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暗示.一种想象的暧昧姿态. <暗示>.一个矛盾充斥濒临崩溃边缘的文本. 在<暗示>中,韩少功依然保持着对自我、诚实、生命本身原创力以及爱好颠覆、叛逆天性的坚守.故而"跨文体"和"超小说"的写作姿态在这里成为了一种最为强健的介入策略,强行解构和无意识建构不仅散布在文本之中,亦在文本之外.<暗示>作为一个个案性材料,是韩少功生命真实的全部记录.在语言霸权横行和语言暴力袭来的今天,当我们沉溺于可穿越时空局限的语言世界之欢娱时,却无法否认那被有意抛却或无意中流失掉的大量活生生的象的世界,实质上才保存着历史文化的深厚精髓的积淀.  相似文献   

2.
翻开<暗示>,我马上想起了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寓所"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认为语言在某种从未说出的东西中说话,"只有当事人把从未被说出的东西付诸语言,这才全要看语言是否馈赠或拒绝适当的言词"(海德格尔语).<暗示>是"闯入言语之外的意暗区,抵达那些言语未曾抵达的地方",这些意识暗区就是"用语言来揭破语言所掩蔽的更多生活真相".韩少功对语言的理解和海德格尔有着相通的地方,而这也正是整部小说立足的思想支点.  相似文献   

3.
韩少功迷失在写作里,我迷失在<暗示>的边缘. "我写了十多年的小说,但越来越不爱读,不爱编小说--当然是指那种情节性很强的传统小说.那种小说里,主导性人物,主导性情绪,一手遮天地独霸了作者和读者的视野,让人们无法旁顾"(<马桥词典>,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韩少功一改以往的创作风格,一部编撰方言词典形式的小说<马桥词典>如一颗新星亮在了天际.我们知道20世纪西方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语言就是一种存在",所以在<马桥词典>中韩少功说:"人只能生活在语言之中".但经过数年的自疑,"我必须与自己做一次较量,用语言来挑战语言,用语言来揭破语言所掩蔽的更多生活真相"(<暗示*前言>).终于,在2002年,文潭被韩少功手中一颗颇有分量的石子击起了层层涟漪,那就是<暗示>.  相似文献   

4.
<暗示>发表于小说创作园地<钟山>上,就给人一个"暗示":这应是篇小说.后来陆续出现的评论文章,不管是贬抑还是褒扬,都是建立在认定其外在形态为小说或小说之变体这一基础之上的.即使有些评论家指责其文体实验的过火,但至少已认定为"小说"文体之实验.这种认定是与韩少功的引导很有关联的,那么这种引导是否得当呢?  相似文献   

5.
《白鲸》在叙事结构上打破了西方小说的传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大量看似"偏离"情节的材料,从而使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发展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伟大杰作。《白鲸》的"树型"叙事结构有助于这个百科全书式小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混乱,而小说中无所不在的"预感"给小说带来了一种内在的紧张感,能够保持住读者的耐心。同时,这种叙事结构延展了小说的叙事时间,它暗示了海上捕鲸的漫长航行中,船员们只有忍受漫长的等待之后才能有短暂的激烈行动。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理论指出:"暗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环境和个人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用含蓄的间接方法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将暗示手段应用于组织教学,能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组织教学中,暗示的表现形式可采用行动暗示法、符号暗示法、表情暗示法.而表情暗示在组织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师生之间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那么,教师如何在组织教学中运用表情暗示呢?  相似文献   

7.
孙上 《现代语文》2005,(5):31-31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堪称暗示艺术的精品.不仅在标题、线索、环境、景物上有暗示,而且在人名上也有暗示,下面谈谈小说中独具匠心的人物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教师对"半空巢"中学生管理,可以采取心理暗示方法,借暗示语言与学生建立沟通渠道,运用暗示体态语传递信息,利用书面语的暗示缩短相互交流距离,此外还可运用"共生效应"、"沙丁鱼效应"等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9.
<正>无论是视觉娱乐还是文字阅读,想必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是,接下去的情节早已在自己的"意料之中"。事实与预想完全吻合,一马平川,可以将你的情节预估到底,还有什么期待的理由?作文其实也一样,苍白总是乏味的,需要点技巧,或铺设,或曲折,或隐晦,或暗示,不一而足。今天我们就谈谈如何利用暗示这一写作手法来增添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奥尔科特的《小妇人》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流行至今,成为历史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本文通过对《小妇人》中细致情节以及人物特点的分析,深入探讨了作品中所蕴涵的暗示描写和这种描写手法对其主题的丰富与深化。  相似文献   

11.
姚鄂梅的《真相》没有悬念疑阵的惊心布局,没有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没有紧凑动人的情节,在这个小说泛滥成灾的世界里,也许一不小心就长眠于废纸篓中。何以看似如是资质平平的一部小说,却令人咀嚼深味、再三省思?是主线人物连缀的命运怪圈诡秘的引力?还是怪圈之外某种不可抗拒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了这些信息后无意中作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暗示学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则产生了暗示教学法.  相似文献   

13.
谈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环境和个人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家喻户晓的故事“杯弓蛇影”、“望梅止渴”都是暗示现象。将暗示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的一点认识。一、课堂教学中心理暗示的形式1.语言暗示语言暗示是指通过语言形式给对方以暗示。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藏有丰富的潜台词,语调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都带有“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4.
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下面六种情景暗示能在你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世纪以来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的折桂充满了暗示和巧合。暗示一:小说将向传统回归奈保尔小说往往在纯粹的小说技巧上并没有多大的突破,但是他的主题却是不容忽视的。综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大多都在内容创作上有一种宏大感,或者说一种史诗化倾向,这也是评  相似文献   

16.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结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伏应这是指小说前后情节上的关照和呼应,包括伏笔和照应两个方面。伏笔,是作者在小说的前边对后面要讲的情节的预先提示或暗示。这是一种有计划的“埋伏”,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对下文出现的情节不感到突然。《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下简称《杜》)的开篇交代李甲与杜十娘相遇,是在“与同乡柳遇春监生同游教坊司院内”之时。这里介绍李甲与杜十娘,却十分自然地顺便提及柳遇春,即用“伏笔”。这一伏笔,似是闲笔,实际上却深有匠心。因为有伏必有应,也就是说,小说后文中必有用到这个柳遇春处。契诃夫在谈到伏应时曾形象地说过:“要是你在第一章…  相似文献   

17.
贺孝恩 《文教资料》2006,(31):142-143
本文的结构艺术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巧极、妙极、神极。1.巧极:一巧巧在作者把小说的情节安排得无处不妥贴,无处不周到,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二巧巧在作者把小说的明暗两条线索安排处理得恰到好处;三巧巧在作者在小说中合情合理地设计了人物活动的场所和矛盾冲突的地点。2.妙极:一妙妙在作者处处设悬念,吊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情感;二妙妙在作者处处用暗示和伏笔,使小说的情节十分曲折;三妙妙在作者用“风雪”来烘托小说的气氛,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3.神极:(1)“前关后联”见神奇。(2)“平”处见风雷,“闲”时隐杀机。(3)小说写尽了杀人之“快”。  相似文献   

18.
《三个农民去舞会》是美国当代新锐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处女作.小说讲述了由一张老照片引发的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干却又纵横交错的故事,阐述了科学对人类生活、人的思维意识及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小说采用独特的视觉叙事、平行叙事和瑰丽奇异的想象叙事,赋予了照片无限的生命力,展现了视觉文化背景下作家对于"可视性画面"的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19.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显著."所以,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去掉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用启发、暗示等"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孩子会更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理论指出:“暗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环境和个人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用含蓄的间接方法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将暗示手段应用于组织教学,能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组织教学中,暗示的表现形式可采用行动暗示法、符号暗示法、表情暗示法.而表情暗示在组织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师生之间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那么,教师如何在组织教学中运用表情暗示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