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教具(光的折射演示器)适用于初二物理光的折射课堂演示用。用透明玻璃容器盛水,在容器的后侧面加上刻度盘,学生能更直观地看出光的折射路径,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得  相似文献   

2.
暗房式光的折射实验仪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周雪镛在进行光的折射演示实验时,较难获得明显的实验现象,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其原因是:一、一般学校教室没有窗帘布,而白天教室内光线较强,没有暗房效果,实验光线与周围环境不能形成明显的反差,从而现象不易观察;二、无...  相似文献   

3.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知识,今天我们来观察水中的小灯泡,并对你们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解释。每六位同学一组,实验提供以下器材:水槽、玻璃杯、大小不等的灯泡若干个(连灯座)、学生电源、电键、导线、数码相机两个(共用)。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中光的折射实验采用传统方法操作过程比较复杂,而且实验效果不明显,有些教师往往不做此实验。为此我制了一个制作简单实用的光折射演示器,实验效果很理想。  相似文献   

5.
光的折射和光栅衍射实验,一般学校没有现成的仪器。该文介绍这两种实验仪器的制作和使用,能很好地完成这两个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6.
《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82页,光的折射这一节,是用画图法讲解(6-1)图,在盛水的碗中放入筷子,从旁边看变弯了,(6-4)图中,池底变浅。眼睛受骗,学生不能亲眼看到由于折射形成的上述物理现象。用(6-2)和(6-3)图讲解折射规律,实验也不直观,尤其是在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学生不能亲自感受,针对上述状况,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自然》第十二册教材中的“光的折射”实验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此实验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 :1.在教室内做实验 ,阳光的采用不方便 ;使用电筒光 ,实验效果不明显。2 .学生做实验时 ,很容易做成光线垂直入射 ,根据光的折射原理 ,我们知道“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 ,传播方向不改变”,这样就达不到实验目的了。为了弥补以上不足 ,本人在教学时对实验进行了以下设计和改进 :一、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 :玻璃砖一块 ,缝衣针 4枚 ,泡沫板一块实验要求 :1.在垫有泡沫板的玻璃砖的一侧斜插 2枚针成一直线 ;(如图 1所示 )图 12 .在玻璃砖的另…  相似文献   

8.
许多教科书上都不加证明地认为:在尼科耳棱镜主截面内晶体对非常光的折射率小于加拿大树胶的折射率(对钠黄光其相速折射率约是1.55),因而不会发生全反射。有的进一步指出:这个方向上非常光的折射率约为1.516。下面我们用解析的方法求主截面内非常光在这个方向的相速拆射率。 如图所示,光线平行于棱镜底边入射,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是对初中物理光具盘演示器的补充,教师在介绍光的折射时,其中有这样的内容,即:“光从水中或别的透明物质射向空  相似文献   

10.
人教社出版的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六章光的折射一节,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是利用光具座,几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片、光屏及蜡烛等一套装置来完成的。实验中学生只能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或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如果用此套装置观察人、茶杯、房屋、树木、汽车等就比较困难了。此装置只能放在桌子上,使用起来,显得不太方便。而且只实验点燃的蜡烛成像情况,对于学生深入透彻理解凸透镜成像有欠佳之处。因为学生通过直接利用仪器观察到的现象少,缺乏较多的实验感性知识。为了弥补这个实验的不足,我做了一个简易的…  相似文献   

11.
鉴于投影仪在教学中的日益普及,以及初中光学演示实验当中存在的缺陷,提出利用投影仪强大的光学功能,改进系列光学演示实验,如光的色散、光和颜色、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等实验,有效地破解演示实验的难点。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凸透镜成像》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的折射规律以及透镜的内容之后,通过实验,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进一步研究,理解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以及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的光学原理,是一节探究物理规律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课。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好强的特点,八(1)班的学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科书 (试用本 )现使用的新教材 ,有些实验在不改变实验目的的前提下 ,适当改进一下装置或材料 ,更便于实验教学 ,效果更佳。1 实验装置改进生物新教材第一册 (上 )第 8页观察鼠妇活动的实验 ,实验中探讨单一的影响鼠妇活动的因素是什么。按原装置图 (图 1a)进行实验 ,具体做法是 :把培养皿的周边和底面用黑纸遮盖 ,然后用硬纸板盖上一半再放入鼠妇。我按着书上的装置做 ,结果鼠妇一放进培养皿中就到处乱爬 ,搞的手忙脚乱。如设想让学生做该实验也会出现此种情况。所以 ,我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图 1b) ,把培养…  相似文献   

14.
1 尺子的刻度变密(1 )仪器 :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一个 ,一把刻度尺。(2 )实验方法 :①将刻度尺竖直插入水中。②从玻璃杯上沿着尺子插入的方向向下看。(3 )实验现象 :①发现尺子在水面下的部分变短。②发现尺子在水下部分的刻度变密。图 1(4 )实验分析 (图1 ) :说明 :MM′为水面 ,AB为尺子与水面接触部分 ,AC为刻度尺 ,NN′为法线。步骤 :①先从A点发出一条光线AD ,由于光的折射 ,变为ED。②再由A点发出一条垂直于水面的光线AC。③第一条光线DE与第二条光线AC不相交。④反向延长折射光线ED和BC ,使ED的反向延长线…  相似文献   

15.
现行小学自然教材中绝大多数结论是通过实验(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得出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实验的目的要求要明确具体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实验时易出现无的放矢情况等心理特点,在实验前就应让学生知道实验的具体目的要求,才能克服实验的盲目性,有利从实验中得出结论。如《电流》中的第一个实验“把一个灯座、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附电池盒)、一个开关、导线三根(可全用也可部分用)等组装起来,使小灯泡发亮,有几种组装方法?用什么方法控制灯的亮和灭?”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示出上述实验的内容,标出实验的要求(用着重点表示的),其次再示出实验的目的,(1)通过实验,你发现电的什么性质(会流动)?(2)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下乡听了一节科学课,内容是《淀粉的踪迹》。这是一节科学探究活动课,教师分三个环节进行探究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我的研究(辨别出淀粉和非淀粉类,根据蓝色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猜一猜,测一测(猜测结果,实验验证)。在第二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用实验来验证猜想。学生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方案:根据蓝色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其中一组学生发现:他们往淀粉与滑石粉混合物里加入一滴碘酒比加入两滴碘酒所产生的蓝色深。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是突出"探究活动",强调"做科学"。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改变旧有的"重实验结论轻实验过程"的观念,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学习光的折射时,学生对许多折射现象都  相似文献   

18.
初中物理第二册中研究通电螺线管磁性的演示实验装置,由于空心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性较弱,实验不够明显,很难成功,为此,我改用附有铁磁物质的浮标来代替原实验中的弹簧和勾码。装置如下: 在一个100ml的量筒(玻璃或塑料)外套一个螺线管(用φ0.3mm漆包线绕350匝),电源用6V蓄电池(或学生电源)。螺线管用铝箍架(见图1)固定。另用泡沫塑料作浮标,用电热丝割制成如图所示的形  相似文献   

19.
用石英钟代替灯泡做伏打电池实验陈春生(河北卢龙县职教中心)中学物理伙打电池实验是难度较大的实验.传统方法是用伏打电池向小灯泡供电,使灯泡发光,这种方法效果较差.我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可用石英钟代替灯泡,用伏打电池给石英钟供电.先将伏打电池极板和石英钟...  相似文献   

20.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是高中物理教材中一个重要的实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物理》第一册中的这个实验的装置主要是用打点计时器和刻度尺,通过打在纸带上的点来测量物体下落的高度h,根据章末习题(12)的结论来计算v,通过计算mgh与1/2mv^2。是否相等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