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简要分析了权力寻租产生的根源,认为应实现公共产品供给与生产的分离,打破政府垄断,以切断寻租的源头。指出权力寻租赖以存在的土壤在于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制度设计的失当,强调在制度设计中要强调利益主体之间责、权、利的相互制衡关系以化解利益主体的冲突。通过对导致权力寻租的制度漏洞分析,提出了相应制度创新对策,进一步提出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制度上彻底根除权力寻租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行政立法寻租是经济利益主体通过部门立法或立法代言人介入立法,制定带有利益倾向性的行政法律规范的活动。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滋生的新问题,是委任立法权力与部门利益求租意向结合的产物,暴露了立法监督功能的弱化。行政立法寻租浪费社会资源,降低经济效率,最终破坏政府形象,导致腐败,阻滞法治进程。治理行政立法寻租,应当从立法模式、立法制度、立法监督等方面着手,探索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3.
"权力寻租"问题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权力寻租” ,权力寻租现象的存在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积极作用。政府在配置宏观资源时因为权力寻租而无法达到最优化。抑制这一现象产生的途径除了传统道德教育以外 ,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的作用 ,从“经济人”角度合理满足政府官员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显得更为有效。市场经济比重增加使得寻租者行为空间缩小 ,而一定程度上满足政府官员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使得寻租者在面临权力寻租行为时有着更大的机会成本。  相似文献   

4.
在土地供应转轨以及城市高速发展形成的巨大权力场中,公权的过度集中及有效监督的缺位,加上不同用途的土地价差,共同制造了巨大的土地寻租空间,给国家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对土地寻祖的产生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土地制度的完善是遏制土地寻租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行政垄断是行政主体或行政人为达到一定目的或取得一定利益而实施的妨碍、限制和排斥市场竞争的运用行政权力的行为。行政垄断不仅具有一般垄断的弊端,而且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危害性——政府寻租。鉴于此,应从反行政垄断、规制政府行为等方面,来防范政府寻租。  相似文献   

6.
会计系统是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制度之一,其运行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各利益相关主体通过会计进行寻租,这是他们进行非生产性寻利的直接手段;而制度缺陷为会计寻租行为提供了动机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会计系统是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制度之一,其运行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各利益相关主体通过会计进行寻租,这是他们进行非生产性寻利的直接手段;而制度缺陷为会计寻租行为提供了动机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地立官员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权力寻租所产生的腐败问题日趋显现。以安徽省阜阳副区长曹颍章强拆民房为例,展肝论述权力寻租产生的原因、危害性。整治权力寻租一要树立正确的绩效观;二要实行“拆管分离”;三要健全法律制度和完善权力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化进程中,资本、技术、人力与土地的有机结合,使农村土地具有了较大增值空间,也给农村土地腐败带来了可乘之机。农村土地腐败问题之所以产生,利益驱动下的多元主体竞相介入获取利益是土地腐败的内在驱动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通过各种策略相互博弈,在利益冲突中相互妥协并构建利益结盟,是土地腐败的实践过程表达。在多元主体参与的博弈中,权力主体与资本主体各有所图,权力主体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追求个人利益,资本主体具有趋利性。为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有权主体往往利用掌握的权力与能够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资本主体相互交融、妥协,进而共谋,达成共识,侵害广大农民的合法土地财产权利,农村土地腐败由此产生。当然,防止土地腐败问题的发生,还需要从法制建设、制度建设等层面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体制过渡时期的利益分配首先是一种集团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我国改革中形成的城镇、农村和权力寻租三大利益集团及其相互博弈,决定了我国宏观经济利益分配的基本格局和制度变迁.微观领域的利益分配以宏观利益的分割为前提.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学界对土地征收的研究范式中,地方政府、村委会与被征地农民之间总是被视为利益对立的两端,然而基于实践发现,他们在土地征收中事实上还存在着利益一致性的一面。当前土地征收冲突的产生不只是"权力"对"权利"的单方面压制所造成,而且源于利益主体对土地增值收益——级差地租分配共识的未达成,每一方都想尽可能多地获取土地的利益分配。为此,为了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政府、村委会、农民之间需要重新进行合法的、有效的权利配置,以压缩利益主体在实践中进行博弈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各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得失问题,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分析了宁波镇海PX项目中政府、企业、民众三方的利益得失;运用福科的权力关系理论剖析了三方博弈过程并重点探索了政府和村民的权力关系。结果表明: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各方利益主体应充分沟通、合理协商,秉持"政府主导、企业尽责、民众支持"的基本原则,以合理保障各方利益,尽可能减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现代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市场中的权力主体也是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如果不存在有效的制约机制或者约束机制对这种自利性加以软化,政府及其官员的自身利益就会不断扩张。为了降低行政权力的负面效应,必须强调行政程序的各项原则与制度,实现行政程序在控权上的法律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4.
腐败是以公权谋私利的行为,其本质就是行贿人员与少数官员个人利益实现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某些不够规范的政府行为在客观上为权力的寻租提供了机会。减少腐败现象最关键的就是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规范政府权力范围,减少寻租机会,杜绝腐败源头。  相似文献   

15.
腐败作为世界性痼疾,学者们分别从经济学、政治学、公共行政学、法学等学科视野出发,运用成本——收益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权力寻租理论、破窗效应理论等多种理论视角对腐败的成因进行分析。综合诸多理论视角,可以发现腐败以人性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特性为内在基础,在委托代理机制固有的缺陷——委托人与代理人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加之公共权力的二重性而具有了产生的潜在可能性。这种潜在可能性在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成本收益计算下转化为现实。但可以从人性、机制、利益诱因和制度等方面入手无限压缩腐败的空间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目前,教育领域存在大量寻租现象,而实施"校长实名推荐制"同样存在教育寻租的潜在隐患.究其原因在于,寻租主体对于推荐制存在的利益"租"的追逐、制度设计存在的寻租漏洞和寻租主体的道德风险系数较高等方面.教育寻租影响教育的公平,容易引起教育的腐败,有很大的危害性.要从完善招生制度和减少寻租漏洞、加强程序透明公开和控制寻租路径、增加惩处力度和减少寻租利益、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降低寻租动机等方面入手,把教育寻租的风险与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7.
高校腐败的滋生蔓延是办学权力集中、民主监督缺失、经济利益诱惑等因素综合促成的结果,信息公开对于加强民主建设、实现权力监督、减少经济寻租等具有显著成效。一旦把高校教育行为置于阳光下,从制度上保证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高校的腐败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8.
政府行为是以权威为基础,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为前提,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按照特定的目标、步骤和方式,由政府主体对客体所作出的理性活动。所谓权力腐败是指掌握权力的官员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以权谋私是其本质。随着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权力就由原始社会的公有嬗变为阶级社会的私有,政府行为和权力腐败成为孪生子、彼此联系在一起。原则上说.对权力公有的社会而言,政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政府行为不应产生以公共权力来谋取私利的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9.
现代大学制度是关于大学相关利益主体权力关系的规则,其中,规范政府的管理权限和职责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现实语境中的大学制度重构中,政府必须从传统的大学控制者向控制者、保障者、合作者并重的角色转变,以实现大学本质和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政府权力的弱化,但政府权力却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所以,上层建筑的滞后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市场化,加上入世对经济体制的要求,就必须剔除政治上对经济基础的负面影响,切实从根本上使政府职能由"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以制度的方式明确政府工作的范围,使政府更好地为公众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