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求学时遇到的老师,为了纪念这位老师,鲁迅创作了这篇作品。文中运用了大量对话描写,讲述了藤野先生与鲁迅之间发生的故事,在几次对话中,使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藤野先生》一文中的对话描写入手,分析对话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读过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一个生活马虎,穿着粗心的藤野先生便立马在头脑立了起来。文章中有这样一个鲜活的细节描写: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写老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如何才能让自己笔下的老师形象富有新意呢?一、抓住人物独特外貌可以说,每个老师的外貌、衣着、举止都带有明显的个性。写老师,就要抓住人物特有的个性特征。如鲁迅的《藤野先生》采用白描手法,抓住藤野先生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不妨再看看吴雨《我的老师》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4.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讲述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相别的经过。文章最后交代藤野先生亲自修改过的医学笔记不幸遗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  相似文献   

5.
《藤野先生》一文写的是不是藤野先生,有人认为作者所写的不是藤野先生或者不完全是藤野先生。然《藤野先生》一文写的是藤野先生,这一观点是无可争辩的。  相似文献   

6.
在义务教材初中语文《藤野先生》一文的课后“理解·分析”第二题中,有这样一个提问:“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统摄全篇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解说成:“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统摄全篇。”对如此解说,笔者认为有些偏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10月12日写的,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一些生活片断。文章的标题往往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所写的事情是与藤野先生有内在联系的: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日暮里与水户表现出的忧国之情,是作者能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习的主要动机;写  相似文献   

7.
《藤野先生》的主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本文并非主要写藤野先生,是歌颂藤野为主;也不是表现中日人民友谊为主;而是以表现作者寻找救国救民的爱国道路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主的。”这种说法有其片面性。首先,不应把鲁迅写作藤野先生》的思想基础当作文章的主题。作品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只是反映了问题的共性——作者写作《藤野先生》及其他许多作品的共同思想基础,不能看成《藤野先生》这一作品的个性。其次,从选材看,《藤野先  相似文献   

8.
《藤野先生》是一篇叙事性文学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与恩师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的难忘经历,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在字行间又隐隐流露出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本文篇幅较长,建议同学们通过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理解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情感及主旨。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其笔下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读着文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祥林嫂、杨二嫂、闰土、藤野先生、孔乙己、阿Q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因作者描写生动而令人过目难忘。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以这些人物的描写为例,赏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服饰,是人们衣着穿戴的总称。初中课文中,许多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服饰的恰当描写,收到了不同的表达效果。一、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藤野先生》文中藤野先生的服饰是“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是扒手”。揭示了藤野先生生活俭朴、治学认真的性  相似文献   

11.
我的《读<藤野先生>》(发表于《语文教学参考》一九七八年第一期)一文,浙江师院陈祖楠、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刘善良等同志谈了一些意见(同刊初中版一九七八年第四期),现把这些意见归纳几条,也谈点意见。一、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这是历来有争议的问题,总起来说,一种意见认为主要是写藤野先生的,另一种则认为主要是抒发爱国主义感情的。我的意见是前者,因为事实上作者的主要笔墨是用来写藤野这个人物的,文章的题目也表达了这一点。如果把我这个意见打个比喻,便是:《藤野先生》是一株树,藤野这个人物就好比树的主干,其它的——如陈祖楠所列举的许多,这里不赘述——都是树枝和树叶。我有一个笨拙的设想,如果我们对小学生讲述一下文章的内容,然后问他们: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呀?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中,编者对"落第"一词的注释值得商榷。这里,谨依据鲁迅《藤野先生》的手稿,试作研讨。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1999年第3期发表了曹家标先生《〈藤野先生〉的中心意思是爱国主义思想吗?》。其文认为:“《藤野先生》一文中,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应该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厚的怀念之情。”此后,《中学语文》2000年第1期又发表了张德勤先生的争鸣之作《〈藤野先生〉的中心应该  相似文献   

14.
教<藤野先生>可以利用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质疑和创造."练习一"是填表,让学生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学生一般是根据各种教辅资料写出和<教师教学用书>相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在谈到藤野先生为他修改的讲义的下落时说:"不幸十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鲁迅所说的迁居是指1919年回绍兴卖掉祖居,接全家迁往北京一事.不过,据鲁迅博物馆资料室负责人杨燕丽介绍(文章题目为<关于"医学笔记">,见<鲁迅研究月刊>1997.1),这些藤野先生修改过的讲义并没有丢失,而是完好无损地保存于鲁迅博物馆中.1994年经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专家确认组鉴定,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相似文献   

16.
我教《在仙台》中的“物以希为贵”江苏吴春华《在仙台》一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教师藤野先生给他以真诚的帮助和不倦的教诲,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往往都着重讲解藤野先生“教我学医”的三件事,而对课...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十册23课《在仙台》节选自鲁迅先生散文名篇《藤野先生》。课文记叙了作者早年在日本留学,受到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和不倦教诲,表现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正直无私的崇高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尊敬的感情。教学这课,要学习藤野先生正直无私、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和鲁迅的美德,指导学生读文章时要注意当时当地的特殊情况。要达到这些要求,我认为备课时应抓好如下四个方面:一、涉及面。这篇课文写作年代较早,事情发生在异国,描写的是医学教  相似文献   

18.
《藤野先生》一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课文。以前我教完这篇课文后,常用“我的老师”或“我的×××”这样的命题来指导学生写记人记事的作文。但这样做法,不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的体会。后来我重教这篇课文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分析到藤野先生“惜别”赠照相这段文字时,我启发学生说:“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感情这么深,临走那一天,藤野先生会不会去给鲁迅送行?”“最后分别的地方可能在哪里?”“当时他俩的心情怎样?”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我又进一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中学生都学过。鲁迅在这篇回忆文章里谈到,在他认为是老师的人当中,他最感激的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呢?文章有一处写到这位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教授教解剖学时,每星期都把他抄的讲义要去,待到拿回来一看,“很吃了一惊,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有一次,藤野先生指着笔记上的一个图,对鲁迅说: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的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藤野先生》)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看出使鲁迅感激不忘的是  相似文献   

20.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日本留学生活的一篇散文。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赞扬了藤野先生“为中国”、“为学术”,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了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切的怀念,并追述了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感情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1904年,作者到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那时虽然中日甲午战争已过去了多年,但日本人还骂中国人是“猪头三”,动不动就对中国人加以白眼,另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