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目前,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的培养普遍存在困境,为走出当前困境,我们应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契机,按照其要求,改革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高校地方性与实务性并探索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建设优秀的法学师资队伍;完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国家实施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使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成为每个法学院校系的任务。河北工业大学法学专业是全国法学教育中的新兵,一直致力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坚持采取有教无类;构建理论、实践和创新三者有机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开展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实施本导师制等办学思路,通过四个方面十个具体切入点,构建多个保障组织机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陈俊宏 《考试周刊》2014,(68):167-167
卓越人才法律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法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强化法学实践性教学。所以,必须重新审视法律教学现状,分析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法学实践性教学目标,以理论和实践齐头并重为原则,强化校外实践教学,最终实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因此,教师需要从课程设置、毕业实习制度等方面入手,加强改革,创新法律实践性教学。  相似文献   

4.
全国建设法治国家和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对经济法教学理念与实践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如何结合经济法的教学实情,寻找和建立既体现经济法学科特色,又适应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求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是经济法教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以"互动实践"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全面更新经济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突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经济法教学理念与实践创新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法学实践教学在我国虽处起步阶段,但却是法学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对法律职业发展潜力、法律实践运用能力的强调,更加凸显实践教学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理工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应围绕科技类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从"实践教学环节顶层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师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操作落实"等层面进行,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操作,建立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理工领域的卓越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6.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和高质量的法律和法学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的标准应当是稳定的基本标准和变化中的特殊标准的统一;同时作为新事物,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现有的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与指导理念、具体制度和教育模式上冲突;针对这些冲突,我们需要进行理念、具体制度和教育模式上的创新,从而保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边疆高校法学一流专业建设为边疆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基于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下法学一流专业建设背景、意义和问题的考察,提出培养目标和定位、教育模式的选择、实践体系的构建、教材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建构等为其建设要素,从推进"互联网+"、落实"双千计划"、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机制创新、"以赛促学"突出法...  相似文献   

8.
案例教学是衔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纽带,是连接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桥梁.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中,强化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法律实务技能培养,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提高学生运用法学理论与法律规范分析与解决具体实务问题的主要途径.富有成效的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助于卓越法治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区域法学教育背景下,介绍国外典型法学教育做法,并以西南交通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为例总结该校研究生法学教育实践,提出工科优势背景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应依托优势、分层分类、凝聚特色,注重目标导向、强调实践教学以培养各级各类优秀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要求法学教育应当以法律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和导向,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观念,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完整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当前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即表现为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这主要是由于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目标定位和功能认识不足,课程体系不尽合理、完善,教学过程流于表面化、  相似文献   

11.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针对我国现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而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革新"五重五轻"的观念,向重视法律应用能力的卓越教育培养理念转变;优化法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高校与实务部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的"五个梯次"人才培养格局;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以两个"基地"、四个"平台"和八个"专训"为内容的"248"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重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实务部门对高校的评价、实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价所组成的"四方评价"闭环系统。  相似文献   

12.
《集宁师专学报》2019,(1):77-81
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是地方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当前尴尬的法学实践教学改革仍未达到预期目标,地方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路径应着力于培养机制、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改革三个维度,而法学实践教学改革可以通过标准化实习的常态化、法学全真案例库的建设和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开设等方面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13.
"卓越法律人才"是教育部与中央政法委共同拟定的培养高素质、高质量法律与法学人才的目标和定位。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现行法律教育中对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认识,分析现有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存在的认识冲突和理念差异,指出了导致法学交易体制、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所存在的矛盾。文章在尝试提出对卓越法律人才的正确定位的基础上,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设定具体实现进路,以期在当前环境下共同探讨出一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法律人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2011年8月,教育部针对我国对高等教育法律人才培养方面的严重不足,推出了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通过研究制定法律人才培养国家标准、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执法、司法职业法律人才和涉外法律事务高端人才。作为调整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国际私法,对其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不仅是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国际民商事关系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我国法学教育已被定位为职业教育的前提下,从教育理念、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法等诸方面对国际私法教学进行变革显得异常紧迫。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提出并启动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强调法学教育培养目标为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财经类院校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炼财经法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突出财经法律特色。  相似文献   

16.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以来,法学专业学生工作仍存在未能充分把握法学专业教育规律等诸多问题。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通过举办“麓山杯”模拟法庭对抗赛来促进法学学生工作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相结合,以全员参与、教生联动、综合评价的真实对抗,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法学学生工作内容和思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完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发展迅速,却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要解决好当前法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方式。促进法律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法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法律人才职业道德素质,完善我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推动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吴德成 《教育教学论坛》2014,(44):224-226,192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启动实施,明确了我国法学本科教学应当以职业教育为方向。为适应社会转型时期法律执业的需要,就卓越法律人才而言,法律技能比法律知识更为重要。这些法律技能包括:阅读案件事实和证据、法律规则、当事人或客户以及诉讼程序和法庭审理的技能;言辞表达的技能;书写的技能;学习的技能。从美国移植而来的诊所教育是法学院培养卓越法律人才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应当对其进行批判性吸收。结合我国程序立法、司法实践以及法学教育的现状,需要对诊所教育进行改造创新,坚持以模拟诊所为主要形式,学生技能练习和教师知识讲授并重,并吸收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传统实践教学方法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是广西师范大学法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总结了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情况,以期广西师范大学法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在管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取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卓越计划"2.0拉开了新一轮法学教育改革的序幕,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法学教育应充分重视内部协调性问题.应结合实际进行法学专业教育改革,加强法学实践教育力度,优化法学实务师资占比,兼顾国内与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完善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机制,以优化专业内部的协调性,促进法学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