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初试锋芒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但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以及后来的<大公报>,<文汇报>,无一家报纸没有副刊.这些副刊,有综合性的,有文艺性的,有综合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即综合性文艺副刊.言论是副刊的眼睛.鲁迅的杂文,大部分就是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成为副刊的火眼金睛,引起社会的震动.  相似文献   

2.
在一些人的眼里,做报纸副刊编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需将别人的成品拿来,用红笔在上面圈圈删删,就大功告成了.然而,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做一名合格的报纸副刊编辑,绝非易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报纸副刊编辑,很多人成了大家、名家.<申报>、<大公报>等报纸的副刊在全国具有难以替代的影响力.这些报纸的副刊,对正刊来说,所起的已不是绿叶衬红花的作用,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独放异彩.一张报纸的副刊能办到这种程度,当然是编辑的功劳.只有高素质的编辑,才能办出让读者喜爱的副刊.  相似文献   

3.
<申报>作为上海本埠重要的新闻媒体,其有关女性服饰讯息在当时板具代表性.<申报>关于女性服饰讯息的主要形态有服饰新闻、服饰广告和服饰评论三种,三者相辅相成,共同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女性服饰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在报纸副刊式微的环境下,<东南商报>编委会认为,报纸拥有的权威性和信息整合能力是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都市类报纸副刊经营宗旨:第一是新闻性,第二才是艺术性.通过对不同新闻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走出不同于传统报纸副刊的道路,一定会受到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5.
图书走进报纸、与报纸亲密接触,在中国已经有了不短的历史.早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有<大公报>的"文艺副刊"、<申报>的"自由谈"、<文汇报>的"笔会"、<京报>的"副刊",以及左翼文化人办的<读书周刊>、<书与人>等,或开辟书评专栏、专版,或是纯粹评介图书的专业报刊.那时还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书评家,如活跃于当时文坛的青年作家李健吾、常风等,就是以写书评名世的.  相似文献   

6.
如何推进报纸副刊的创新与发展,发挥报纸副刊应有的文化功能,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满足读者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回顾历史,作为一种新闻文化的传统精神资源,五四时期的<晨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时事新报·学灯>等著名报纸副刊至今仍有其独特的价值.这些报纸副刊启蒙大众,传播新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本文以上述几家副刊为个案,探讨这些副刊的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7.
以副刊提高报纸文化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专家曾经说过:"如同报纸的理论版代表报纸的理论水平,报纸的副刊反映报纸的文化品位."这句话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副刊在文化宣传方面的作用. "提高报纸品位,抵制低俗文化"绝不仅是口号,更应该是传媒人的理念与行动.不久前,<青岛晚报><青岛早报><半岛都市报>等媒体连同山东22家晚报生活类媒体共同发出倡议,抵制媒体低俗之风.这一举措在业内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提高副刊文化品位方面,<青岛晚报>通过实践,提出了营造健康向上的"绿色文化"的办刊口号,并总结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新型报纸副刊名家云集,积极引领时代文化潮流.它们在传播新思想,建设新文学、促进现代中国文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当时影响较大的<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为个案,把副刊作为一种媒介文化方式,从副刊文化主体与副刊文本建构这一视角,探讨副刊文化主体的形成,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对副刊编辑理念、编辑形态等文本建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择<申报>1875-1925年约50年左右的广告,在统计的基础上考察近代上海中外企业在<申报>上的广告争夺情况,以期窥探近代中外"商战"的一个侧面,深化对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报业重镇上海,早在100多年前,新诞生的中文报纸就在竞争中成长起来.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为打开销路,每份报纸售价8文铜钱,而另一份办了十多年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的售价是30文.因内容和售价等方面不如<申报>,降价后亏损严重,<上海新报>在<申报>创刊5个月后停刊.此后20年间,<申报>独占上海报纸市场,并逐渐扩展到江浙及国内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11.
谢明香  王华光 《编辑之友》2010,(11):111-114
我们知道,广告作为现代媒体的经济支点,是媒体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传媒价值的商业运营,取决于它的影响力.而媒体无外乎是一手抓"影响力"的传播,一手抓"广告商"的投放.晚清时期的报纸杂志,"不以营业视报纸",更少有经营的概念.就是当时堪称商业报刊典范的<申报>也不例外.戈公振说:"<申报>初创时,取价(指广告):西人广告较华人广告为贵,但华人殊无登广告之习惯,故不久取消,西人广告因是充满于各报""至以广告为振兴商业之原动,更茫无所知."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30年代中期,报纸杂志化风行一时,各报几乎都办有多种专刊,大多是每周一期的周刊,有实力的报纸常常每周轮流出7个专刊,我国报纸专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负有盛名的《申报》前后创办20种左右。几乎每年都开辟新的专刊,如《汽车增刊》、《教育与人生》、《本埠增刊》、《经济专刊》、  相似文献   

13.
这几年,报纸专副刊逐渐萎缩,多数报纸的充实和发展,都以挤掉专副刊类的板块为代价.<厦门日报>自2001年全面改版以来,在办版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专副刊统一的识别功能,即以闽南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本土化风格.  相似文献   

14.
<申报>作为我国第一份商业性的报纸,无论是在内容安排、报道的方式上,还是在经营模式、管理方式上,对我国后来的报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申报>创立早期,由于成功的社会新闻报道,吸引了更多的读者,使得<申报>扩大了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增加了销路.可以说,社会新闻是早期<申报>的主要特色之一.<申报>初期的社会新闻报道将案件的报道作为报纸的重要来源,刊登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官民纠葛.在<申报>初期的社会新闻中比较著名的社会新闻事件有"周老付冤案"、"杨乃武案"、"杨月楼案"等.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广告"--期待中国报纸媒体加强自律 "问题广告"是个长期困扰着中国媒体特别是报纸媒体的问题,大量不实的、虚假的带有欺骗性质的广告充斥着报纸的广告版面.虽然<广告法>上对于广告选择和广告审查都有着非常详细的规定,而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每个季度都会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广告监测公告,但是从每个季度的调查数据上看,对于违法的"问题广告"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以2003年第四季度为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组织对部分广告发布量较大的报纸和电视频道广告发布法律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共检查报纸广告72402条(其中含分类广告48286条),发现违法或者涉嫌违法广告5936条,违法(涉嫌违法)率为8.2%.报纸广告违法量较高的是:<新晚报>(328条)、<半岛都市报>(317条)、<山西晚报>(273)、<南国早报>(238条)、<太原晚报>(221条).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数据中报纸广告中药品、医疗服务、食品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尤其密切的领域的违法广告是"重灾区".  相似文献   

16.
王超群 《青年记者》2008,(15):43-44
早在2004年,<南方周末>就发表了<纸上的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一文,其中引用龙应台的话:"台湾报纸的副刊一个接一个消失……大陆的副刊在转型经济中面临同样的问题.关心副刊的文化人面有忧色:副刊没落了."副刊没落了!一语惊醒梦中人,中国新闻界开始了忧虑、反思和探索,副刊该怎样突破生存瓶颈,重获新生?笔者试从经济学与文学的双重视角,透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应该说,我们很幸运,在很多报纸副刊受到冲击版面大量减少的时候,<杭州日报>的副刊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在增加,现在每星期有6个版.一个日均20版的大报,专副刊每周就占17个版.作为一张有50年历史的报纸,总编们对副刊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处在杭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报纸就是城市的名片,而副刊代表了这家报纸的文化水准.  相似文献   

18.
头版是报纸定位与报纸特色的重要品牌标识.而报纸头版广告也最能反映一家报纸怎样处理新闻和广告的关系,体现其广告刊登特点.笔者抽取了一些省级及其以上党报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选取了2007年1月至3月的<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大众日报>、<南方日报>、<江西日报>、<安徽日报>、<湖南日报>、<四川日报>、<青海日报>、<内蒙古日报>10家党报为样本,采取等距抽样的方法,每月内从1日起每隔3天抽取一份报纸.  相似文献   

19.
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申报》通常被看作是中国报纸副刊的肇始者,它也开创了中国报纸140年来"凡有报纸必有副刊"的传统.报纸副刊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纵观中国报纸副刊自近代产生、发展至今的状况,可以看到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报纸副刊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 虽然美国大量地方性报纸都设有全国性内容的版面,但只有<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拥有足够的资金全方位展开全国性报道.这三大报本来具有各自不同的定位、读者和广告客户,但在开展全国性报道竞争中却趋于一致了.<纽约时报>对它在美国东海岸拥有最多读者和广告客户的情况已不满足,开始野心勃勃地进行全国性扩张;<华尔街日报>则刚刚花费了昂贵的代价重新设计版面和重新定位读者.这两家报纸无奈地承认:他们的所有努力使得两家报纸都有点像<今日美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