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世纪最大的成就之一,莫过于继认识物质、能量之后,发现了信息的本质及其应用。今天,人们称物质(提供材料)、能量(提供动力)和信息(提供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信息论与系统论、控制论(简称“三论”)一起不仅被称作二十世纪科学的“四大发现”之一,而且以信息科学为中心的世界新技术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出现并流行这么一种观点,认为现代系统科学的认识,使唯物辩证法进入了新阶段;即“系统辩证论”阶段,乌杰著述的《系统辩证论》一书便是“新阶段”的典型代表.本文以该书为例,对“系统辩证论” 的三个主要观点予以批驳.“系统辩证论”把系统看成是世界的本体,它混淆了物质的根本特性与基本特性,把“系统”这一物质的基本特性当做物质的根本特性,从而颠倒了物质及其属性的关系.“系统辨证论”认为,唯物辩证论总的来说是强调矛盾的理论和学说,而“系统辩证论”则主要是强调系统的哲学主张.这样,系统辩证论既曲解了唯物辩证法又歪曲了现代系统科学的理论成果.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现代系统论的成果恰好证实了而不是否定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系统辩证论”认为,唯物辩证法只适用于质与量的两元系统中,而没有注意到序量的作用.事实上,现代系统论所揭示的系统结构质变规律恰好证实了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系统辩证论对所谓“序量”的理解以及对量变质变规律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张载和狄德罗的哲学思想在中西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他们分别以气论和异质元素说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他们都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世界2”和“世界3”,并详尽论证了“世界3”即客观知识的特性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有价值的。但他以“世界3”的客观性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宣扬所谓“多元论的实在论”,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本文说明,“三个世界”理论并不能否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那种认为“三个世界”理论动摇了唯物主义一无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教科书或其它一些论著、文章,在对物质论的研究中,都一般地使用“世界的本原”和“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样的概念或问题,并将其作为“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同义语,从而得出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这样的结论。我们在过去教学中,深感“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与“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发愤”是对历史主体卑贱恶劣的生存环境的切身体验,由此产生出司马迁高动力的创作心态,酝酿出其多层次的创作动机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发愤说”理应是司马迁所建构的宏观历史的动力论,并非单纯的文学创作动力论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认为促进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是世界精神,进而把世界历史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黑格尔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典型,但又是对历史规律性的一种大胆的猜测;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基础,生产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他创立了五种生产方式理论,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致规律是按五种生产方式更替的,但并不否认某个特殊时代和国家地区有特殊的发展路线;“多线发展”论者认为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是单线论,不符合历史实际,世界历史的演进应为二线。“多线发展史观”或称“二线论”是对马克思理论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8.
吴江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不是“唯意志论”,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在提出这一见解时就指出,有人说,物质变精神可以理解,精神变物质不可  相似文献   

9.
教育主体性问题论争述略(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观点之争 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研讨,主要聚集在三种不同观点的论争上:教师唯一主体论、学生唯一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问题的复杂性不仅在于三种观点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而且还在于各种观点内部又是“同室操戈”、各自立异。以双主体论为例即可窥见一斑。双主体论内部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世界:“主导主体”说、“主导主动”说、“轮流主客体”说、“双主体主从”说、“三体——双中心人物”说、“教育主体的滑移位错”说、“同时主客体”说,等等。有  相似文献   

10.
制度文化:大学文化的核心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学文化[1]的性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自见解,如“氛围和共识论”、“社会亚文化论”、“群体文化说”、“课余文化说”、“心理水平状况与教育习惯说”、“精神、文化、物质形态说”,[2]又如“整体文化论”、精英文化论”、“启蒙文化论”、“活动论”、“潜课程论”等。[3]从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大学文化是在发挥大学功能的过程中演进变化,进而在与其它文化交流融合中形成的。以此为视角,大学文化可以定义为在发挥大学功能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众所周知,大学目前主要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4]而…  相似文献   

11.
因果必然性(指因果之间严格对应的必然性)是因果关系的一个最重要性质,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统计学、量子力学、“多因多果说”、意志论和目的论等学科和学说中的偶然性现象和事例,都不真正否定因果必然性。“本质上的偶然性”也不是真正存在的。因此得出三大结论:客观物质世界-物质有固定属性-物质有确定表现。  相似文献   

12.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物质,还是精神?到底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是人们对自然界截然不同的根本看法,“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20页) 围绕着对世界本质问题的不同看法,反映着先进阶级与反动没落阶级之间在哲学思想和世界观上的根本对立,也是法家和儒家在哲学思想上,彼此进行激烈斗争的一个焦点。以孔丘孟轲为代表的儒家,他们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其核心是“天命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帝”,是世界的最高主宰。孔丘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把人的生死祸福和社会的富贵贫贱的等级制度,说成是由“天帝”决定的。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天帝”虽然不讲话,但是“天帝”创造了人,并为人生了五谷百物。孟轲说:“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就是说政权也是“天帝”授与的,社会的安危治乱,也是“天帝”的意志决定的。孔孟的徒子徒孙,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他的《兴贤良对策》中,更亦裸裸地鼓吹“天命论”,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总之,儒家认为世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美学史上,首先对移情现象进行过具体深入研究而形成“移情说”的,是德国的立普斯.“移情说”是心理学的美学派别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曾经风靡欧美.当时有人甚至把它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这当然是言过其实了.但是以往我国研讨“移情说”,偏于美论的角度,却走上另一极端.从美论的角度看,“移情说”否认美的客观性,混淆了物与心、对象与主体的原则界限,颠倒了  相似文献   

14.
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地理学思想的形成起了直接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关于“大地观念”的思想,是从物质世界自身去寻找大地生成的原因,而不是依赖宗教神话。关于“人地关系”的思想,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和西方哲学的“天人相分”观念。关于某些自然现象的成因,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元气说”“五行说”和“阴阳对立统一说”,西方古代的“原子论”、“对立面的统一与转化”、“事物发展过程论”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昕 《华章》2011,(21)
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历史的发展动力是以“自然科学的历史机制”为辅,“为获得认可而进行的斗争”为本,属于精神动力论;但马克思却认为“现实的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属于本原动力论.通过剖析发现两者观点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都受到黑格尔思想的影响(承认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的矛盾对立),而人类历史的发展则是这两种动力论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毕生持守的“主客观统一”的美论,基于对审美对象的哲学—心理学分析,前期为“意象”说,后期为“物乙”说。这一分析融会中西,特别是转向马克思主义以后,力图从审美的根源之地——物质感性的历史性实践中解说审美对象形成的秘密,为中国现代美学提出了美论、美感论一系列富于启发意义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因果必然性(指因果之间严格对应的必然性)是因果关系的一个最重要性质,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统计学、量子力学、系统科学、“多因多果说”、自由意志论和目的论等学科和学说中的偶然性现象和事例,都不真正否定因果必然性。“本质上的偶然性”也不是真正存在的。因此得出三大结论:客观物质世界--物质有固定属性--物质有确定表现。  相似文献   

18.
公孙龙的《指物论》是讲对立依存问题的.“指”就是两两对立依存.“物莫非指”就是魏源说的“天下物无独必有对”,也就是章太炎说的“物必有对”.就我所知,在中国哲学史上,公孙龙是第一个写专题论文,用对立依存关系解释了世界万物之所以成其为物,而且写得坚定精到;在世界哲学史上是不是这样,尚待研究.公孙龙曾被歪曲为诡辩派的代表.古人这样歪曲他,主要是依据《白马论》、《坚白论》;把《指物论》也拉来作为他搞诡辩的罪证,则是近代人的事.近代人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由于对《指物论》的“指”理解不当.现在举一些例子:  相似文献   

19.
世界著名物理大师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现代文化名人林语堂早在二十年代就专门写了一篇《论趣》的文章,指出许多废寝忘食,嗜书如命的人,其学习动力就是“趣”。兴趣,表现在学习上,就叫做求知欲,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心理,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探索真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目前的语文教学,往往只关注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注意引导学生热爱知识。而学生只有喜爱所学的知识,才会激发学习兴趣,才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语文课…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群众观,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群众观可以概括为“三论”。 一、群众首创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列宁说:“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毛泽东同志也曾精辟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