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贵含蓄”,乃作诗的常识。的确,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诗才是好诗。古人论诗之含蓄甚多。叶燮曾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袁枚则认为“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因此,诗歌创作“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严羽《沧浪诗话》)诗何以语忌直,《诗说杂记》说:“语何以忌直,缘诗主文谲谏,寓意微小,所称甚少,所指极大。”诗歌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它以极少的文字,反映极多的生活内容,这就要求诗歌要含蓄蕴藉,直露则意浅,意浅则失去了诗歌的韵味。  相似文献   

2.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贺裳提出: “小词以含蓄为佳。”严羽也主张填词“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黄庭坚《清平乐·晚春》一词很好  相似文献   

3.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小语古诗“藏情”艺术例谈刘岩波何谓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古代文论家们对此多有论述。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云:“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冒寒山在《葚原说诗》中也强调“诗肠须曲。”而魏晋南北朝的刘勰则认为“隐也者,文外之...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藏情艺术,历来为我国诗家词人所推崇。宋朝人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南宋沈义庆说:“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实而无深长之味”。也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直通通地流露出来,而是将它掩藏了,通过旁敲侧击,委曲婉转地村托出来,暗示出本义,讲究的是意在吉外,伏采潜发。初中语文的许多诗作,都巧妙地体现了作者的藏起艺术,值得我们借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一.含蓄性语言暗示艺术,包括:1.言近旨远法。叙事说理不要把话说尽了,要给听者留有思考的余地。2.说古喻今法。合乎时宜地采用此法,可以使得教学语言意味深长,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3.指东说西法。这是课堂教学中处理个别学生精力不集中时常用的组织教学方法。4.举一寓三法。指教师在教学中用一语多关的办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这里的“隐秀”就是讲的含蓄,“隐”就是含蓄,“秀”就是表现含蓄的精语。用“含蓄”一词来概括诗的艺术特征的是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含蓄》它是中国古涛的艺术传统,是古诗的审美崇尚之一。从《诗经》以来,含蓄这种艺术手法一直成为诗人的艺术追求,也一直是诗歌理论中不断被探索的议题之一,它的艺术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分别浅述如下:寄兴象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推崇“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指的诗中描写的实象实景,并非诗人的真蕴所在,而不过是借来比喻、暗示诗人心目中所要表达的另一种“象”和“景”。概括地说,这  相似文献   

7.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最忌平直浅显,记叙文不能平铺直叙,记流水账;散文不能语浅意露,一望到底。而避免平直浅显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转化,使文章委婉些,含蓄些,产生阅读上的美感。具体来说,转化有以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文章的语言必须有鲜活的生命力,使读者从语言中能观看“景”、识别“人”、感受“情”、领悟“意”。除此之外,文章的语言还必须讲求“文采”。记得某省语文高考阅卷组的一位组长曾经说过:“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因此,作文一定要锤炼语言,使文章流光溢彩。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强调:“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严羽在《沧浪…  相似文献   

9.
《沧浪诗话》中说:"语忌直,意忌浅。"这句话虽然是形容诗歌的,但也说出了戏剧语言的要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话到嘴边留三分",人们在交谈时往往不把内心深处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而是言及此而意于彼。戏剧中也会有"话里有话、弦外有音"的奇妙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也恰恰是  相似文献   

10.
教学幽默艺术是指将幽默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学生会心的微笑中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学幽默艺术的特点是既要有幽默的一般特点:机制性和娱乐性,又要有其特殊规定性:即在教学中的教育性。可以说它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幽默,而神是教育;也是寓庄于谐的:其外部是谐,给人以愉悦感受,而里面的内核是庄,给人以教育和收益。教学的幽默艺术是一种使教学活动在意外的倒错或矛盾中表现出某种教学意图并使学生获得轻松愉快、典雅含蓄的笑声的一种操作机智,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传授知识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机敏、风趣和巧智。  相似文献   

11.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表情达意的一种辅助工具.鲁迅是最早运用这一辅助工具的现代作家之一.笔者从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中发现:鲁迅使用标点符号,不仅遵守约定俗成的规范,并且具有独创性.古人行文,很看重“隐”(含蓄),而且认为“隐以复意为工”.所谓“复意”,就是意中还有意,或者说“意在言外”.宋代姜夔也说:“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要做到意中有意,主要途径是反复锤炼文字,加大语言容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余地;其次.如果说,“言”可以理解成为专指语言文字的话,那么,恰当地使用标点符号也是加大语言容量,增多文章内涵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暗示,是小小说独特的艺术技巧之一。小小说作家通过含蓄委婉的表达,借助烘托反衬、象征隐喻和计白当黑等艺术表现手法,曲言尽意,并收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真正实现了小小说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虚写实和深蕴隽永的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语文第十册6课《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作家深谙“语忌直,意忌浅、味忌短”的行文训条,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生动细腻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善良、淳朴和克己待人的劳动妇女桑娜的感人形象。这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典型,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了沙俄时代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之间相互关心高于考虑个人生活的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14.
论教学中的语言暗示艺术黑龙江呼兰师专王学义教学中的语言暗示艺术,含蓄、幽默、婉转、迂回,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使语言信息的传递与转换过程得到优化,它是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性(真)、教育性(善)、艺术性(美)的辩证统一。它不仅是教学语言艺术的一种基本...  相似文献   

15.
谈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环境和个人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家喻户晓的故事“杯弓蛇影”、“望梅止渴”都是暗示现象。将暗示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的一点认识。一、课堂教学中心理暗示的形式1.语言暗示语言暗示是指通过语言形式给对方以暗示。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藏有丰富的潜台词,语调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都带有“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6.
汉语詈语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节平 《学语文》2008,(1):43-44
所谓“詈语”,即那些用粗鲁、恶意地侮辱、伤害或斥责他人的话 ,俗称“骂人话”。一般说来,詈语是一个人情绪激动而普通语言难以表达其心情时的一种替代,用以渲泄情感、平衡心理。语言是文化的镜象,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在某种程度、某些侧面、某种层次也有制约作用,詈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17.
当下中国的底层叙事已经过早地模式化了。这既表明了新兴的中国底层叙事似乎有点未老先衰的迹象,同时也暗示了当下中国小说家艺术创造力的衰歇与萎顿。一种叙事的过早定型,与从事这种叙事的创作群体的趋同心理有关,这种趋同心理中其实隐含了某种创作惰性。古人云驾轻就熟、轻车熟道,殊不知“熟”中隐藏着“轻”的弱点,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比较呆板、枯燥,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使用必要的幽默艺术,将对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教学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个性和智慧的结晶,既有经验的积累,又有课堂教学中灵感的火花。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幽默艺术,并讲究幽默性语言的教育性、美感性、愉悦性、含蓄性、适度性,拉近师生距离,学生也因幽默而亲其师、信其道,达到智育与德育双重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启功先生“诗书画三绝”,以诗作脍炙人口而流传广远,其原因主要在于他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浅显性标准”的语言来创作满含幽默的诗词,言浅意深,妙语迭出,情趣皆备,其言语姑名之“浅出诗语”。这一种诗歌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20.
小小说“陷阱式”叙事策略是先给读者造成某种错觉结局,然后陡转笔锋,在结尾推出一个与错觉结局完全相反的结局,让读者象掉进陷阱当中的一种方法。这种叙事策略的审美效应,是出其不意地给读者阅读心理予意外性“打击”,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作品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形成大面积的艺术空白,收到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