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前又一位作家将新编的一本小说集的小样寄来,嘱我为他写篇序。每每遇到这样的事,总让我为难一阵子。之所以为难,就是觉得“序”这种文体不好把握,写得太形而上,咱没有那种本事;写得太形而下,又觉得太小家子气。虽说“序”也是对作品的评论,但又不同于评论,它应该写得超脱一些,灵活一些,既体现出写序者对作家作品的观点、评价,又应把自己的观点、评价表达得轻松委婉,灵活超脱,将该书的精华引而不发,促使读者非寻个究竟不可,何其难也! 我把我的苦衷诉说给我的好友,他听后哈哈大笑说:“你真是迂得可以,现在为书作序是名利双收的事,不用动脑,就能扩大名气和地位,还能得到一笔不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为不少人写过书序,渐渐形成一些想法,认为写书序小能只对“书”,还应对“人”:只有先把作者说清楚了,才能让读者了解这本书为什么写,写些什么,有无一读的价值,以达到知人论书的地步;另一点想法是,必须把写序者本身也放进去,为什么写这篇序,对所序之书有何评论,能否和自己的学术观点相印证、甚至辩难一番,这样的书序才不流于空泛庸俗,且有味道,能起到导读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颂英 《新闻窗》2008,(6):99-99
这是我平生写的第一篇“序”。 我历来认为,给别人的著作写“序”,至少应该有长者的功德、学者的睿智。我乃一介草民,既无提携之力,又乏星辰之光。即使勉强铺陈出一篇文字,也难以起到为著作提纲挈领之功。捧读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即将出版的饶宏宇的作品集《采访与感悟》后,我深深地被她的作品所感动,很乐意为她的新书作序。  相似文献   

4.
文品与人品     
我从来不为朋友们的著作写序言,可是我乐意为尹均生教授的《文苑萍踪》写序。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乐于为朋友们的著作写序?我说:“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写序比写评论文更难,要具备一些条件:一是要熟悉作者其人其事;二是要熟知其作品;三是要没有任何功利因素,可以畅述己见。有此三端,我就不敢轻易写序言了。  相似文献   

5.
杨捷同志的新闻通讯报告文学选集出版前夕,他带着终审的“清样”约我为它写序。我感到欣慰,也觉得不安。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为我省一个又一个优秀中青年记者脱颖而出,为他们的作品一本又一本结集出版,感到由衷高兴。令我不安的是,新华社社长穆青为杨捷新闻作品选集题词:“记者的报告”,著名记者海棱为杨捷同志题词:“人民记者”,这些名流、权威的笔迹,无论是对杨捷的作品,抑或人品,都做了高度评价。再让我步其后尘,提笔作序,实感为难。但是,读着那一篇篇激情横溢,文字清新、朴实、优美的作品,却使我思绪绵绵,心潮浪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标题之我见吴政回忆近十几年,承蒙相识的和素不相识的编辑的帮助,我在全国主要报刊发表的新闻评论累计千篇有余。我的体会,一个好的评论标题应是“小、新、实、白、悬”。“小”就是不贪大求全拉架子。小题目的长处不仅在能打动人,写起来顺手,而且可以缩小篇...  相似文献   

7.
秋色连波,红叶满山。一个雁叫霜天的日子,杨玉辰同志找上门来,说他的新作《石翼书屋杂笔》即将付梓,要我为之作序。相识相交近30年,却之不恭,便不顾年老视力剧减,握笔展纸,写一点对杨玉辰人品作品的认识和感想。(一)玉辰同志出身于贫寒之家,“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正是他童年时家境的写照。读了他的作品《一条破棉裤》和《一条旧秋裤》,我才得知,直到读大学,他过的都是“穷居衣单薄,肠中常苦饥”的日子。他出生在河北平原的一个穷村庄。他的哥哥成婚时,女方只向他家要了一口袋红薯干就算定了亲。结婚时,他哥…  相似文献   

8.
陈昕同志历年所著有关出版研究的文章约有百万字之巨,他从中选出一部分编为《中国出版产业论稿》,交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印行,并嘱我为之写一篇序.其实此书已有出版界前辈刘杲同志的序,以年辈与身份而言他的确是一位合适的作序人;我则不然,从哪一方面说都不合惯例.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 心雕龙·隐秀》中提出了 “秀”这一概念。“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此处 “独拔”意为“引人注目”、 “精彩绝伦”。“秀”可以视 为文章中的“亮点”,即写得 精彩或能激起读者阅读兴 趣的句子、段落。新闻评论 作品也不例外。其中总应有一段(句)或几段(句)能在读者思想上留下烙印,或是问题抓得准,或是揭示本质深刻,或是理论上有新的开拓,或说法新鲜让人耳目一新,并且所有这一切都以精彩的语言为载体。 刘勰提出了“秀”的审美标准、功用:“秀以卓绝为巧”,“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秀)动心惊…  相似文献   

10.
《编辑心理论》花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姬建敏的专著《编辑心理论》即将出版了。她抱着书稿清样,兴高采烈地跑来要我作序。建敏善言:“写什么怎么写都行,有个序,我这书就算完整了!”怎么好推辞呢?序者,绪也、叙也。但对编辑心理学,我没有系统研究过,序写不来,只能写点儿散叶花絮。要赏新曲,还得细翻《杨柳枝》,读读建敏女士这本书。  相似文献   

11.
徐晓飞 《出版参考》2006,(4S):12-12
一本书的前言或序,虽然占的版面不多,但地位却很重要。这本书也到了万事具备只欠“前言”的程度,原本计划由主编单位出面请业界名人作序,但名人们迟迟不能“出手”,于是引出改请本人代写序言的“事端”,引出了这篇编后感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认为当记者只要会写消息就行。有些老编辑曾要我练习写评论,并说不会写评论,就不能当一名称职的记者。可是我总认为,写评论是报社领导的事,不写评论照样能做记者。所以在六七年的记者活动中,一篇评论都没有写过,直到1956年  相似文献   

13.
一、“皇甫平”文章应运而生 按照《解放日报》的惯例,每年农历大年初一,都要发表一篇小言论贺新春。1991年春节前夕,我觉得只写一篇小言论不足以宣传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最新思想。因此。在小年夜我找来了评论部负责人和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位处长共同商议,决心合作写几篇联系上海改革开放实践,阐述邓小平改革开放新思想的评论文章。开篇就是2月15日(辛未羊年正月初一)发表在《解放日报》头版、署名“皇甫平”的评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  相似文献   

14.
著名记者郭玲春曾谈到她对新闻写作的自我要求——“我要写得与别人不一样”。同样,“你写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新闻界前辈这样认为。这里所说的不一样,就是说要有新意。新闻要新,评论更要新。1999年8月,我撰写的评论《踢好“后三脚”》,在铜山日报综合新闻版头条发表后,同年8月24日的经济日报、第10期《党的生活》杂志等报刊也先后刊出。这篇评论先后5次获奖,其中一等奖两次(获徐州市好新闻一等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工作部等四单位联合举办的征文一等奖)、二等奖3次,是当…  相似文献   

15.
自言自语     
翻开一家报馆内部通讯刊物,期期皆是好评如潮。好评当然出自报馆内,说本报这篇报道如何受欢迎,那篇评论如何精采;又讲那篇消息怎么轰动,这篇特写怎么生动;描绘得千好万好,灿烂辉煌。可是这些作品常常从我及朋友们眼皮底下溜过,深刻的并不很多,或许是我们的眼太拙吧。 有位大学同窗高就于一大报,时运颇佳,也很念旧,每得佳作便不吝惠赠,并告我又得到报馆什么什么样的称赞。我与他同喜,但又大惑不解,因为受表彰的理由,或是某一读者打来电话,或是某一读者投书称誉。对拥有上百万读者的报纸来说,某一读者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怎样写好地区报纸评论?这几年来,我们湖北孝感报在探索报纸通俗化的同时,对评论改革也下了一番功夫。孝感地区离武汉市很近,湖北日报当天就来了,中央报刊隔天也能见到。小报自己写社论,抄抄转转当“文抄公”,不免隔靴搔痒,没人看;另外,写社论一般与读者见面慢,是“水落三秋”,不应急。这就逼着我们快上马,下决心改革评论工作,以适应当地读者接受水平,适合自己目前办报的水平。我们在1978年11月1日见报的第一篇“百字文”,是不拘一格发议论来代替社论和短评等形式的小文章,严格地说,不怎么象一篇评论。  相似文献   

17.
勤学老师: 你好。我是忻州日报一名普通采编人员,近日来,正在拜读您的新闻作品集《潮》,越读越上火,现在大部分篇目已经看完了。 读着您的作品,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有话想和您拉拉。您半年的时间,就能发表作品近50篇,平均每周2篇,不知道您哪来那么多的新闻素材。就拿我来说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也抓不到一篇,我感到有力无处使。爱人也天天对我说,你不要只看书不写稿,你要好好地写啊!我说:“我写什么呢?我实在没有写的呀!”您说您每天在太原的大街小巷骑着车子跑。冯老师,恕我直言,您是不是每天不管三七二十一,推开许多单位的门,来碰新闻线索呢?  相似文献   

18.
采访她已有一个多月。我迟迟不敢下笔,担心把她写得走了样子。我扪心自问:相识的时间不长,我了解她么? 文如其人。我潜下心去读她的作品。我试图从作品中认识她。于是,我把简妮在解放军报当记者两年多写的120多篇消息、通讯、专访全部读了一遍。当然不是初次读她的作品。记得1985年6月第一次看到署名简妮的报道,便被那形象别致的写法、清新流畅的语言所吸引。那是一篇报道参加“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活动的部队代表和长城饭店青年服务员座谈的消息,导语写道:“一只空荡荡的右袖筒,  相似文献   

19.
一本书的前言或序,虽然占的版面不多,但地位却很重要。这本书也到了万事具备只欠“前言”的程度,原本计划由主编单位出面请业界名人作序,但名人们迟迟不能“出手”,于是引出改请本人代写序言的“事端”,引出了这篇编后感受。  相似文献   

20.
谢顾问:常听一些编辑在评论我的稿子时说:“你的稿子写的都是好人好事,很难见报。”我不明白:为什么“好人好事”稿难以见报?(沈阳)海松海松同志:一般说来,写好人好事的稿子是难以见报的,特别是为全国全军性的大报投稿。这是为什么呢?据编辑们讲,凡写好人好事的稿件,往往有以下弱点:一是新闻事实不突出不显著。新闻媒介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应当是显著的能引起读者关注的新闻事实,尤其是全国性的报刊、电台、电视台,要求新闻事实更重大更显赫更过硬一些。倘若是司空见惯的好人好事如扶老携幼、拾金(小量的)不昧、助人为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