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光智同志的意见很好,我基本上同意他的看法."话号外"这篇短文写于1957年的最初几个月,同年年底左右才寄给"新闻战线".写这篇短文的时候,国内已经有好几年没有看到号外了,把这一情况和解放以后无线电广播事业空前发达,广播网遍布全国的情况联系起来,就得出了由于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发展"号外渐  相似文献   

2.
本刊1989年8期曾刊登蓝鸿文同志撰写的文章《从文言新闻到白话新闻》;10月,接蔡长宁同志信,对蓝文中共于近代报刊开始的时间提出质疑。蓝鸿文同志认为他文中所持观点是有据的,是正确的。之后,我们将蔡长宁同志的来信转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方汉奇。下面刊登的即是蔡长宁同志的来信及方汉奇教授就此问题发表的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翻开人民广播的创业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从筹建人民无线电事业到领导创办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从部署廷安台战斗转移到视察战火中的陕北台,从指导做好宣传工作到培育延安广播的优良传统……无一不凝聚着周恩来同志的心血,无一不闪耀着周恩来同志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在庆祝伟大的祖国50华诞的日子里,我们高兴地看到,在日益兴旺发达的祖国各项事业中,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为了与广大读者一起来回顾这段辉煌的历程,本刊从第8期起开辟了"50年回眸"专栏。本期这个专栏发表了王甘文同志的文章《广播影视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王益洪同志的文章《年来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王录同志的文章《不断延伸的路从它们或概括阐述,或提供翔实资料,或对一个具体新闻单位的成长过程进行回顾,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壮大予以展示,从而令我们更加信服地认识到…  相似文献   

5.
方汉奇先生在其<新闻史上的奇情壮彩>中这样说,"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而广播史又是新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没有一篇涉及广播事业的专著.因此,出版系统的、专门性的广播史料书籍,一直是广大广播史志研究工作者努力的目标.2007年6月,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赵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广播史料选编>便是近年来广播史料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最早研究广播的时间应该追溯到本世纪二十年代。随着二十年代初期世界各国广播事业的兴起及美国人奥斯邦把广播输入我国,在国内出现了一批对广播较为注意和感兴趣的人士。在我们发现的资料中,最早记述广播的特点、性能,介绍广播由来、原理及传入我国情形的文章或资料,就是写于这个时期。当美国的无线电广播还处在试验阶段时,1920年8月,中国近代大型综合期刊《东方杂志》第17卷15号就以《无线电传达新闻及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年报在驱除"五气"、力争报纸工作大跃进中,正多方面听取读者的意见.三月十六日,该报总编辑孙铁青同志和副总编辑朱元同志等五人,分别到北京国棉二厂、北京矿业学院和师大附中进行访问.访问中,读者对中国青年报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青年工人说:"我们希望从青年报上看到更多的反映各地工农事业大跃进的新记录,以鼓舞我们的干劲."读者还指出中国青年报有时标题和版面还不够生动活泼,文章冗长.有一位青年学生说:"有些好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广播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兼答陈尔泰同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去年第4期、今年第2期先后刊登了陈尔泰同志的《关于20年代境内“外台”史料的几个问题》和《奥斯邦台不是中国的广播电台》两篇长文,主要对《中国现代广播简史》①(以下简称《简史》)中的某些观点和论述提出了批评意见。对此,我本人表示欢迎,并愿就有关问题与读者和陈尔泰同志商榷。就中国现代广播史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开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穆青、蒋齐生同志提出"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想在新闻界得到响应后,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确得到空前地繁荣和发展.但也应看到我们许多地市州盟报的图片编辑工作至今仍由文字编辑代替,不能说不是一种落后时代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最近,学习胡乔木同志多年前写的《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很有感触。胡乔木同志在文中说:“学写新闻还叫我们会用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我们往常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可惜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新闻工作者在学会用事实说话这方面,仍然做得很差。去年初,乔木同志在给新华社领导同志的一封信中,再次提出了“新闻总是要客观地叙述事实”的意见。由此可见,在新闻界深入地议一议这个问题,对促进我们新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甘惜分,应榆林报社的邀请,于8月15日给榆林报社、榆林地区广播电视局、榆林县广播站,地委、县委通讯科的同志作学术报告。方汉奇教授是全国新闻史研究专家,主要讲了台湾新闻界事业史和目前台湾新闻的现状。甘惜分教授是新闻理论研究专家,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我国新闻界的形势、新闻自由及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他强调说,新闻改革有一定进展,但还未能触及关键  相似文献   

12.
支票簿新闻香港新闻评论员赵眉在就"《苹果日报》的记者因涉嫌贿赂警务人员,以获取新闻消息,被廉政公署拘捕"这一事件发表评论时指出:"简单来说,'支票簿新闻'是指新闻机构主动或被动地用金钱,向包括政府公职人员,如警察、消防员、海关或医疗人员,或向商业机构或私人团体的人员,甚至包括竞争对手的人员,购买消息或获通风报信,有关金钱亦即俗称线人(针)费或'针钱'.这些活动多以台底交易,有时会涉及贿赂与贪污行为.'支票簿新闻'也包括新闻机构用钱向新闻来源,购买独家采访机会、消息或额外新闻信息."本文主要指前者.  相似文献   

13.
燕大新闻学系毕业生为获得学士学位,撰写毕业论文.其中,殷增芳《中国广播无线电事业》、赵泽隆《广播》、王存鎏《广播事业研究》、庚赓《广播电台的编辑工作》等四篇毕业论文是关于广播研究的学术论文.他们针对中国广播发展的“新问题”,运用研究“新材料”,对广播进行深入研究,撰写毕业论文.它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体现出学术的敏锐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它们既是燕大新闻学系广播研究的学术成果,也是燕大新闻教育的教育成绩,丰富了民国至建国前后广播学术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刘少奇同志"一向是关心和爱护我国的人民广播事业的.他曾经代表党中央对新闻、广播事业作了许多重要的指示",这些指示,"和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的许多重要指示一起,一直成为办好我国人民广播事业的主导思想"①.其中,最重要和最系统的一次是1956年5月28日,刘少奇为了起草党的"八大"政治报告,约请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座谈,对各条战线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时,与中央广播事业局(下文简称中央广播局)的有关领导进行的谈话.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广播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有关无线电广播的报道和文章也在这一时期出现.目前已知较早的有关广播的报道,是晚清以政治、历史、技艺等为主要内容的《政艺通报》在1907年6月号刊登的《美国传声机之新发明》所介绍的美国正在试验的有线广播①,以及1920年8月民国大型综合性期刊《东方杂志》17卷15号《无线电传达音乐及新闻》报道的美国正在试验中的无线电广播.  相似文献   

16.
初中一毕业,我就回乡务农.我爱听广播、看报、读杂志,渐渐地也动手写新闻,并着了“谜”。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本刊于5月下旬在上海召开了“广播新闻改革研讨会(片会)暨《学刊》组稿会”,会上,代表们对广播新闻的现状、广播新闻改革的走向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下面刊发一篇会议综述和三篇文章,供读者研究、参考。由《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召开的广播新闻改革研讨合(片会)暨《学刊》组槁会于5目下旬在上海举行。上海台、上海东方台、北京新闻台、江苏台、福建台、安徽台、山东台、南京台、青岛台、于波台等10家电台的台长或新闻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重点围绕“如何深化广播新闻改革”的议题展开讨论,各台还就…  相似文献   

18.
广播同报纸一样也有一个安排好"版面"的问题.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有次序地根据新闻的重要程度、新闻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和安排,然后一件接着一件地播放出去.在广播电台的日常工作中,编辑们借用报纸的这个词汇,都称这项工作叫做安排"版面".怎样安排好广播新闻的"版面"?这同广播新闻的特点和广播编辑工作的特点有关.一、根据广播新闻的特点安排好"版面"广播新闻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快、新、短、广、活.快.一般听众要求广播新闻比报纸快一些,存在着"先听为快"的心理.快,是广播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广播新闻的优势.广播可以把新近发生的事作出迅速的报道.上午发生的,中午或下午就可以广播了;下午发生的,晚上就可以广播了;有的新闻,第二  相似文献   

19.
《新快报》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17:00,广州《新快报》发行部紧急召集全体发行员随时待命派发号外。18:55,10万份地震号外全部印刷完毕。19:00,发行人员已经在天河、越秀、海珠、荔湾4大城区的100多个地铁口、广场等地向市民免费派发。不到1个小时,10万份地震号外全部派发到读者手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报刊报》2月18日一版头条发表记者访问记,报道何光先同志就“如何争取新闻的最佳社会效果”问题发表的意见。报得写道:2月1日上午,记者访问了全国新闻学会副秘书长、首都新闻学会秘书长何光先同志,请他就新闻宣传的最佳社会效果问题发表了谈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