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华每日电讯》报几乎每天围绕中外一些重大新闻发布,设一“相关链接”题牌,刊登一些与主新闻相关的副新闻,或称反映性新闻、边缘性新闻,其实这种新闻也很有价值,很中看。5月31日各报都以发特刊或多版面、多篇幅的形式宣传世界杯即将开幕,而解放日报除了推出四个版面的特刊外,在第五版“热点追踪”栏目上还刊登了一篇类似于“相关链接”的报道:“黑白翻转第一遭——写在2002韩日世界杯开幕日”,使人看了觉得耳目一新。常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估计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概括,其实平时读书人终日坐拥书城,闭门不出,…  相似文献   

2.
武里 《今传媒》2003,(6):71
生活中常有一些常规报道、应景新闻,如逢年过节干部下基层慰问或某些领导人视察考察等新闻,我一概称为常规新闻、规定动作,一定要报道的。这类新闻常常是有内容,而且内容也重要,由于我们作题时掉以轻心,常常使读者眼光一扫而过、不看内容了。 比如这次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有一些探望、慰问教师的活动,虽然是意料中的常规动作,然而我们有些报纸在照发新华社统发稿时,往往按部就班地作题,结果读者就不看内容了。如9月10日《人民日报》的标题:《温家宝在京看望教师》,很平淡,读者很可能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3.
如何围绕会议主题,从中挖掘出受众感兴趣的新闻点,捕捉“活鱼”,增加会议新闻的“色香味”,增加刺激受众的“欣赏欲”,实践中有以下一些常用的技巧:分题法。将大题分成若干小题,把大块分割成小块,化整为零,编出多条“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新闻来。例如:江铜经理每年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都长达两万多字,我们都进行分题报道。1999年,我们集纳出“江铜远景规划已出台”、“年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公司机关处室将作重大调整”等7条小新闻,都是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深受欢迎。筛选法。用新闻的眼光来看会议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1994,(4)
新闻敏感与客观报道这是一篇写法巧妙的批评报道。报道写于1984年,其时新闻媒介关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宣传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左”的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仍然很顽固。据了解,两位作者原本是到阿城县采访别的事情,但他们从一位来访者...  相似文献   

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我们二十多年前上大学时学的第一课,已经深深印在脑子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求不但“五个W”必须绝对真实,而且所报道的内容也要绝对真实。但是在多年的法制新闻报道中,特别是案件报道中,有时反映的是客观真实,有时则反映的是法律真实,也就是说,有时案例报道所反映的真实并不是案件的本来真实面目。那么,什么是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在进行案例报道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本文拟作一些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报纸一版头题,是要闻版乃至整个报纸的重心,也是党报思想性、指导性的集中体现。为了更好地体现指导性,在头题的选编上很容易求大、求全、求长,造成头题新闻会议报道多、经验消息多、成就报道多。而读者喜闻乐看的“鲜、活、强”新闻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昌报》近年来在头题选编上  相似文献   

7.
我们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媒体的不断发展。新闻竞争的愈演愈烈,一些媒体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已放弃对新闻真实性进行思考和甄别的责任。这一点在娱乐新闻上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明星的绯闻、丑闻的“妙作”上,而且已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程度。为此中国记协呼吁要提高娱乐报道的格调,从中央到地方的42家媒体也表示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文化娱乐报道的低俗风。  相似文献   

8.
报纸一版头题,是要闻版乃至整个报纸的重心,也是党报思想性、指导性的集中体现。所以,在头题的选编上很容易求大、求全、求长。造成会议报道多、经验消息多,成就报道多,而读者喜闻乐见、贴近实际、贴近读者、贴近生活的鲜、活新闻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昌报作了些尝试,形象地说法是让“蚂蚱炮”打头阵。事件不大可以炸响许昌报在1987年创刊之初,就提出要努力形成短、小、新、快、活、强的报纸风格。将一些新闻事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要反映各条战线上新近变动的客观事物,不能不有“行业新闻”,如工业新闻、农业新闻、文教新闻、文艺新闻等等。这一类新闻,今后仍是大量的。但过去我们太“重视”行业之间的区分了,太注重对各行业工作的具体指导了,以至于不少新闻工作者只注意写行业新闻,而对各行业的“结合部”不大注意,特别是很少重视各行业之中的社会新闻,或者说不善于从社会新闻的角度来写行业新闻。要扩大报道面,要增强可读性,不可不注意这个问题。事实上,一些新闻工作者作了探索,只是没有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提高罢了。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可以结合。比如说,去年浙江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与上海一家领带厂厂长孙红娟为了一项经济合同打官司的报道,很吸引人。全国闻名的步鑫生因为没有执行合同,官司打输了。这给人们许  相似文献   

10.
不少通讯员的来稿,套话和空话较多,缺乏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事实,即使有一些事实,也是谁都能想到的,而一般人能想到的东西,是不能成为新闻的。那么,是不是身处基层就找不到值得报道的东西了呢?新疆经济报“西北军事”版有两个头条均来自连队,写出了新闻。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篇文章。军营生活相对大千世界的社会来,是较为单调、简单的。如果能够将部队新闻写出“思想”来,总结一下他们的经验,对于我们地方通讯员会有较多的启示,更应把新闻写活。一篇是: 面对乞丐长达半小时的乞讨(肩题) 巩建说:不!(主题) 本报乌鲁木…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不少晚报各有高招,纷纷在报纸的可读性、服务性、耐读性上作文章,其中在可读性方面,社会新闻占了相当的比重。但笔者以为,社会新闻当有提升其“质量”的必要。社会新闻,从其性质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批评性、案例性的报道,主要报道社会上存在的假、丑、恶现象;一类是歌颂我国传统美德的报道,主要报道体现人世间真、善、美的高尚行为。当  相似文献   

12.
韩良华 《传媒观察》2004,(12):62-62
社会新闻作为富有可读性、趣味性,为受众所普遍喜爱的一类新闻,现已成为众多媒体的主打产品之一。然而,在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的今天,要迅速及时报道不断变化的社会新闻题材,这对众多报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年来,宜兴日报在社会新闻报道上,围绕实现“三个第一”(第一需要,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目标,在增强社会新闻的“即时性”上探索了一些可行的路子。  相似文献   

13.
新闻策划:一个并非科学的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可不可以策划?这是近来新闻界的加’1话题之一。如果要给“新闻策划”作界定,势必先要明确“新闻”的内涵外延。尽管对“新闻”这一概念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纪,莫衷一是。其中颇有影响的是“报道说”和“传播说”:即“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传播)。新闻必须经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但是新闻需要报道却并不等于就是报道。两者的关系是。报道是新闻产生的必要条件,新闻则是报道产生的结果;报道是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是报道过程中的信息。认为“新闻就是报道”,事实上是误把新闻报道活动与新闻信息搅在了一起。“新闻”不等干“…  相似文献   

14.
笔者经常和一些记者、编辑接触,听他们谈论刚采写的或编好的稿子的新闻价值如何。我觉得,这是对新闻传播规律缺乏全面认识的反映。为此,笔者从时空传播角度谈谈对新闻及其价值的粗浅认识,愿与同行们商讨。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形式传播的信息。关于新闻的定义,在新闻界较为公认的还是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里有必要从语法角度作点分析。“新闻”为主语,“是”为谓语,“新近发生的事实”为定语,“报道”则是宾语;时间、本源既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也是报道的选择条件,而“报道”则是实施新闻传播的行为(手段)。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判断某个信息是不是新闻(广告除外),关键要看它是否经过了“报道”这一环节,这是新闻传播区别于其它信息传递的主要特征。新闻是通过报道才存在的,那么,“报道”行  相似文献   

15.
李节 《视听纵横》2002,(5):72-74
重大主题报道,这是中国新闻报道的一大特色,也是新闻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这类报道毕竟不如事件性新闻或社会新闻等等来得“好听”,尤其对于广播媒体来说,做得不好就容易做成说教式的报道,成为“对着空气说话的节目”。通过这两年来的报道实践,我们有这么一些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见识     
看了一条新闻,讲的是很普通的几件刑事案例,切入点却很有些见地。这条消息的引题、主题、副题是这样的: “同学玩牌动刀子,邻里吵架抄家伙,亲戚帮忙杀对方/几句口角惹出人命/专家认为除提高法制意识外,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见北京日报2001年5月8日第5版)。消息这样起头:“记者日前从市检察院严打办获悉,在检察机关近期办理的案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日常琐碎事情引起。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在发生口角后,为泄私愤,容易触犯重罪,教训深刻。”结尾评论道:“有心理学家认为……在当前社会综合治理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在校…  相似文献   

17.
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作为新闻记者,如实地采写问题报道是必要的。但我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方面,记者能够深入实际采写一些解决问题的“破题新闻”,可能我们的导向效果会更好一些。在这方面,我作过一些粗浅的尝试,略有所得。 一、在改革的重点上“破题”。1994年国有企业转机建制的改革成为重中之重,言必谈“改制”。但也出现了重改制、轻管理的一边倒的倾向,对此不少新闻作了报道。但当时我想仅仅反映这些问题很不够,关键是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于  相似文献   

18.
张屏 《新闻前哨》2006,(4):22-23
公共新闻又称“公民新闻”。最早提出“公共新闻”这个理念的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Jay Rosen教授。他认为:“新闻记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问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建华 《新闻传播》2005,(11):31-32
近年来,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新闻媒体纷纷打出“眼球经济”这张牌,为了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他们在标题和内容上大做文章。这当中,社会新闻不自觉地充当了“做文章”的牺牲品,自觉不自觉地刮起了一股低俗、庸俗之风。  相似文献   

20.
形成报纸宣传的强势──人民日报’94重点报道浅析孙爱国(-)重点报道——这并非是一种新闻体裁(文体),而是近年来中国新闻界的一些同仁超越新闻体裁,对某一类新闻作品作出的新的涵盖。很明显,所谓“重点报道”是从“重点工程、重点目标”等词汇衍生而来。在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