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言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俗词是民俗事象在方言词汇中的积淀,是民俗和方言长期演变发展的凝结体。不同地域的婚俗词,不仅能够反映各地婚俗的特点,更是彰显地域文化与民情心理的“民俗化石”。河东方言婚俗词即是其多种文化的综合显现。  相似文献   

2.
方言是记录民俗的一种载体,方言与民俗的关系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对“旺火”这一民俗的具体描写,目的是想反映出方言民俗词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组词。  相似文献   

3.
绩溪民俗词是绩溪民俗历史发展和绩溪方言历史演变的产物.绩溪民俗词是绩溪民俗事象在方言中的反映,是绩溪方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绩溪方言区别于其它方言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许多方言歇后语是根据民俗现象创造出来的,因此,含有某种民俗成分是方言歇后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方言歇后语与地方民俗的密切关系:1.民俗和歇后语都具有地方性;2.民俗是方言歇后语形成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基础;3.由民俗引出来的后一部分是歇后语的语义所在;4.理解方言歇后语必须先了解其承载的民俗现象;5.旧的民俗消失以后承载民俗成分的方言歇后语还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5.
方言是记录民俗的一种载体,方言与民俗的关系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对"旺火"这一民俗的具体描写,目的是想反映出方言民俗词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组词.  相似文献   

6.
徽州民俗现象是徽州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徽州方言在民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徽州方言词语与民俗并不同步,它并不伴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这些遗留的方言词语是研究徽州民俗新的突破口。而徽州方言的形成深受特定地区民俗文化影响,二者的关系凸显了徽州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立足民俗文化与徽州方言语汇,在具体的徽州民俗现象中探究徽州方言词汇与徽州民俗内部关系,寻找形成徽州方言语汇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继承徽州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方言与民间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既是人们达意的工具,又是一种审美对象,它跟读方言区的民上美化的生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方言是地方戏曲的命根子,吟唱艺术美的多样性在于方言的多样性,民俗化美的丰富性是由于许多民俗事象的生成都决定于方言的不同谐音和象征表意。多种方言并存交融与普通话推广及字统一,使得中国审美化呈现出整体和谐而又五彩缤绘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客家民俗语言研究,属于民俗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是方言调研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一般的词语解释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方言词语的民俗内涵。只有深入解读民俗意义,才能充分了解方言词语的真正含义。此外,语音和语法也反映了客家民俗语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方言和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西昌方言除受到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西昌民俗的影响。西昌民俗在形成和发展中接受了巴蜀化和云南化的影响,并融汇了少数民族的习俗。西昌方言折射出了西昌民俗化,西昌方言词与在多种民俗化影响下独特的西昌饮食化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语言载体。民俗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和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方言是反映民俗的一面镜子。文章以山西民俗为例,考察了谐音现象在民俗事项中的反映,从侧面揭示了人们重和谐﹑盼富贵﹑祈平安﹑求吉祥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跻春台》是清末四川中江人刘省三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书中使用了大量方言俗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民风民俗的方俗词语,对它进行考释,既可以丰富近代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又有助于当时民俗的考察。  相似文献   

12.
方言与民俗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民俗传承的工具。各民族的民俗事象,也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而所指的语言现象本身也是民俗现象则尤其表现在方言上。某一地区操某种方言也即是某一方言范围。它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特点。正因为方言来自文化底层,其民俗文化底蕴既纷繁又丰富,所以在研究民俗学时,不能不涉及它。  相似文献   

13.
方言与民俗关系密切,调查和熟悉地方民俗,能为方言语音的研究提供新鲜的材料,丰富对语音演变规律的认识。梅县客方言字词中有一些特殊读音,隐藏于表示当地民俗事象的词语当中,在此枚举数例,进行分析、考证。  相似文献   

14.
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方言是民间文学的语言基础,是地方戏曲的灵魂,民俗事象是用方言词语记录、传承下来的。对方言民俗词语及其意义的深入考察,是对民俗本身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心理做出合理解释的前提。因此,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调查、抢救不断丢失的方言及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文本中,包含着相当数量的河北省涿鹿县暖水屯方言。其中的方言词汇更能折射出具有地域色彩的民俗文化。通过对部分方言词汇的研究,可以窥见暖水屯人民的生活民俗、心理民俗以及性格民俗。  相似文献   

16.
高秋娟 《现代语文》2009,(7):105-107
方言和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山东省嘉祥方言除受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嘉祥民俗的影响.嘉祥民俗在形成和发展中接受了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的影响,并融汇了少数民族的习俗.嘉祥方言在多种民俗文化影响下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一个地方的民俗总是用当地的方言词语来称说的,而方言词语具有较为长久的生命力.从今天遵义话的方言词语,可以考察遵义现在的民俗,也可以了解历史上遵义的民俗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朝阳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区,境内有汉、蒙、满、回、锡伯,朝鲜、壮、布依和彝等多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长期杂居。明清以来,河北、山东一带大批移民陆续从四面八方涌入县内,少数民族语言与各地方言的融合.使得朝阳地区形成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语汇。  相似文献   

19.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6):F0003-F0003
由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安康学院承办的“第四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1315日在安康学院隆重召开。安康学院院长王兴林教授,安康市委常委、  相似文献   

20.
谐音习俗是因语音相谐而形成的民俗事象,其产生是建立在语音的基础上.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语音特点,因而形成了各地不同的谐音习俗.汉语方言的声母、韵母、韵尾、声调等方面都能直接影响到谐音习俗的形成.同时,谐音习俗的研究,有助于对汉语史的研究,特别是对语音的发展演变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