许正是这种无意的念头,使得今日的我真的成了“编书”的人,编辑真的成了我的职业,与书之缘由此结  相似文献   

7.
似乎命中注定今生我与档案有缘.   说来话长.那是1988年,我从一名基层妇联干部调往刚刚成立的县志办公室做编辑.写县志首先得有资料呀,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相似文献   

8.
我与《新闻战线》的“漫画缘”王成喜作为漫画作者,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创作之路上碰到为自己铺石引路的编辑。这样的编辑被我遇上了。14年前,我还是部队的一名年轻基层干部。由于我十分爱好新闻写作,《新闻战线》一直是我最爱阅读的新闻理论刊物之一。那时,《新闻战...  相似文献   

9.
编辑自我     
学理工科的我从未想到会干编辑这一行,但实际工作却选择了编辑。 1990年,我从大学毕业后,来到了成立刚刚一年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初来乍到,新的环境,新的岗位,新的任务,一切都感到新鲜;年轻的社,年轻的同事(当时我社90%以上是20~25岁之间的年轻人),还有年轻的我,到处都洋溢着青春  相似文献   

10.
徐雁 《中国编辑》2006,(5):75-77
我的雁斋里藏有两册有关书房的同名专集,一部是《光明日报》原“周末生活”版编辑组编集的《我的书斋》(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以下简称京版《我的书斋》),另一部也还是叫《我的书斋》(文汇出版社,2000,以下简称沪版《我的书斋》),是由《新民晚报》“读书乐”版编辑曹正文先生编集的。到去年春夏之交,南京《开卷》杂志的执行主编董宁文先生又编集了一种《我的书房》(岳麓书社,2005)。如此,三本书并肩于我的“书之书”专橱中,大、中、小各有形制,不经意间见出一种相成之美,已是当代书文化的一道小风景了。  相似文献   

11.
非洲之于我,与其他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原本也只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神秘大陆.在八年的编辑生涯中,我与非洲三度结缘:一是2011年10月编辑了已故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保平教授的文集《传统与现代:非洲文化与政治变迁》;二是201 2年年初编辑了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山教授主编的《中国非洲研究评论(2011)》;三是刚刚新鲜出炉的常江、袁卿合著的《再见巴别塔:当中国遇上非洲》.经过这三本书的出版,我对非洲和非洲人的认识开始丰富起来,对中非关系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测绘类图书是科技图书的一个分类,具有科技图书一般的共性,但同时也具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编辑测绘类书稿时,除了按通常的编辑规律处理问题、完成常规加工工作外,还应针对书稿涉及的内容,留意测绘类书稿中独有的、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如书稿中所配备的涉及版图、国界或省界的地图表示是否正确,测绘内容、测绘技术的阐述能否公开,测绘多坐标系的表示是否妥当,涉及地理信息软件名称的拼写是否统一等.  相似文献   

13.
    
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像往常一样步入那座充满着科学与智慧的殿堂──图书馆,在绚丽多彩的书架前例览徘徊。忽然,一份别致新颖的杂志映入眼帘,虽然它静静地躺在一个角落里,但却无法掩饰其与众不同的魅力。我仿佛遇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小心地把它捧在手中,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不知不觉被那些终年奔波在军营中辛勤耕耘的新闻工作者的用来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我与它──《新闻与成才》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许,是受它的影响,我从地方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跨入了军营这方神奇的绿色海洋。在紧张的集训生活结束后,我到单位报到,望着…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5月12日,我接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Ann Gilliland教授发来的邮件,告诉我一个不幸消息——加拿大著名档案学家特里·库克因病逝世。闻听这一噩耗,我既震惊又难过。震惊是因为库克先生年未逾70;难过是因为国际档案界失去了一位重量级学者,我也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师长。5月18日,我接到《上海档案》编辑的电话,约我写一篇介绍库克先生的专稿。因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一晃已到古稀之年。 回首往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我喜欢上革命的新文学。1955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1959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在中国作家协会所属《文艺报》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直到1978年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迄今与文学结缘半个世纪,从事文学编辑出版工作约四十年。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常常有些想法,有些感悟,多与同仁们商讨和研究,结合工作从事写作与总结,虽然说不上有多少创意或贡献,但在各个不同的编辑岗位上,还是尽我所能,努力去完成相关各项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为人在世,“人缘”不可不讲。余虽临知天命之年,对“人缘”亦极不善于琢磨,以致招来许多的不便。诸如有人造访,人家尊重记者、编辑这个崇高职业,说奉承话吹捧话特别刺耳,对此我觉得不快,往往冷眼相送,于是好友说我不会处理“人缘”,将贻后患;有人为求方便,或掩饰什么问题,带着隆重的礼物来说情,对此我婉言拒之,于是有的说我不知趣,“人缘”不好;平日对上级总爱说几句有“针对性”的意见,不喜欢哼哼哈哈,对同事也疏于交游,于是有人认为我不圆多角,不懂  相似文献   

17.
    
提起我与档案的缘,需要从90年代初说起.那时我刚从省内一所电子计算机学校毕业,手拿人事局的报到通知书,我愣了--档案馆,好陌生的名字呀!在我的脑海中,档案的概念完全是个空白.  相似文献   

18.
    
提起我与档案的缘,需要从90年代初说起.那时我刚从省内一所电子计算机学校毕业,手拿人事局的报到通知书,我愣了--档案馆,好陌生的名字呀!在我的脑海中,档案的概念完全是个空白.  相似文献   

19.
旅缘     
记得丈夫刚干上警察,穿着那身黄色警服在我跟前足足晃了两天。他知道我崇尚军人,在报社多年主编政法版,对军警政法一往情深,写的稿子也最出彩。就连当初结婚时,我也不无惆怅地对他戏言:你为什么不是军人呢? 听妈妈说,我四岁那年随她在株洲生活。一天晚上,我随人去看电影,走失了,是两位解放军叔叔打问了无数的人才找到妈妈她们那家大型军工企业集体宿舍,当时已是深夜12点,我在一位解放军叔叔怀里睡得一脸烂漫。童心如镜,从此摄下了对军绿色的信赖和莫名的眷恋。上小学四年级,我们住的大杂院,经常有一个美丽婀娜的女孩子与一位年轻英武的军人并肩出入。女孩是县里一家工厂的宣传队员,军人是县武装部派往地方支左的一位参谋。不知为啥,一看到他们,我那撒丫子满地疯的野劲儿顿时收敛了,昂着小脸一脸庄重,和他们擦肩而过,从上仰的眼角余光我看到年轻的参谋眼睛平视前方从不旁鹜。为此,我会老半天闷闷不乐。再逢同伴讲起那女孩的美丽,我嘴角一撒,心里有一个攒足了劲的愿望;等我长大了,也要像她那么美丽。 17岁,一次美丽的旅行应心灵之约如期而至。高中刚毕业,我第一次回河南老家探亲。在那个动荡的岁月,火车上一个孤独娇小的女孩很快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对座的一位解放军主动过来和我搭讪,问我是哪儿  相似文献   

20.
《文汇报》副刊《笔会》原主编、高级编辑徐开垒在长期的编辑创作生涯中,结识了众多的作家、艺术家以及普通作者,细心积累了大量的来往书信.其中有不少重量级名人,如巴金、叶圣陶、冰心、沈尹默、丰子恺、赵朴初、艾青、曹禺、郭绍虞、钱君匋、柯灵、唐弢等诸位先生的珍贵书信.在他的晚年,曾经四次向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以下简称为“上图”手稿馆)捐赠作家书信和自己的书稿,合计254件,其中书信达180余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