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在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  相似文献   

2.
感悟,即因感动而醒悟,有所感触而领悟。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会意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是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获得的,同时教师适当的有效的指导可以催化并推动学生的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在"情境体验"中感悟其形感悟具有情境性。这种"悟"是由于有了具体的某事物的触动而成的,由此,"感悟"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下油然而生的,感悟是一种特定情境的悟,  相似文献   

3.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  相似文献   

4.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二学段就已经初步涉及感悟,可见,感悟已经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策略,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感悟的过程.对此笔者谈自己的三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朱永娟 《考试周刊》2010,(45):225-226
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教学立足整体,使学生通过活动,整体感知,获得感悟。长时间以来,感悟教学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其操作也缺乏科学性。语文教学往往以老师讲解分析为主,学生接受的是老师感悟后转述过来的"第二文本",学生没有进入感悟状态,也就很难说感悟了"第一文本"之旨。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感悟教学的意义,以及教师在感悟教学中的作用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感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词语进入人们的视野。什么是感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是感触,二是领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呢?  相似文献   

7.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8.
阅读中的感悟,是指有所感触而领悟,是读者从对文本的表层意义的把握深入到深层内涵的认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感悟意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而“创设情境、加强对话、链接生活、关注空白”正是“获得感悟基础、丰富感悟内涵、体现感悟个性、实现感悟创造”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的一项重要目标.一线教师似乎都有这样的无奈:阅读能力的好坏,并不是习得的,而是靠学生自身的能力悟得的.习,有所技法,可以教授;而悟,无象无形,简直是无从下手.由此,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低效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诚然,学生的阅读更多的是以感悟为主.所谓感悟,简单地说是有所感触而领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文本的感悟是学生的思维受文字的刺激而有所发现、有所体会从而产生共鸣或思考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体上存在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的现象,教学中常常以教师的理性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忽视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为改变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谓“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的意思,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是基础,而学生的感悟则是参与的灵魂。学生感悟,是由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或教师通过巧妙的课堂设问,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有所感触,有所领悟;或通过启发学生品味课文、体验生活,打通课内与课外、阅读与写作的界限,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感悟虽然有妙手偶得的特点,但并非天外来客,作为重要的学习能力是完全可以培养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相似文献   

12.
虞春红 《考试周刊》2011,(10):65-65
一、感悟的内涵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到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3.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些道理或思想感情。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感悟和理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感悟是对语言文字有所感触而领悟。中国的语言文字很多时候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只有自己对语言文字有所感触,才能深刻领悟,长久不忘,这就是所谓的"记得住"。语言的发展和人的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解读、感悟的基础上赏析作品,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得到更深一层次的感悟,提高感受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他们对作品往往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感受也就不同,这是学生个体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张辉煌 《教师》2014,(36):21-21
正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因感动而醒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是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获得的,同  相似文献   

16.
段天洪 《语文天地》2013,(12):17-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是对语文教学特点最本质的论述,三者之间,积累是基础,运用是目的,感悟是桥梁,感悟居于核心地位。"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  相似文献   

17.
“体验”是通过亲历来感知和认识周围的事物。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就是要让学生直面文本,感受、体味、揣摩。“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阅读教学的感悟就在体验的基础上,不断走进作品生命完成从无觉无悟,到有觉有悟,再到领悟的生成过程。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体上存在重认知轻情感  相似文献   

18.
一、朗读感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 所谓朗读感悟,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及其描述的事物、事理有所感触和体验,从而达到领悟理解的目的。朗读感悟的基本特征有三点:一是通过清晰响亮的读来刺激语言直觉;二是有读者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三是  相似文献   

19.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二学段就已经初步涉及感悟,可见,感悟已经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策略,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感悟的过程。对此笔者谈自己的三点认识。一、感悟要固“本”也要寻“源”这里的“本”是课本,“源”指的是与文本有联系的、可以整合利用的资源。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感悟不能只囿于对文本语言的简单理解,而是要引领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资源,并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催…  相似文献   

20.
语文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名思义,感悟是感知和领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在长期思考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的顿悟性认识。)《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说文解字》中:感,动人心也;悟,觉也。感悟也可以说是在心动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本质,最终达到一种自我的觉醒和提高。感悟学习指主体通过感受、体味、想象、领悟等方式来建构知识的学习,是从整体上认知和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感悟学习指的是(语文学习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通过体味、领悟等方式,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自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