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霞 《辽宁教育》2013,(3):54-54
近期,我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六年级有两位教师上的是“圆的周长”一课。他们把参考书中提供的教学目标“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2.
韩绍荣 《成才之路》2009,(11):59-60
一、多媒体演示,激发兴趣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个圆在直尺上滚动,自己动手操作测出结果,将每一次演练操作所获得的数据填入有关“实验数据表”内,让直径不同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集中表示出来。经过观察讨论、计算分析。许多学生都发现:圆的直径增大(或缩小),圆的周长也随着增大(或缩小),圆的周长随着直径的变化而变化,且这一变化有一定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当教师引出圆周率概念后,学生对圆的直径、圆周率及周长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通过比较后很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3.
陈杰平 《小学生》2010,(11):16-17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章节中,在介绍“圆周率”时,教材第12页指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依据这一表述,在小学阶段。凡涉及与圆周率相关的数学问题计算时,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上圆周率课的时候,教师会向孩子们提问:“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呢?”然后,老师会给每个学生一个杯子、一把尺子和一条绳子。让弦子们自己想办法去发现其中的奥秘。通过老师的启发。孩子们开始动手,用绳子和尺子量杯子的周长与半径。有孩子抢先发言:“老师.周长比直径长。”  相似文献   

5.
在“圆的周长和面积”、“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中,圆周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推导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关键。而对圆周率的理解和应用,历来又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本文就圆周率的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一种奇妙的关系圆周率(π)表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一个常数,又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相似文献   

6.
怎样才能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是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曾对“圆的周长”进行对比教学研究 ,深切地体会到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一1.揭题 :认识圆的周长。2.测量圆的周长。通常有两种方法 :滚动法和绳测法。3.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观察3个大小不同的圆 ,思考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 ?(直径、半径 )猜一猜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 ?(通过猜测 ,掌握学生对于圆周率的了解情况 ,进行…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校骨干教师毛元枝为全校数学教师讲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圆的周长》(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全课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认识圆的周长:二是通过正方形周长与圆周长之间的关系来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直径之间的关系:三是教学圆周率:四是圆周长公式及其应用。整节课以问题串联始终,教学效果很好。现录下第二个片断,并谈谈自己的观后感。  相似文献   

8.
高静 《江苏教育》2007,(12):44-45
“周长是多少”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开展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教材中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周长的认识。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智慧。  相似文献   

9.
一、案例 教学“圆的周长”时,在教师的“精心”启发下,学生终于想出了多种方法:①用一根绳子缠绕圆形物体周长一圈,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形物体的周长;②在圆上先做个记号,再将这个圆放在米尺上滚动一圈,观察所滚过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③在胶带起始的地方做个记号,然后把它拉直剪断,用尺子量出胶带一圈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④把圆形纸圈剪开,再拉直,量出纸圈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⑤把纸片对折、对折、再对折……量出弧长,再乘份数,就可以求出圆的周长……在探索“圆周率”时,引人了“龟分”思想,介绍我国古代《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杰出贡献,以及欧洲数学家欧拉对圆周率π的命名等等.  相似文献   

10.
笔者听过五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关于圆的周长怎样计算(用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1.
在“圆的周长和面积”、“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中,圆周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推导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关键。而对圆周率的理解和应用,历来  相似文献   

12.
【案例】 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圆周率。课的中间,我故意“为难”学生,学生却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创造了一个个精彩。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2~63页。【教学目标】1.通过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等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并自主发现、总结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2.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圆周率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课前思考】"圆的周长"是一节经典老课。但以"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为背景的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统编教材第12册第4至5页例1。教学目的: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记住它的近似值;2.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根据圆的周长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的重点难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与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记住它的近似值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5.
最近,笔者连续听了三堂课。内容都是关于圆周率的教学,感受颇深。现简介如下: 教例A 教师向学生解释了圆周的概念后接着说:“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和精密计算,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是一个定值。”教师边说边板书:周长÷直径=3.1415926……,同时向学生指出:“这个数就是圆周  相似文献   

16.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计算圆的周长要用到圆周率它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样精确的数值,是中国的科学家祖冲之在1500多年前首先推算出来的。祖冲之小时候非常喜欢数学和天文学。一天晚上,祖冲之躺在床上想,老师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这话对不对呢?第二天一早,他就拿了一根绳子,跑到村口大路旁,等候来往的车辆一会儿,来了一辆马车,祖冲之拦住马车,对驾车的老大爷说:”我用绳子量量您的车轮,行吗?“老人点点头。祖冲之先用绳子把车轮量了量,又把这段绳子折成同样长的三段,再去量车轮的直径。他发现车轮的…  相似文献   

17.
周世安 《教师》2010,(24):40-40
极限思想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起源于古巴比伦和埃及.原因是在求不规则图形面积和体积时遇到了类似于“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无限过程的问题.芝诺、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人为极限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我国极限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刘徽创立了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面积逼近圆面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周长逼近圆周长,解决了推求圆周率精确值问题,  相似文献   

18.
“周长”是一节概念课,是一首“老曲新唱”的经典“曲目”。因为“图在形上”,所以借助物体上的图形认识周长是本节课的显著特点。本节课,我们试图让学生在直观操作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对“周长”产生深层次的体会,从而建构周长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分析 圆是小学阶段要求学习的唯一的曲线图形,其地位和作用可见一斑。查阅了近十年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发现课堂教学几乎都是这样展开的:先讨论什么是圆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会跟什么有关,再通过测量发现圆周长与直径有着3倍多一些的关系,接着教师讲述圆周率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进行圆周长计算。反思这样的教学设计,至少存在两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教学目标可分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级水平加以描述。圆的周长的教学目标如下: 1.识记:①记住圆的周长,并能用C表示;②记住圆周率,并用π表示;③记住π是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取近似值3.14;④记住3.14的1~10倍值;⑤记住用文字和字母表示的圆的周长公式。 2.理解:①圆的周长;②圆周率的意义;③圆的周长公式;④求圆周长的必要条件;⑤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的周长;⑥用方程解答有关已知圆的周长求半(直)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