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话写文章,要求语言所表达意思清晰明白,让受众能正确理解。如果语言含糊不清,表意不明,则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甚至贻误大事。那么,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歧义是怎样形成又该怎样消除呢?一、同音词引起歧义汉语中有许多的同音词,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虽在书面表达上不会形成歧义,但在口头表达时则可能产生歧义。例如:“这是致癌物质”与“这是治癌物质”,“致”和“治”都读作“zhì”,由于同音,造成了听者正好相反的理解。消除办法:把单音节词语改为双音节词语,即把“致、治、癌”分别改为“招致、治疗、癌症”。二…  相似文献   

2.
(接上期)(六)表意不明1.词语的多义性造成歧义:有的词语本身含有不同的意思,在句子中可能产生歧义。如“他背着总经理和副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句子中的“和”字具有介词、连词两种词性,或表示“他”与“副经理”二人一起去存钱,或表示“他”一个人去存钱。这句话就有了表意不明的毛病。2.断句不确定性造成歧义:有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断句方式,由此产生不同的意思。如“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句子中的“几个学校的领导”,可以分解为“几个”与“学校的领导”两部分,也可以分解为“几…  相似文献   

3.
一、造成歧义的几种原因1.多音字引起歧义有些多音字往往引起歧义。例如:(1)她这个人好说话,所以大家都愿意和她来往。“好”有hao和hao两音两义,因而句子有两个意思。(2)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还”可读“hai”,指“仍旧”;也可读“huan”,是“归还”的意思。这样,此句在书面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一 1.1 歧解,是指在特定语境中,交际双方对同一语句产生的不同理解。 1.2 歧解不同于歧义。歧义是指句法歧义。句法歧义指由句法内部因素而形成的两种语义结构。句法歧义有两个要求:一是歧义必是由句法本身要素引起的,如句法层次、句法关系、多义词、同音词及不同的语义选择关系等;二是歧义必是自身具有两种以上的句法语义结构。如: (1) 热爱人民的总理可作两种层次分析,即: (1a) 热爱人民的/总理 (1b) 热爱/人民的总理  相似文献   

5.
病句现象很复杂,病句类型很多,改正难度也很大。“表意不明”是《考纲》规定的六种病句类型之一,而造成表意不明的重要原因是产生歧义,即一个句子或短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讲法。了解造成歧义的原因有利于辨认歧义短语或歧义句。造成歧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病句现象很复杂,病句类型很多,改正难度也很大。“表意不明”是《考纲》规定的六种病句类型之一,而造成表意不明的重要原因是产生歧义,即一个句子或短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讲法。了解造成歧义的原因有利于辨认歧义短语或歧义句。造成歧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苟翼龙 《中学文科》2007,(6):102-103
歧义,属于“辨析并修改病句”中的“表意不明”一项中的重要内容;歧义,又不符合语言表达“简明”这一项要求。歧义的类型复杂,所以辨析并?肖除歧义,是一个难点,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揩拭】擦拭。小手提示这是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揩”读k i,不读k2i或ji8;“拭”不要写作“试”。类似词语还有“揩油”。【同仇敌忾】怀着相同的愤怒和仇恨一致对敌。小手提示这是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忾”读k3i,不读q#。【刊误】修改、订正文字上的错误。小手提示学习中应注意的重点,学习时须注意与“勘误”的区别。“刊误”侧重指改错;“勘误”意思为校正印刷品中的差错,侧重指校(ji3o)勘。【勘查】实地查验,寻找证据和线索。小手提示使用时须注意与“勘察”的区别。“勘查”侧重指检查、调查;“勘察”侧重指实地考察。【亢奋】形容非常振…  相似文献   

9.
“表意不明”这种病句类型较典型的是歧义理解,即语句不能准确明晰表意,存有多种理解,让读者产生误解。准确辨析歧义句式,需要瞄准语句中导致病因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近读日本现代女作家壶井荣的散文《蒲公英》发现其中有两个译句不符合语言规范,现不揣浅陋,略加解析,以求就正于方家。1.我回忆到自己跟着小伴们在草原上来回奔跑的儿时,也给孩子一般的小儿子,吹个茸毛给瞧瞧。首先,这一句表意不明,容易产生歧义。照原  相似文献   

11.
语病识改题所要考查的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它备受各类考试的青睐。中考的语病识别题虽然所占分数不多,但是也很重要,因此我们也不能轻易放弃。这类题,设题时大多从文意、文理、文词 、文法等方面设置语病;解题时就应该首先找到语病,弄清病因,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恰当地修改。 常见的语病有如下的一些类型1.表义不明确造成语病。这里有多种情形:或多义词、多义短语使用不当,或多音词、同音词引起歧义,或词语与词语承接不明,或结构划分不同形成歧义,或语义不明、指···代不明出现歧义,或前后重复等。例如:①开刀的是他父···亲。(…  相似文献   

12.
“五读法”即读通、读懂、读精、读会、会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五读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达到理解诗意,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意境的目的。我在古诗《早发白帝城》的教学中采用了“五读法”,效果较好。“五读法”第一步就是要求学生能把诗流畅地读出来,不读错字,不读破句。根据这一点,先指导学生把《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读通读流畅,在朗读中注意读准确“朝辞”的“朝”读(zhāo)不读(chāo)、“一日还”的“还”读(huán)不读(hái)、“啼不住”的“啼”(tì)不读(dì)、“万重山”…  相似文献   

13.
王跃武 《教师》2014,(15):123-124
歧义现象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的出现与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关系。语音方面,由于单个词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由于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词汇方面,由于多义词和同音词产生的歧义。语法方面,由于词性不同、句法层次不同、词的兼类、句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语义方面,由于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由于语义指向不明而导致的歧义。另外还有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语境歧义。歧义现象也是可以被消除的,它对于我们对汉语语法的掌握与运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病句考查,考生除了了解六大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的特点及规律,如果能抓住病句的一些“标志”,及时给病句归类,辨析,解题效率会更高。一、句中有带“和、以及、及其、顿号、逗号”等的并列成分可能会出现:语序不当、搭配不当、不合逻辑、表意不明。例1:(1995·上海)通过检查,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讨论、发现、解决”不合逻辑顺序,语序不当,应改为:“发现、讨论、解决”。)例2:(2004·重庆)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  相似文献   

15.
浅谈歧义     
所谓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作出两种不同的理解。这种语言现象,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是屡见不鲜的。例如:(1)事故多发点(2)甲:“你在哪儿工作呢?”乙:“我在 jì wěi(计委)呢。”甲:“啊,你到纪律检查委员会去了!”  相似文献   

16.
我下面就语文教材中的几个典型例子,谈谈病句的几种类型。 首先,我们看看《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这句话:“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因数量词“六个”所处的位置不当,会产生两种意思:一是“六个”职员,一是“六个学生自治会”的职员。由此可以认定,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属“病句”,其类型为“表意不明”中的歧义句。据文意可将“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修改为“学生自治会六个职员”,从而消除歧义。像这样通过调整语序而使表意明确的病句,既可说是“语序不当”的病句,又可说是“表意不明”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语法研究的突破口———歧义 ,吕叔湘先生曾在《歧义类例》一文中说“歧义的产生或者由于同一片段可以分成几种结构 ,或者是由于这个片段之中有一多义成分”。这一多义成分的范围较广 ,既包括口语多义成分产生的歧义 ,又包括书面语多义成分产生的歧义 ,书面语歧义又可分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 ,组合歧义中有些是由于词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本文讨论的就是由这种读音不同、词类不同、词形相同的“还 (huan)”和“还(hai)”所造成的歧义格式 (下文讨论中 ,分别将还huan和还hai简称为还 1和还 2 ) ,并就“还 V”格式所产生…  相似文献   

18.
懒小熊小传     
小熊太(tài)懒了,只会吃、会睡(shuì)会靠(kào)在树(shù)上晒(shài)太阳。唉呀你看,太阳都到西边(bian)去了,小熊还(hái)靠在树上睡大觉(jiào)呢。 “小熊小熊,快点挪(nuó)个地方(fang)吧,这里没(méi)有太阳了。”树上的小鸟(niǎo)说。 “我不!”小熊说完,又睡了。  相似文献   

19.
普通话是教师必须掌握的职业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乡调研,听到两则笑话。一则称,某人向外地客人介绍家乡旅游业的变化时说:“我们那嘎达宾馆 Zé i多 (zé i,方言发音,意为很、非常 )。”“宾馆贼多,谁敢住宿哇 !”客人满脸惊诧。另一则称,某乡一小学教师,上课为汉字“拍”和“麦”注音,教学生说:“ p—ā i— pā i,拍 (老师读 pie[入声 ])皮球的拍; m—à i— mà i,小麦 (老师读 mie[入声 ])的麦。”学生无所适从。  以上两则笑话,均由方言引起。前者因夹杂方言,在交流中产生了歧义;后者因使用方言,影响了学生学习。诸如此类的笑话,在日常生活中,在学校的教学活…  相似文献   

20.
●i f.5(伏),不读f6(佛)氯i0(绿),不读;0(碌)蕾ta(他).不凑tIJ6(陀)¨g6(格),不读g芭i(给)删:i(誊),如:塑料。不读s西o(琐)一CIv i赤).如:炽热。不读zhi(直):,垴俺<赞),如:沸点。不读f6(佛)f,?i旺}(俯).如:焙烧。不读p色i(沛) 参·{2绿tel(律),如:绿矾。不读10(碌)酵j’Ⅱ6(叫),如:发酵。不读~iao(孝)“地壳”的“壳”读qiao(窍),不读k邑(搭)“臭氧”的“奥”读ch6u(丑)的不读xiO(秀)“重结晶”的“重”读ch6ng(虫),不读zh6n9(众)“供给电子”的“给”读∥(几),不读g自(给) 化学教材中容易读错的字@杨育民$陕西蒲城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