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迁碑》是著名汉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自问世以来,即受到历代学者、书家的高度关注。本来清初顾炎武等人对《张迁碑》的质疑之声经后世学者批驳已趋沉寂,但数年前,又有学者古调重弹,认为《张迁碑》为重刻或伪刻,并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就《张迁碑》的相关问题进行考辨:首先,明确了明代学者杨士奇、都穆获得拓本的具体时间以及前贤对《张迁碑》的怀疑情况;其次,从书刻角度看,《张迁碑》应是未经书丹而直接由石工刊刻而成,从而导致碑中出现种种讹误;最后,结合其它汉碑及汉代官制可见,《张迁碑》碑额"二职并列"的体例与《李孟初碑》相同,并非"史无前例",既为夸颂碑主之尊,又能彰显立碑人之功,实为两全其美之举。就目前所见,《张迁碑》并无可疑之处,仍不失为相关学术研究以及书法学习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
张明  许哲 《兰台世界》2015,(3):48-49
《张迁碑》是著名汉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与书法艺术价值。自问世以来,即受到众多学者和书家的重视,同时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然综观《张迁碑》文词内容、书法风格等,此碑并非后世翻刻或伪刻。本文仅就碑中所涉官职、官制等问题进行考辨,以纠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之误。  相似文献   

3.
《张迁碑》是中国古代石刻史和书法史上的重要碑刻之一,历来为研究书史者及临摹书法者所珍视。但笔者以高文《汉碑集释》为底本,搜罗诸家之考校题跋,而竭力理解前贤就此碑形制、流传以及文本内容等多方面所提出之各种疑问时,发现其中之疑问非仅止于前贤所发各点,故撰成此文,向同行专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出土于青海乐都的《三老赵掾之碑》在出土时间、地点、碑文所记载的历史概况的描述、分析,以及西北地区文化名人对该碑的评述,浅述了《三老赵掾之碑》的意义和地位.《三老赵掾之碑》一经发现,立刻在当时国内金石界产生了极大震撼,是黄河上游地区发现的为数不多的汉碑之一,受到了国内史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5.
麓山三绝碑     
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著名书法家李邕应潭州(长沙之古称)司马窦彦澄之请,撰写并刻了麓山寺碑。碑末纪年后有“江夏黄仙鹤刻”六字,据《岳麓志》载“仙鹤即邕托名也”。因此碑集文、书、刻三美。世人又称三绝碑。李邕官至北海大守,人称李北海,故此碑亦称北海碑。  相似文献   

6.
本文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皇宋中兴圣德颂》简介与碑文见疑及分析。此碑是国内仅有的一处与颂南宋"中兴"有关的宋代原刻摩崖。由于它处于瞿塘峡绝壁之上,不得迫近,世上亦鲜有拓片流传,三峡大坝承建之初,将其搬迁至中国三峡博物馆,遂得以示之众人。它对中国书法史、金石学、宋代文学及人物研究均有重要价值。三峡博物馆胡昌建先生曾对此碑做过研究,但经仔细比对,现有几处存疑,结合《奉节县志》及文意,对胡先生所附碑文提出疑义并予以阐释。第二部分为碑文书法艺术分析,通过对比以让学界认识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此摩崖书法融汇颜真卿之伟岸博大,苏轼之清雄,晋书之逸韵,北碑之遒健,褚遂良之灵动,欧阳询之峭拔,是宋代罕有的碑刻珍品,有着很高的艺术地位。在刻帖风行、碑刻罕有的宋代,此碑文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在宋代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宋代楷书中的上品,相信必将引起世人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陈安民 《兰台世界》2017,(5):104-108
李挺祖为南宋著名的书刻家,文章以月岩诗刻为切入,勾稽相关方志史料,探讨李挺祖书刻与"掌御书臣"之间的文化背景,并从文本撰作角度分析《九疑山碑》是否为蔡邕所撰,及各种著录之间的差异和历史原因,进而探讨李挺祖与南宋文士之间的交游,在方志文献的基础上作搜集整理,以补史传之阙略。  相似文献   

8.
“城武本”《孔子庙堂碑》现收藏于山东省成武县档案馆,该碑1999年被山东省列为重要碑刻。《孔子庙堂碑》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69岁时奉敕精心撰文并书写的。碑文以骈体文形式记述了孔子创立儒教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赞述了唐朝皇帝允文允武、治国安邦的丰功伟绩,以及唐高祖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和修葺孔庙等事项。碑文通篇2040余字,洋洋洒洒,极富文采。该碑书法价值极高,是公认的虞世南书法的代表作。后世评该碑书法:用笔俊朗圆腴,法度严谨,外柔内刚;字形稍狭长而尤显秀丽,一派平和中正之气象。该碑因其文佳句绝,书品位…  相似文献   

9.
陇右石刻     
陇有石刻,内容丰富,数量众多,是古代陇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价值之高,亦足可嘉惠学界。一、陇右石刻著录概况在石刻产生后不久,古代学人就开始了对石刻的著录。引用与研究。至赵末时代石刻研究与著录进入第一个高峰时期,而陇右石刻,欧阳修《集古录》只载1碑,郑樵《通志·金石略》载4碑,王象之《舆地碑记自》载15碑。明代,于奕正《天下金石志》载25碑,嘉靖《陕西通志》载20碑。及至清代,随着考据学盛行,金石学大兴,涌现出了大量高水平的金石著作目录,但所载陇右石刻,寥寥无几。清王昶《金石草编》、孙星衍与阶州(今…  相似文献   

10.
《裴岑碑》是汉代碑刻,自此碑被发现以来即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当时又恰好赶上清代乾嘉考据学派兴盛,人们对此碑更是青睐有加,使其成为一块"明星碑"。一直延续到现在,该碑仍然是研究古代西域历史尤其是汉代西域不可或缺的史料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接第8期第24页)郑和被掳,在镇南不在昆阳巧的是,就在李根源写下"郑和故里碑"的几个月后,也就是1912年春,著名学者袁嘉谷先生前往晋宁昆阳镇和代村考察,在月山上找到了郑和为其父及祖父所立墓碑,经过对碑文记载文字考证得出:郑和出生于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宝山乡和代村。袁嘉谷《卧雪堂文集》第9卷《昆阳马哈只碑跋》说:"顾《明史》言和云南人,不知何县。岁甲午,苏君晓荃告余曰:‘昆阳和代村有和父墓碑,宜为昆阳人’。壬子访之昆阳,果得碑拓本于宋君南屏,碑高建初七尺七寸,广四尺一寸,计十四行,行二十八字,永乐三年端阳日,礼部尚书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国子监"十三经碑林"展厅内,有一通明代"国子监题名记"碑。碑通高206cm,宽85cm。碑身断为三截,左下角亦断。该碑系就元碑洗磨后重刻,原在国子监辟雍殿东厢正堂之右,南向。由于久经风雨剥蚀,碑文磨泐殆尽,幸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该碑拓片一通(北京8370-1),额题"国子监题名记",篆书;上截右题"国子监祭酒司业题名记",记文大部分清晰可辨;中刻祭酒题名,碑文大半磨泐不辨;下截刻司业题名,字迹完全磨灭,记文与题名俱楷书。  相似文献   

13.
《访古纪游图册》是清代金石考古家黄易重要的山水作品之一,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依据黄易题跋中屡屡提及的"辛卯"纪年,一般认为此册作于"乾隆辛卯腊月"即1771年12月。但其艺术风格与黄易同时期即早期山水作品差异很大,却几乎与得碑访碑图等晚期作品无异。笔者在徐邦达、刘九庵等故宫前辈鉴定意见基础之上,分析考证认为"辛卯"系"乙卯"之误改,是黄易为防范官场政敌作祟保全自身而刻意为之。因此,《访古纪游图册》应为写绘于乾隆六十年至嘉庆元年(1795-1796年)间的黄易晚年之作,从而在时间上弥补了黄氏《得碑十二图册》(1793-1794年)与《嵩洛访碑图册》(1796年)、《岱麓访碑图册》(1797年)之间缺失的关键一环,使四者连缀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于黄易晚年金石访碑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1985,(1)
前不久,湘潭市图书馆主办了一次《馆藏书画展览》。由于场地有限,仅展出书画拓片106件,虽然数量不大,但质量较高,共中有汉碑、唐碑、宋碑;有明代大学士解晋的草书;有清代何绍基的隶书、碑文;有明清时的绘画作品,特別珍贵的是一幅无款  相似文献   

15.
《重修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庙三门记》是一篇反映元代固原地区民间重修关羽庙并立碑记述相关情况的记文。原碑出土近半个世纪,尽管已有学者对此文献进行学术研究,但都没有注意到该记文已被删改并有不同的版本在流传。笔者拟对该记文的收录及流传情况进行考察,并对碑文进行尝试解读,同时对该碑的撰文人、书丹人、立碑人等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16.
新出简帛文献对古籍释读和古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本文结合上博简《容成氏》简45中的"尃(博)亦(弈)以为槿(嬉)"通假用例,认为《左传·庄公十一年》中"宋公靳之"的"靳"字,应读"嬉",是"嬉戏、戏弄"的意思;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中的"耻而近之",也可读"耻而嬉之";并梳理相关文献,对"宋闵公之死"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后世流传之《仪礼》经注本,以宋代严州本为最佳,其次则为明嘉靖时之徐本,而二者之间存在版本传承关系.严州本自乾隆末年重现于世,备受学者推重,对《仪礼》研究影响颇大.阮元撰《仪礼注疏校勘记》、张敦仁所刻《仪礼注疏》以及阮刻《仪礼注疏》,皆与之有密切关系.而胡培晕撰《仪礼正义》、曹元弼撰《礼经校释》,亦多引据重刊严州本,从而使《仪礼》经注文字之校勘渐臻完善.  相似文献   

18.
《宝刻类编》作者不明,成书于南宋末,是一本以人系碑的石刻目录书籍。其书虽有明代抄本存世,却久不见著录,几近于亡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将其辑出后,其书经过私人录副与民间传抄,直至刘喜海将其付梓。本文著录经眼的《宝刻类编》诸抄本与刻本,并就其版本间关系进行初步梳理。其抄本綦多,关系模糊,以知不足斋批抄本与重抄李文藻本最为重要。其刻本则一脉相承,自刘喜海刻本始,经《粤雅堂丛书》而至《丛书集成新编》本。在著录并梳理版本的基础上,本文对《宝刻类编》整理工作的底本、参校本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碑的内容 《校官之碑》(以下简称《校》)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十月,即公元181年11月。此碑为石质,高134厘米、宽77厘米、厚12厘米,上有穿孔。在当时,470多字的石碑花了整整20天才凿刻竣工。  相似文献   

20.
《张迁碑》,隶书,现藏山东泰安岱庙。此碑字形结构、运笔技法,皆全力突出“敛”的效果。即使稍欲纵逸,亦仅示意而已,仍以擒敛收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