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态语言学的发展概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黑格尔(Ernst Haeckel)在1869年提出的,名词的英文词首和经济学(Economics)是相同的,都是Eco,起源于希腊文Oikos,是"家庭居处或环境"的意思;logoc是个多义词,可以表示"词""概念""思想""定义""言语""学说"等意思.因此,从词源的字面意义上理解,"生态"可以阐释为"家乡词""家里的语言"或"居住的语言环境".人们的确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生活、工作并与别人打交道的.  相似文献   

2.
"拭""抹""擦"这三个意义相近的词活跃于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经历一个此消彼长的发展过程。先秦两汉,常用"拭"来表示"用手拿东西擦掉人或物"这一概念。"抹""擦"萌芽于汉代,直至魏晋南北朝,"拭"仍然呈现出一枝独秀之态。宋明以后,"抹""擦"在口语中基本能够"拭"相互角逐,到了清代以后"抹""擦"在口语中逐步取代了"拭"。  相似文献   

3.
王春冉 《现代语文》2009,(8):140-140
"人才""知识"和"信息"是知识经济时代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与此紧密相关的"知本家"一词更贴切地概括出了21世纪创造财富的主体的基本特征,即以知识为资本的人.<新词新语大词典>"知本家"解释为:"知本家,名词,是指利用拥有的高新知识来创造财富的人."  相似文献   

4.
"急忙""赶忙"不是短语或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而是具有相同义素的两个语素并列连用成词,但与大多数并列式时间副词不同,"急忙"是两个形容性语素整合连用为形容词然后虚化为副词的,"赶忙"则是动词性语素与形容性语素并列连用为副词,是间接虚化的结果。此外,"急忙""赶忙""赶紧"在语义、语体、适用对象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指出"伦,类"同源,笔者认为这有待商榷."伦""类""音近义通,然而词源并不同一."伦"与"仑""论""沦""纶""轮"应为同源词,"仑"为根词,其它五个词为孳乳词.本文将从词源、词义、语音和通假这几个角度对"仑""伦""论""沦""轮""纶"六词同源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6.
"滑稽",现通指言语、动作或情状令人发笑。汉代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指出:"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然而,"滑稽"一词的词义在历史中是怎样演变的?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旨在追寻"滑稽"一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理清词义演变脉络。得出以下结论:"滑稽"本义为流酒器,后逐渐有引申义"能言善道,辩才无疑""语言行为另类"等。"滑稽"一词经历了"器物滑稽""人物滑稽"和"调侃滑稽"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基本框架与内容体系中,"人才"在五大要素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担负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使命。文章基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统计数据及农业农村部2018年"百乡万户调查"实录资料,分析认为"老人农业""女性农业""农盲农业"是农业从业人员数量结构、质量结构与年龄结构多重失衡诱致的结果,并体征出"老农"因循守旧、年老体衰,"新农"返乡率低且难留得住,"知农"数量偏少且立地性差等问题,导致乡村人才振兴困难重重。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逻辑框架下,厘清乡村人才引培过程、结构要素与运行机制,需要构建乡村人才振兴的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并搭建精准靶向的人才引培实现模式,诸如建立农民大学并创新学制、健全务农兴业激励机制、建立校地结对发展机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挣扎"一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多学者将它看作是联绵词,而相对忽略了其构成成分"挣""扎"的具体含义。实际上,"挣扎"并非单纯词,而是同义连用。通过对"挣扎"书写形式、词义演变的梳理,可以发现,"挣扎"的本字应为"张磔"。"张""磔"二字同义连文,并受"张开"的核心义制约,"挣扎"遂产生了"摆脱"和"获取、拥有"两个主要义项。  相似文献   

9.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主体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教师要明确"亲""清"师生关系的含义与核心,"亲""清"师生关系的必要性,"亲""清"师生关系的实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环境,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文献的考察,"魌头"一词最早见于郑玄注《周礼》,现今巴蜀地区方言"魌头"一词便宜、轻松义实源于丧葬习俗。汉代及其以前的"方相""魌头"二词是异名同实。由南北朝至清代,官方礼仪文献中强调丧仪中"方相"与"魌头"四目与二目的区别,以此区分尊卑,客观上促进了"方相""魌头"成为专门的丧葬词汇。在民众生活中,迟至唐代,"方相"与"魌头"仍是统言为一,析言为二。元明以后,作为送葬之具的方相、魌头,逐渐被称作"显道神"或"开路神"。在巴蜀地区,"显道神""开路神"这一称呼沿用至近当代,"魌头"一词的所指成为丧仪中供众人捡食的"鬼胆子粑粑",而巴蜀地区的民众则称捡食"鬼胆子粑粑"为"捡魌头",由此"魌头"一词逐渐引申出便宜、轻松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上古13部文献的考察,本文确定上古汉语中表"舍弃"义的词主要有5个:"弃""舍""释""捐""委"。考察发现,"弃""舍"的使用频率一直较高,"释""捐"次之,"委"的用例很少。本文将对这5个动词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地域文化研究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巴蜀""齐鲁""燕赵""吴越""荆楚""岭南""关中"等代表各自地域的文化符号相继应运而生。关于东北这一地域的文化命名虽然有过讨论,但始终没有达成统一,如"关东文化""东北文化""白山黑水文化""辽海文化""辽东文化"等。尤其是"辽海"文化中"辽海"一词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经考证"辽海"一词的渊源并非是学术界已成定论的源于《魏书》的观点,而是源于《后汉书》或《三国志注》二书。此外,在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内有金代明昌年间宋人张绍所撰写的碑文中发现了"辽海"的字样,这是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有四处地方写荆轲去燕往秦刺杀秦王,选用了"行""往""去"三个近义的动词来叙述荆轲刺秦的行为和心理。由这三个动词的选用以及文本语境义的探究,我们就能看出《战国策》用字的精准。其实,"行""往""去"这三个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在今天区别不大,都是"离开、前往"的意思,但在古代这三个词的含义却有着不小的区别。许慎《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凡行之属皆从行。""行"就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0-17
唐君毅意义世界中的"人"具有独立的"道德人格","心灵""生命""存在"三个概念结合起来,共同揭示了人的真实本质和内涵是在永恒的现实经验历程中得以实现的。这成就了人的意义性生存方式,并在意义世界中,"心灵""生命""存在"获得了实在的内涵,可以被人们完整地理解或把握。唐君毅认为,"心灵""生命""存在"三者不能被"悬空孤提",否则人们将难免陷于意义的"无明"之中。  相似文献   

15.
<正>在现代汉语中,"作"与"做"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它们是比较特殊的一对词。音同义近,有时还可通用。正因为如此,有人不能正确地使用"作"与"做"。下面,我们谈一谈这两个词的异同和使用规律。"作"与"做"的共同点是:同音,都可以作动词使用,均表示从事某种活动。两词常常通用,例如,"做(作)诗""做(作)文章""叫做(作)"。但是,像"作诗""作文章""叫作"未免有点不尽其意。  相似文献   

16.
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径,"校企联合育人"是提升民族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校""企"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将校企联合内容具体化、分层化。从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与企业五个角度层层递进式探索"校企联合育人"新模式。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形成"五个主体,一条主线,促三点有效衔接"的层递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独立学院持续发展和提高民族地区人才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上古"墙壁"概念域没有上位词。东汉时,"墙"发生了上位化演变,并新出现了复音上位词"墙壁"。唐代,"壁"也上位化了。唐宋时期,"壁"和"墙"都成为强势上位词。元明以后,"墙""壁"的功能逐渐分化,到清代,"墙"取得了强势上位词的地位,"壁"则语素化了。在考察"墙壁"概念域上位词历时演变的基础上,从韵律、语义、认知等角度探寻上位词产生的原因及"墙""壁"功能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职实施通才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高职实施通才教育的必要性 1.通才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高职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服务于经济社会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现代社会,"技术"一词已不只是指工艺和技能,也不只局限于物质性的生产技术,"技术"的内涵已经扩展到管理、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领域.技术内涵的扩展,又必然导致技术型人才内涵的扩展,此类人才的职能范围、工作边界在拓宽.  相似文献   

19.
《湘南学院学报》2017,(4):76-80
分析了"憾""恨""怨""悔"在不同时期词义的历时演变,对其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具体考察和分析,发现这四个词在不同时期都有"怨恨"义,并且不同的词在同一义项中其情感色彩强弱、语义指向、语法搭配等都有一定的差异。从先秦到元明清直至现代汉语时期,"憾""恨""怨""悔"的基本义在历时演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各个词的基本义逐渐单一化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20.
李丽萍 《语文新圃》2007,(12):31-32
"连"和"联"是一对常容易混淆的语素词,尤其当它们进入构词系统时更容易发生混淆.例如当它们分别与"接"这一语素词构词后,"连接""联接"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混乱.请看例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