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塔西南地区目的层埋藏深度大,上覆多套强反射界面,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储集体和碎屑岩薄储层反射能量弱,极易受区内发育的各种干扰波影响,反射资料信噪比低,成像难度较大,尤其是山前逆冲推覆段构造复杂,老地层出露,断裂发育,反射信息弱。为了提高本地区地震采集效果,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了现阶段山前带地震采集先进方法,对目前技术工作中在激发和接收环节存在的细节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和试验攻关,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为以后类似地区的勘探实践提供了可贵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龙门山中段前缘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次、多旋回的构造运动,断裂广泛发育,油气保存条件复杂且关键。通过研究前缘带构造裂隙充填方解石脉碳氧锶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构造流体成因来源、成岩环境及大气水混入情况,讨论雷口坡组油气保存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前缘推覆带雷口坡组构造流体来源复杂,既有大气水渗入,也有深部流体混入,脉体成岩环境为渗入水和沉积水混合,秀水-薄阳断裂带附近构造裂隙流体来源于同层沉积水和深部志留系流体,山前带内断裂活动相对不频繁,构造流体多来自与断裂带接触的围岩中。从前山带至山前带,大气水下渗作用逐渐减弱,雷口坡组油气保存条件逐渐变好,远离前山大断裂的山前隐伏带是雷口坡组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山前平原或近山前地区,近地表砾石发育,潜水位较深,是煤田地震勘探面临的一大难题。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在甘肃省花草滩煤矿二三维地震勘探中,通过多种手段的试验,最终使用大吨位可控震源激发获得突破,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前陆冲断带勘探技术和生烃史恢复等方法,从区域构造分析入手,通过典型油气藏成藏条件分析,探讨了酒泉盆地南缘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和油气富集特征,提出了南缘山前冲断带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逆冲推覆山前带的油气成藏关键因素。结果认为:酒泉盆地南缘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勘探潜力大,有效烃源岩分布、沉积相类型和构造变形差异是本区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5.
顿宗萍  王新海  黄波 《内江科技》2006,27(8):128-129
库车前陆盆地山前构造带为强挤压应力区,形成了各种复杂的推覆构造样式.本文利用稳定构造地区统计测井信息(电阻率、声波测井等)与最大地应力之间关系,建立并优化了估算地应力的定量数学统计模型,进而利用模型对库车山前地区地应力进行定量评价.计算结果表明稳定区的计算地应力与实验结果非常接近,山前地区计算地应力与实验结果相比较,误差水平较稳定区误差大,但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了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王勃  汪新 《科技通报》2019,35(1):54-59
南安集海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属于天山、车排子凸起、四棵树凹陷、沙湾凹陷交汇区。该区中生代发育逆冲断裂与走滑断裂,南安集海背斜轴向呈北东向,南部与北天山斜交,北部为车排子凸起。南安集海背斜属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第一排构造带,经历多期构造活动,构造变形较为复杂。为了研究南安集海背斜构造变形样式、演化及变形机制,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几何学分析方法,利用地震剖面,结合地表地质调查、钻井及测井数据,分析南安集海背斜构造类型、变形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南安集海背斜新生代构造变形受到中生代地质背景控制,主要发育新生代逆冲断层、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构造楔及浅层断层传播褶皱为主;山前以中生代地层组成的褶皱出露地表,相对于凹陷中生界抬升约7 km。表明南安集海背斜新生代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山前,造成山前剧烈隆升,构造挤压量由南向北的传递很小。  相似文献   

7.
随着地震勘探工作的深入,在山地山前带、黄土塬、沙漠等近地表复杂区(图1),静校正成为制约地震勘探工作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在国家“十五”重点科研项目“矢量地震、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研究”(2001BA605A12)、国家“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项课题“复杂构造地球物理配套技术”(2008ZX05019—005)、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研项目“复杂地区静校正技术”(2001—2003,1—2)、“西部复杂地质目标地震勘探技术”(2004—2005,0481020600)、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科研项目“单尺度与多尺度网格层析静校正方法研究”(2009—05—100)等课题的支持下,开展了多轮次的复杂地表建模及静校正技术攻关,形成了空变时深关系曲线、模型约束初至折射。  相似文献   

8.
小柴旦地区是柴北缘东段的中生界残留盆地,围绕着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形成元古界、侏罗系和白垩系三套主要的成藏组合。受燕山运动、喜山运动所控制,在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发生过两期成藏作用,分别在洼陷带等构造相对稳定区形成原生的构造和岩性油藏,在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和盆内对冲构造带形成次生构造油藏,因此针对不同构造带的勘探应瞄准不同类型的成藏组合与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研究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山前冲积扇的自然条件 :土壤、植被、水文等前提下提出加快该区果树经济林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详述主要栽培技术及措施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米仓-大巴山地区由于受到多个构造域多期构造叠加作用,形成了现今独特的构造形态,研究米仓-大巴地区的构造变形时间对该地区油气成藏、保存、运移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该区区域不整合面、矿物裂变径迹、K-Ar以及ESR测年的研究,认为米仓山-大巴山构造交接区两期褶皱发育的时间应为K_2-E_2,从山前到盆内,隆升时间逐渐变新,背斜隆升时间早于向斜隆升时间,米仓山穹隆隆升时间为中白垩世(K_2),米仓山、大巴山前缘构造带变形时间为晚白垩世始新世(K_3-E_2),米仓山变形时间略早于大巴山变形时间,在晚喜山期的构造活动中,南大巴NW逆冲推覆构造扩展到通南巴构造带。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1):76-77
化学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姚建年院士课题组用改进的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了具有多色发光性质的有机小分子纳米带及其组装体。研究中发现,在溶液以及非晶薄膜中发蓝光的有机小分子五苯基环戊二烯(PPCP)被制成结晶的一维纳米带组装体之后,出现了多重发光性。在用紫外、蓝光、绿光激发PPCP纳米带时,可以分别得到蓝光、绿光以及红光的发射。  相似文献   

12.
吴超 《中国科技纵横》2011,(21):153-153,164
针对准噶尔盆地中部2区块低降速带巨厚区资料信噪比低的问题,本文从该地区低降速带的特占、出发,结合类似工区的经验,进行了不同层位的激发试验,根据分析结果,考虑具体的施工情况,优选出最佳的激发参数,使该地区的资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用Giemsa显带技术研究了北京所产之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根尖   染色体,结果表明:它与Tanaka[8]所研究的P.odoratum(Mill.)var.Peuriflorum(Miq.)   Ohwi的染色体C-带带型是很不相同的。  此外,也讨论了玉竹染色体C-带带型的特征和显  带技术。  相似文献   

14.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随着近几年呼和浩特市4个辖区的改造与扩建,以及城市周边3个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城市改造和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阶段。为了给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与防震减灾工程提供科学性参数,评估了大青山山前断裂乌素图—奎素段对于呼和浩特市的地震危害性。本研究中假设了离4个辖区最近的震中位置和最远的震中位置。得出了大青山山前断裂乌素图—奎素段引起的地震对呼和浩特市4个辖区影响烈度最远震中时Ⅷ度、最近震中时Ⅸ度。  相似文献   

15.
齐古背斜隶属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褶皱冲断带,是受燕山期和喜山期造山活动作用的结果。齐古背斜构造变形强烈,深浅构造相互叠加,构造演化序列难以确定,与相邻背斜间的构造转换关系不甚清楚。本文运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理论,通过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分析方法,配合平衡地质剖面技术,以地表露头和实测资料为约束条件,对过齐古背斜的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几何建模,确定了齐古背斜的合理变形样式,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地震剖面的构造精细解释,厘清了主要构造变形时期断裂体系的分布与构造继承关系,最终构建出齐古背斜的三维构造地质数字模型。  相似文献   

16.
华北平原高产区小麦-玉米两熟制模式与技术体系集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专题研究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多年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以栾城县为重点,面向华北山前平原高产区,在系统理论与思想指导下,区域分析与案例研究结合,分析了小麦-玉米两熟制种植模式的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节水、节肥、节粮为中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持农业持续发展为目标,组装了技术体系集成方案。与同类型地区比较,该模式的光、热、水、土、肥综合利用效率高30.4%,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借助ODO冷冻断裂扫描电镜制样技术,对人胎膈肌细胞进行研究,获得人体横纹肌细胞、肌原纤维、肌节以及暗带(A带)、明带(I带)和H带的扫描电镜资料。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除生产功能之外的大都市区农田的生态服务和景观文化功能也日益突显.为此,根据北京市水土资源短缺的自然禀赋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本文构建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自中心向外围的城市美化农业区、景观绿化农业区、规模农业区和山区生态农业区四个区,以及景观廊道农业带和山前林果农业带两个带;并分别根据这四区两带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区位条件,确定了它们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美化要求的土地整理模式.基于城市水资源质量保护的原则,根据地貌部位、水资源保护区划和区位等,划分了优化培肥区、培肥区和限制培肥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农田土壤肥力水平调控模式.论文还提出了实施土地整理与农田肥力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肖雄 《科技风》2014,(13):116-116
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也定义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新需求。而信号的传输离不开先进的数字带通调制技术,本文的研究重点便是研究了现阶段比较新颖的数字带通调制技术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大都市区土地整理与农田水肥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除生产功能之外的大都市区农田的生态服务和景观文化功能也日益突显。为此,根据北京市水土资源短缺的自然禀赋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本文构建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自中心向外围的城市美化农业区、景观绿化农业区、规模农业区和山区生态农业区四个区,以及景观廊道农业带和山前林果农业带两个带;并分别根据这四区两带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区位条件,确定了它们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美化要求的土地整理模式。基于城市水资源质量保护的原则,根据地貌部位、水资源保护区划和区位等,划分了优化培肥区、培肥区和限制培肥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农田土壤肥力水平调控模式。论文还提出了实施土地整理与农田肥力调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