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宋代文坛上,苏氏一门父子三人,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尤其是苏轼,最为光彩夺目。在“三苏”中,苏洵,号老泉,二十二岁才发愤苦读,以政论、史论见长,可谓大器晚成。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均少年得志。在苏轼21岁,苏辙18岁时,父子三人同科及第,一时成为美谈。  相似文献   

2.
在宋代文坛上,苏氏一门父子三人,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尤其是苏轼,最为光彩夺目。在"三苏"中,苏洵,号老泉,22岁才发愤苦读,以政论、史论见长,可谓大器晚成。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均少年得志。在苏轼21岁、苏辙18岁时,父子三人同科及弟,一时成为美谈。  相似文献   

3.
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我国文学史上诞生了一位独具人格魅力的大文豪——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堪称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有《东坡文集》、《东坡东府》等。苏轼二十一岁时随父亲苏洵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二十六岁踏上仕途。三十岁时,因苏洵病故,回乡守丧。三十四岁再到汴京,判官告院。此时,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苏轼在变法思想上与王安石存在分歧,他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书神宗,反对王安石变法。元丰二年,苏轼…  相似文献   

4.
<正>苏轼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考场作文自己编名言,学霸就是无所畏惧大宋第一美食博主,东坡系列菜肴了解一下因在中央当官太难了,赴地方上任走遍大江南北下一个工作地更远了,当地美食谁知道,求科普升职不易,苏轼叹气苏轼,大文豪,至今人气居高不下的传奇人物。按理说,他应该能轻松中科举,迅速升职加薪,出任宰相,走上人生巅峰——然而现实却是,在朝廷混,他总是被欺负的那一个。19岁那年,苏轼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过五关斩六将,喜提"进士及第"。领导欧阳修对苏轼极为赏识,不停地夸他,于是苏轼火了。春风得意马蹄疾,22岁的苏轼正  相似文献   

5.
"苏门六君子"之一李廌,乃苏轼同年李惇之子,与苏轼长子苏迈同岁出生,六岁而孤。苏轼对李廌,呵护备至,期待极高,一直以道义名节相许。李廌虽才华横溢,然仕途一直不顺,苏轼不遗余力地加以提携,但从未丧失过基本的原则和底线。  相似文献   

6.
<正> 苏轼《黠鼠赋》的系年,由于作者本人未标明年月,所以历来难以考定.四川眉山三苏文物保管所出版的《青少年苏轼》(刘少泉编著)一书,认为是苏轼大约十一岁时所作,臧克家同志便据此撰《东坡少作〈黠鼠赋〉》一文("光明日报"82年3月3日),亦道苏轼写此赋的时候,还只是十一二岁的少年.但"少年说"不久即先后遭到刘启林、子  相似文献   

7.
苏轼补诗     
苏轼10岁那年,一个早春的夜晚,和煦的春风吹拂着细柳,溶溶的月色映照着淡淡的梅花。小苏轼向父亲请教写诗作文的秘诀。父亲  相似文献   

8.
逆境是财富之源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并获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常为之播扬延誉。数年后,苏轼又于制科考试优入三等,文名一时冠绝天下。入仕之初,苏轼任凤翔府签判,协助知府陈希亮掌理日常事务。到任后不久,一些仰慕苏轼的小吏便称他为"苏贤  相似文献   

9.
《原毁》是韩愈的一篇政论文章,同《原道》、《原性》一起并称“三原”,但以《原毁》价值为最高。《教战守策》是苏轼在二十一岁到二十六岁期间(仁宗嘉佑元年至六年),应考时所进时务策的一部分。它是苏轼策论中难得的好文章,堪称政论文的典范之作。韩愈同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曾尊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①可见他是推崇韩愈、步武韩文的。从文学主张看,苏轼重视文章的内容,反对“未  相似文献   

10.
苏轼在《贾谊论》中表达的"善处穷"思想,主要来自于父亲苏洵的影响和自身的人生经历。尽管苏轼作《贾谊论》时才二十四岁,但其豁达的"善处穷"思想并非纸上谈兵。苏轼一生宦海浮沉的经历处处可见其"善处穷"。  相似文献   

11.
逆境是财富之源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并获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常为之播扬延誉。数年后,苏轼又于制科考试优入三等,文名一时冠绝天下。入仕之初,苏轼任凤翔府签判,协助知府陈希亮掌理日常事务。到任后不久,一些仰慕苏轼的小吏便称他为“苏贤良”。平日受人恭维惯了,苏轼不免也有些飘飘然,坦然受之。见此情景,陈希亮忧心忡忡。一...  相似文献   

12.
苏轼前期的书法,是指他44岁以前的书法。黄庭坚对苏武的书法就有一个前后的分期,他说:“东坡书,彭城以前犹可伪,至黄州后,掣笔极有力,可望而知真赝也。”所谓“彭城以前”,就是指苏轼44岁以前,也就是自徐移湖随即发生乌台诗案的元丰二年(1079)以前。黄庭坚的划分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苏轼的书法成就主要是表现在谪贬黄州以后。唯其如此,研究者的眼光也大都集中在苏轼的黄州时期和晚年时期,而对他前期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过程却不免有所忽略。这样做的结果,自是有碍于对苏轼书法的深入研究。 关于苏轼一生的书法经历,黄庭坚有一段话影响很大:“东坡道人少时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  相似文献   

13.
晁补之与苏轼交游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门四学士中,晁补之在创作上受苏轼影响最大。熙宁五年,晁补之20岁,在杭州始拜于苏轼门下,《七述》作于谒见苏轼之后。熙宁十年,苏轼离密州赴京,晁补之前往汶上谒见,并结识李常等人。元六年八月,苏轼赴颍州时,晁补之已在颍州任所。元七年三月,苏轼移知扬州,晁补之以“门弟子佐守”,公余诗酒唱和,见于篇什  相似文献   

14.
文学天才苏轼命运多桀,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其间苏轼多次游览赤壁矶,以此为题材,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对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而这个时期的作品,则成了苏轼最主要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所写的一首词。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东坡《亡妻墓志铭》中曾如此描述他的这位妻子:“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可以说两个人不仅在生活上相互扶持,王弗同时还是苏轼的红颜知己,陪他度过了生活中的许多风雨。但是恩爱夫妻不到头,苏轼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竟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苏轼学写诗     
苏轼10岁那年,一个早春的夜晚.和暖的东风吹拂着摇曳的细柳,溶溶的月色映照着淡淡的春梅,小苏轼向父亲请教写文章的秘诀。父亲苏洵看着小苏轼那稚气的样子,又看看眼前这美好的夜景,对小苏轼说:“你看,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在这两句诗中各加一个字,使得这两句诗更加符合眼前的情景,更加有韵味吗?”小苏轼想了一会儿说:“‘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行吗?”  相似文献   

17.
<正>故乡是什么?在苏轼心中,故乡是笔下的一花一木,一风一俗,一城一楼。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作为苏轼的故乡,如今正因苏轼而熠熠生辉。从青年出蜀为官,到六十多岁谪居岭南,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北上开封、密州,东到杭州、湖州,南下惠州、儋州,最后病逝于常州。漫漫人生路上,远离故土的苏轼常回望眉州,他爱乡、恋乡、思乡、赞乡。人以楼记,楼以人名,让我们从苏轼饱含深情的笔墨中,一览眉州独特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18.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谪授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时年也已经42岁了。在"四十不惑"这样尴尬的年龄里,还遭遇如此厄运,锒铛下狱甚至差点一命呼呼,苏轼心头漫过的思绪之复杂,情感之纠结,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9.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所写的一首词。王弗是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东坡《亡妻墓志铭》中曾如此描述他的这位妻子:“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可以说两个人不仅在生活上相互扶持,王弗同时还是苏轼的红颜知己,陪他度过了生活中的许多风雨。但是恩  相似文献   

20.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著名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幼年熟读经史,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二十一岁中进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宋神宗时,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苏轼针对变法的一些弊端,上书反对,并作诗进行讽刺。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谏官李定、何正臣等摘出苏轼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构陷罗织,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御史台)诗案”。几经磨难,苏轼幸免于死,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