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电视新闻采访作为电视记的职业活动,始终贯穿在电视记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判断其新闻价值及其搜集选择报道素材,酝酿新闻主题的全过程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纸、广播新闻采访相比,有共性的一面,但也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在共性方面,三都要遵循新闻采访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在个性方面,电视新闻采访与字、广播的最大区别就是镜前采访,它把电视记的采访活动直接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使记的采访活动由单一的采集手段拓展为一种表现手  相似文献   

2.
采访是新闻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作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见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第10页)。无论是报纸新闻的写作,还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都离不开采访。相对于报纸新闻和广播新闻的采访,电视新闻的采访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突出标志就是“镜前采访”。本文所探讨的“电视新闻的采访问题”准确地说应该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问题”。“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下文提到的“电视新闻采访”、“现场采访”或“电视采访”指的都是“电视新闻的镜前采访”)以其符合电视媒体特点,现场感强,更加形象、生动、逼真等优势,受到了电视记…  相似文献   

3.
当代社会,报纸同广播、电视一样,以最令人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形式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一份有特色的报纸,虽然是众多部门(如策划部、采访部、编辑部等)和诸多人物(如记、编辑、印刷工人等)协同合作的结果,但报纸编辑所扮演的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多重角色。报纸编辑不仅仅是按策划要求将记采访的稿件进行编排组合的“二传手”,而是报纸形象的设计、美容师。  相似文献   

4.
前一时期,由于报纸和电视的夹攻,广播一度被冷落,特别是县级台(站)更是如此。厂家联系广告宣传,首先想到的是报纸电视,他们嫌广播形式单调,吸引力差,往往电台不被重视。有时连县府大院里搞一些活动,也忘了通知广播电台。在九十年代的今天,听众范围广,消息传递快,仍然是广播的长处。如何弘扬广播优势,吸引更多的听众,成了基层广播台(站)有识之士和广播工作者长时间苦思冥想的一个问题。海安广播电台位于泰县、泰兴、东台三县两地区(扬州、盐城)交界的偏僻处,为走出广播低谷,他们自已救自己,从1993年9月下旬起开通调频广播。局、台领导和编播  相似文献   

5.
采访与解说、画面衔接不紧。和报纸、广播新闻不同,电视新闻把解说、画面、同期声(或采访)甚至字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三合一”的整体。只有三结合得天衣无缝,电视新闻才能产生其独特的魅力。这就要求电视记在采制新闻时要充分考虑到电视新闻的这个特点,把采访融合到电视新闻这个整体中去考虑,尽量把采访和解说、画面结合得紧密一点。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电视采访与报纸、广播采访最大的区别是镜头前的采访。镜前采访不仅仅是一种电视前期新闻采集的手段和方法,它更是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节目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电视采访的成败与节目的好坏优劣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和报纸、广播新闻一样,都是通过一定的采访活动来完成的.但由于电视是一个视听兼备的传播工具,所以电视新闻的(不包括口播新闻)采访与广播、报纸的新闻采访除了有着一些不言而喻的共同规律以外,它必然还有自己的特点.一我们知道,报社、电台的采访,记者多为单个行动,他们使用的工具常常是一本本子一支笔,电台记者有时还带一台小型录音机,因此,他们的活动范围广,行动比较自由.但是电视新闻的采访通常得由三、四个人组成一个采访组,其中包括文字记者、摄影  相似文献   

8.
余平 《视听纵横》2002,(5):51-52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电视媒体的飞速发展,广播受到很大冲击。尤其近几年来,网络媒体迅速崛起,对传统媒体的地位更是发起了挑战。从县级新闻媒体看,广播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当然,广播人不甘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完全扭转这个局面,撇开其他不谈,就广播新闻节目和广播新闻记而言,受到冷落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无庸讳言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网络时代的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红 《新闻知识》2004,(6):52-53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把互联网称作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并存。从此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伙伴——网络媒体。Gatekeeper(把关人)队伍也增添了新的一员一网络记。作为第四大传播媒介,互连网以其交互性、信息量大、传播权  相似文献   

10.
张彦君 《记者摇篮》2001,(10):21-21
近年来,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发展,广播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似乎成了“弱势媒体”。一些单位的领导由于不重视广播宣传,使电台记者在采访中遭受冷落的情况时常发生。  相似文献   

11.
隐性采访,这种被人们称为“偷拍偷录”的新闻采访方式,眼下正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体记者的偏爱。尽管有人对这种采访方式提出异议,但这并不妨碍它对热衷于挖掘“秘闻”的新闻记  相似文献   

12.
张武松 《新闻通讯》2008,(11):53-54
有人说电视采访与报纸、广播采访最大的区别是镜头前的采访。镜前采访不仅仅是一种电视前期新闻采集的手段和方法,它更是电视节目后期制作中节目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电视采访的成败与节目的好坏优劣密不可分。笔者根据自己的从业经历和教学实践,在此列举几种电视出镜记者常见的采访提问禁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于能够同时满足受众听觉和视觉需求的公共媒介电视来说,声音和画面是缺一不可的。这是电视不同于报纸和广播这些传统媒介的优势,可是有时也是它的劣势。正是电视需要声、画两条腿走路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在某些不可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采访声音和画面的特殊情况下,“暗访偷拍”也就是电视节目隐性采访行为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现场报道的增多,记在广播里“发声”、在电视里“露脸”的机会越来越多。记与听(观)众直接交流,这无疑进一步密切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但与此同时,记也不可避免地连同新闻主体一起,成为受众评头论足的对象。如何摆正采访与被采访、采访与媒体、采访与受众的位置,处理好上述几方面的关系,是新形势下广播电视记应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期刊(包括新闻性期刊和半新闻性期刊),虽然与报纸、广播、电视等同属传媒,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它又有别于报纸、广播和电视,最明显的就是它无法像报纸、广播和电视那样,及时发布新闻、传播新闻事件,以至使许多作者寄到编辑部的新闻性、动态性的稿件成为无效劳动。 写作是一种十分艰辛的脑力劳动。作者每写一篇稿子,都要经过构思、采访、成稿、推敲、修改这样的劳动过程。稿件投邮后,就盼望着编辑对其劳动能承认,就盼望着收获。如果他们的劳动一次次地都变成了无效劳动,不仅是对作者的不负责任和对作者劳动的漠视,而且久而…  相似文献   

16.
在抗御特大洪涝灾害的日子里,我省广大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涉洪水,顶暴雨,深入抗洪救灾第一线,夜以继日地报道抗洪救灾中的动人事迹。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新一代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精神风貌!这里是他们采访中的几个感人镜头。——编者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5,(4)
记者要记──评一种新闻采访现象文/中宣部新闻局刘祖禹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说,在进行采访的时候,要掏出本子做记录(这里且不说电视、广播、摄影记者,他们把各自手中的机器当作一个文字记者手中的笔和记录本;但是即便是“抱机器”的,也还不免经常要借力于笔和记录本...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号称四大传媒。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传媒的角逐中,广播相对处于劣势。如何走出困境,迎接各方的挑战,是广播人需要面对和探讨的一个问题,这关系到广播的走势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报纸、广播、电视这媒体“三兄弟”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报纸白纸黑字,电视形象再现,惟独广播稍纵即逝。实事求是地说,随着报纸、电视的发展发达,广播听众相对过去是减少了。因此,有人以为广播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也小了,甚至连一些被监督对象对广播媒体也抱无所谓的态度。笔者以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播在舆论监督中更有着报纸、电视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这就是——快捷迅速、即时滚动、音响传神、传播面广。  相似文献   

20.
张辉 《视听纵横》2005,(4):95-96
深度报道一度是报纸的优势,是报纸与广播、电视新闻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短短几年中,电视借鉴报纸这一报道方式,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深具电视特色的深度报道.弥补了以前只报道无深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