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论20世纪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教育史研究经过20世纪几代教育史研究者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20世纪美国教育史研究进行了历史的回顾,认为美国教育史研究肇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30年代进步主义和社会改造主义运动时期教育史研究出现危机,40年代教育社会基础理论的创立时期教育史研究开始徘徊和遭受挫折,40年代后期教育史研究在曲折中前进,50年代后期教育史研究出现新曙光-新教育史学的滥觞,70年代新教育史学面临新的挑战,教育史研究出现了新动向。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德国新教育史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学历危机和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讨论阶段;2)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针对教育和社会的关系、青年教育和青年运动等问题,新教育史学进入自我反思阶段;3)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新教育史学从自身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改进研究方法、拓宽研究宽度和深度。新教育史学在德国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如扩大了教育的内涵,教育史研究的中心从政策和课程转向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实际互动;计量方法被广泛采用,对社会机构的变化作出了细致的检验等等。但新教育史学也受到诸多批评,如教育史研究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特色,并且在当今德国的教育史研究中,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仍然将现代教育的矛盾性作为教育史研究的中心,这些将使德国新教育史学陷入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60年代迄今,美国教育史研究受到社会科学越来越大的影响.社会科学对美国教育史学实际上起到了全面推动的作用,不仅扩大了教育史的研究范围,打破了传统教育史学的封闭状态,而且使教育史家提出了新的问题,提高了教育史的解释力,使美国教育史学摆脱了编年史的枯燥形象.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美国教育史研究具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潭.而且,美国教育史著作,更象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而不是历史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教育史学虽然动摇了传统的教育史学,但并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研究取代它.  相似文献   

4.
英美两国教育史学同属一个学术传统,20世纪60年代,随着修正派教育史学的兴起,两国的教育史研究趋于成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风格:美国教育史学界热衷于争论教育史研究的范围,批评、颠覆之风十分盛行;英国教育史学家则侧重扩大教育史的研究范围,英国教育史学的变化是渐进的,而不是革命式的;另外,英美两国的教育史研究都强调借鉴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但在具体研究中,英国教育史学比美国的更富有洞见。  相似文献   

5.
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教育史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是美国公立学校颂歌模式.一部美国教育史就是民主派战胜保守派,公立学校不断发展的史诗.但自20世纪中叶末期开始,随着西方历史学的转向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美国教育史学研究模式也发生了嬗变.本文重点研究战后美国教育史学流派发展演变的历程,以便为从事美国教育史研究的学者提供相关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美国教育史学的创立与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于18世纪初。在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出现了最早的教育编年史。建国以后,随着美国学校教育及师范教育的发展,教育史家遂将研究重点由欧洲教育史转向美国教育史,并从各州教育史研究发展到综合性的美国教育史研究。1919年卡伯莱(E.Cubberley)《美国公立教育》的问世是美国传统教育史学范型确立的标志。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范型在美国教育史研究中一直占主导地位。1960年,贝林(B.Bailyn)发表《美国社会形成中的教育》,抨击了卡伯莱模式,被视为美国“新”教育史学的宣言书,拉开了20世纪后半期美国教育史学变革的序幕。此后,美国教育史学的变革沿着两条路线进行:一是以贝林和克雷明(L.Cremin)为代表的温和路线,二是以凯茨(M.Katz)和斯普林(J.Spring)等为代表的激进路线。当代美国教育史学的多元化发展已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7.
教育史学史是教育史学的客观演进历程,不仅为人们提供教育史学演进的知识谱系,而且提出教育史学研究中的问题、局限性与不确定性。由于中国教育史研究源于新式学堂的教学需要,服务教学成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起点并使其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由此出现了不同取向的教育史学研究。从1950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史研究者在借鉴苏联教育史学的基础上,对以往教育史研究成果重新作出分析评判,教育史学史得以兴起;然而,由于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使用不当,在改变学术研究性质的同时,还改变了研究方向。改革开放后,研究者在教育史的恢复重建中,开始关注以教育史学科建设为核心的教育史研究,教育史学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显著成果。但是,这不意味着教育史学研究没有问题。为繁荣教育理论,为人类教育事业贡献智慧,未来的中国教育史学研究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其一,克服固守于“用”的教育史研究定位;其二,教育史研究中的概念和概念体系建设;其三,教育及教育史研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四,外来教育史学理论与本土教育史研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史学危机"以来,教育史学科的生存空间逐步缩小,研究经费紧张,惨淡经营。教育史学科面临发展困境已经成为共识。为摆脱这门学科孤立的处境,教育史学界需要进行历史总结和理论建设,为探索改革的新路开辟重要的思想阵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期以后,微观史学思想作为新史学转向期的一种探索趋势,对同样处在转型期挣扎的美国教育史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性。美国新教育史转向过程中,在研究视野上转而用社会群体置换了传统关键性单一个体,研究史料上试图涵盖各种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实践活动印记,研究方法上演变为以叙述为基础的问题史趋向,这些研究范式的转变让美国教育史学得以...  相似文献   

10.
品格教育是美国目前道德教育的主要模式。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19世纪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初的传统品格教育,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的相对主义德育模式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品格教育运动。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中国目前的道德现状堪忧,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对我国道德教育有所启示:加强信仰教育;重视公平教育;回归传统道德教育;注重教育形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微观史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新的史学思潮,本文首先介绍了微观史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和方法、与传统"叙事史"的区别、优缺点,接着通过对两部著作,分析了微观史学在教育史研究中的运用的成功尝试,最后微观史学对于拓宽我国教育史研究的范围,增强教育史研究水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产生于19世纪的西方实证史学促进了史学科学化的发展历程,成为史学界较为盛行的理论和方法.20世纪初,实证史学通过日本传入中国.中国教育史研究也深受影响,在教育史观、研究方法等方面都留下了实证史学的烙印.实证史学促进了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影响着教育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克雷明是当代美国最杰出的教育史学家之一,他提出“相互作用论”的教育史学观,为美国教育史研究同时也为各国教育史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他以“相互作用论”教育史学观为指导,对美国二十世纪前半叶盛行一时的进步教育运动给予了全面而理性的评价。他本人也因其在美国教育史研究中的卓越贡献,而成为美国教育史学界一位受到高度评价和赞扬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史学科的方法论问题逐渐被置于议事日程。心态史学法是法国年鉴学派的成果之一,经历了萌芽、降格和方兴未艾三个阶段,开辟了史学研究新领域。心态史学法在具体应用中,聚焦于群体的无意识心态,注重研究的整体性和微观性,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解构问题,并运用一切可用之资料解决问题。教育史作为历史学和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在当前全球化视野下,研究心态史学对教育史学大有裨益,有利于拓宽教育史学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并树立整体的教育史观,强化教育史研究的反思性和问题意识,从而使教育史学在反思的基础上化解“危机”、骎骎日上。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100多年中,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理论不仅主导着历史学的研究范式,而且支配着教育史学的研究方法。文章分析了传统史学理论的内涵,阐释了该理论对外教史研究范式的影响,提出了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范式革新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西方教育史学在战后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史学到新社会教育史学再到新文化教育史学的嬗变历程,对教育史的阐释也从一元发展到多元.在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出现了修正派教育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女性主义教育史学和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史学等流派.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各流派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时又存在交叉和相互影响的情形;各流派研究触角不同程度涉及劳工教育史、少数族裔教育史、城市教育史、妇女与性别教育史、婚姻与家庭史、儿童史、青年史和地方教育史等领域;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历史相对主义盛行和"碎化"危机.当代西方教育史学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多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综合.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教育史研究自19世纪70年代受欧美教育史研究的影响而发展迅速.20世纪50年代,教育史学会的成立为日本教育史学界聚集了一批专业的研究队伍,其出版发行的年刊《日本的教育史学——教育史学会纪要》是日本教育史研究成果交流的重要阵地.本文通过梳理1957年以来教育史学会的发展状况,分析其年刊栏目与文章的内容,展现日本教育史研究队伍的专业性、综合性、国际性特点.日本教育史研究创建了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和研究平台,积极承担起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和监督责任;扩展了研究的主题与范围,重视教育史史料建设与学术情报分享;持续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工作,探索教育史新的研究方法;积极应对全球化研究趋势,重视教育史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陈露茜 《教育研究》2021,42(1):66-74
在美国公共教育中是否存在联邦干预以及联邦干预是以何种形态呈现,在美国历史上经历了长期曲折的变化过程.梳理联邦政府对美国公共教育干预策略可以发现,联邦政府对美国公共教育的干预经历了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拨款赠地模式、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组织控制模式,以及从20世纪中期开始的文化控制模式.这使得美国公共教育在保持历史形成的地方主义或分权格局的同时,随着联邦政府不断加大"干预"力度而形成了"同质化"与"集权制"的内核.究其根源,这是"镶嵌型"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成为晚期资本主义避免走向自毁深渊的自救逻辑,从而使得集权制的文化教育形态成为美国公共教育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美国课程史研究最早是作为传统教育史的次领域而萌芽的,秉持传统教育史的进步史观、重视史料、编年体叙写等特点。20世纪70年代,课程领域的转向和修正教育史学的兴起,促使课程史研究开始思考与教育史的关系,并自觉寻求课程历史的理论解释。20世纪90年代,在后现代、后结构思潮和课程研究“理解范式”的影响下,课程史研究走向多元理论解释的路径。应从课程史与课程理论内在关联的角度,充分认识课程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30年代,舒新城为改革中国教育,毅然转入近代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对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反思。概括其贡献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一是对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二是对近代中国教育专题史的研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并出版多部论著;三是对于中国教育史史学观形成了自己基本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