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着重研究现阶段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对不同类型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类型-实物性体育消费、观赏福利性体育消费,活动性体育消费、康复医疗性体育消费和博弈性体育消费角度详细分析了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存在4个层次,客观上存在着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差异性;城乡居民间的差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居民间的差异;地区之间的差异;体育消费的国际差异。  相似文献   

2.
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法,数理统计法等,运用初步建立的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概念体系和调查指标体系,对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进行实际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呈两头低中间高的态势;体育消费行为类型为:实物性体育消费,观赏福利性体育消费,活动性体育消费,康复医疗性体育消费和博弈性体育消费,客观上存在着体育消费水平上的差异,发展居民体育消费的前景是乐观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以社会学、经济学、体育学等多门学科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对全国不同地区城乡2000多户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进行系统的问卷调查,提出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概念,建立了体育消费行为的系统、行为过程与环节,分析了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类型和倾向。对影响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了逻辑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山西大学与山西省实验中学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了解大学生与中学生体育消费的特点和种类,找出大学生与中学生之间体育消费的不同及其原因,从而建立正确、合理的体育消费行为方式,丰富体育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两所学校学生整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仍然不高;体育消费支出的内容仍比较单一;大、中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存在着差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与家庭收入、生活消费支出的水平不相符,而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与家庭的收入水平相符;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而中学生缺乏健身意识的培养同时没有形成正确、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大、中学生正常认识体育消费,建立正确、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及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部分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对山东省8个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进行了连续2年的跟踪研究,分析了影响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据此提出促进市民体育行为与消费行为结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影响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就影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诸多因素 ,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 ,为有针对性地分析影响我国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推动体育产业开发 ,提高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我国体育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有 :体育兴趣、消费价格、消费环境、空闲时间、家庭收入及保持身体健康等因素 ;同时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文化程度对其体育消费行为也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华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5):525-526
将苏州市区居民作为一个消费群体,研究其参与型体育消费行为,有利于掌握其参与型体育消费需求?动机?体育观和消费观等,通过引导和策划可以促进其形成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养成合理的体育消费行为,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青 《体育师友》2002,(1):53-54
1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中单纯依赖学校提供体育消费的比例在减少,而学生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消费活动行为在不断增加。消费心理学家指出“人的任何消费行为都有其消费动机”,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为搞好高等院校的体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影响吉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居民的体育消费心理、个人的经济状况、体育消费场所以及政策引导与媒体宣传力度。并对影响因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为吉林省体育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提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上海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上海居民体育消费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但与全国水平相比,体育消费群体的阶层结构更显合理;上海的中层体育消费群比例要明显高于全国水平,中间消费群体的雏形正在逐步形成;经济条件仍是影响居民体育消费决策和消费分层的主要因素,而消费项目的文化内涵或消费品味则成为影响体育消费分层的另一重要因素;实物型体育消费在目前上海居民的体育消费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参与性体育消费支出增长明显,且表现出随社会阶层的提高,消费比例逐渐增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相应的国家规范,通过行业部门普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以及满意度指数分析等一系列调查和分析研究方法,对大连市城乡居民健身休闲与体育消费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大连市群众性健身休闲活动成效显著;体育消费已实物型为主,参与型和观赏性体育消费为辅;时间不足是限制城乡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因。建议进一步增加政府在群众性体育活动方面的投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普及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12.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保留了大量的丰富的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对洛阳市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进行分析,同时,文章试图通过归纳洛阳市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为洛阳市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研究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及其选择,推动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对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稳定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化,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姚瑞刚  潘绍伟  陈小燕  李伟 《精武》2012,(23):18-20
当今,网球的发展趋于技术的全面性;使得网球比赛的观赏性大幅度提升,同样意味着高水平比赛的技术战术变化变碍越来越复杂,在比赛中球员碰到的难题是网球训练中必须面对与回答的问题。本文所阚述单打底线相对性站位的战术结合了比赛实际情况的很多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了掌控比赛的主动权和节奏,减少自己体能的消耗并让对方球最过多消耗体能,制造打出更多制胜球和创造出上冈的最好时机,优化整场比赛的技战术结构等问题。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通过这种战术体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球受和教练更合理科学地安排球员在比赛时的行动。  相似文献   

15.
运动行为认识观的发展以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传统的运动认知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更新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等的理论和方法时要吸收自然物理学动作学习和运动协调方面的一些重要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探讨了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对学校体育隐蔽课程协调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学生体育发展的隐蔽课程;结论认为在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方面,需确立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对学校体育隐蔽课程协调发展的影响与作用,这对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行为与策略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杜国如 《体育科研》2001,22(4):44-45
采用经济学、市场学、教育学理论,分析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类型和特点以及经济行为与选择,从而提出合理有效的促进学生体育消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论居民体育消费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在分析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概括出现阶段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所具有的必然性、渐进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new theory, the Affective–Reflective Theory (ART) of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exercise. ART aims to explain and predict behavior in situations in which people either remain in a state of physical inactivity or initiate action (exercise). It is a dual-process model and assumes that exercise-related stimuli trigger automatic associations and a resulting automatic affective valuation of exercise (type-1 process). The automatic affective valuation forms the basis for the reflective evaluation (type-2 process), which can follow if self-control resources are available. The automatic affective valuation is connected with an action impulse, whereas the reflective evaluation can result in action plans. The two processes, in constant interaction, direct the individual towards or away from changing behavior. The ART of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exercise predicts that, when there is an affective–reflective discrepancy and self-control resources are low, behavior is more likely to be governed by the affective type-1 process. This introductory article explains the underlying concepts and main theoretical roots from which the ART of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exercise was developed (field theory, affective responses to exercise, automatic evaluation, evaluation-behavior link, dual-process theorizing). We also summarize the empirical tests that have been conducted to refine the theory in its present form.  相似文献   

20.
研究福建省儿童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情况,找出现行的小学体育课程对动作发展的影响作用现状,对体育教学内容合理编排,促进儿童体能发展,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实验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福建小学体育课程促进儿童大肌肉群动作发展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福建小学体育课程有效的促进了儿童大肌肉群动作发展;位移技能发展优于操作技能发展;投掷项目的体育课程对于投掷的动作发展的影响存在事倍功半的现象。建议:合理安排基础体育动作的课时和研究小学生基础体育技能的发展序列以更有效的促进动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