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3年10月,教育部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和光明日报联合举办"中国大学文化高峰论坛",同时召开了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研究"开题报告会。会上一部专著——《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引起学者的重视。书中提出的中国近代大学精神是什么,中国近代大学精神的历史源流,中外大学精神的交融特点  相似文献   

2.
雷丁斯针对高校争创"一流"的大学理念,认为争创一流实际上是无所指,从而导致大学理念的迷失。在梳理康德的理性大学和洪堡的文化大学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大学处于废墟的实际情况,雷丁斯提出了思想之名的大学理念,主张大学要学会思考和倾听。这种理念继承了历史理念的理性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一流"大学理念是一种有效补救。思想之名的大学理念既有合理之处,但也因忽视了大学理念是发展的和多样化的特性,从而不免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3.
从大学校长的视角来总括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发展的经验,可归结为以下方面。首先,士志于道是中国大学精神的表述,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大学之道的耦合,是推动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制度建设是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发展的基点。第三,精神建构是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发展的核心。第四,文化自觉是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发展的重要文化使命。第五,和而不同是大学本土化发展应具有的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中国大学校训的考察,揭示其所蕴涵的教育理念和共同特征;同时通过对中南民族大学校训的研究,阐释其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从而为现代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通过对近代中国大学校训的考察,揭示其所蕴涵的教育理念和共同特征;同时通过对中南民族大学校训的研究,阐释其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从而为现代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学是在社会转型和文化断裂的历史巨变时期,通过移植西方大学制度而形成的,在大学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中,文化冲突始终是影响中国大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内外困境.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一流的文化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深刻认识中国大学所面临的文化困境,通过自觉的文化选择,回归大学文化的价值理性,重塑大学文化的人文精神,变革大学文化教育范式,以大学文化创新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复兴中华文明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历史使许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大学精神,北京大学的“北大精神”就是中国大学精神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50多年里,中国大学的大学精神表现为既有传承,又有失落。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大学精神仍面临着矛盾冲突。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弘扬大学精神,促进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背景、办学主体以及课程设置等的比较,认识中世纪大学的本质特征,解读中国近代大学发端与发展的逻辑。这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大学需要在融合中世纪大学的经典理念,重拾传统的"书院精神"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象牙之塔",实现其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教师制度是中国近代大学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近代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该主题的最新成果之一,《移植与再造:近代中国大学教师制度之演进》在研究视角、研究思路、整体架构与学术观点等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全面深入理解近代大学教师制度嬗变、进而体认近代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和渐进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1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衍生出许多令人诟病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大学精神的缺失.笔者试图从文化寻根的角度,探寻当今中国大学精神重塑的路径,认为中国大学存在文化断裂的现象,必须要尊重历史,加强人文科学的引导,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使中国学人近两千年来以忠君为取向的精神根基发生动摇,尽管封建的意识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也未能在中国学人头脑中彻底根除,但辛亥革命还是使越来越多的学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向以报国作为精神归向,其中一部分杰出分子进而确立民主、科学的理念。新《大学令》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高级人才作为近代中国大学的宗旨,奠定了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制度和价值基础,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大学精神理念以欧洲大学为边界与人类大学主流价值的融合,促进了大学精神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不过百年的历史。虽然中国大学教育起步较晚,但大学思想的起点并不低,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固有的教育与文化底蕴,更重要地在于近代中国大学校长们所特有的办学思想和精神。20世纪20年代至中叶,是中国大学发展较快的阶段,也是学界对大学使命问题思考十分活跃的时期,国内一些名校在一  相似文献   

13.
大学章程与大学相伴而生,起源于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由特许状演化而来。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大学章程建设一度中断。当前,中国大学章程建设存在着章程性质不明确、内容同质化、制定的被动性和执行力的有限等问题。要切实发挥大学章程的作用,明确大学章程的"软法"性质,以"双一流"为抓手突出大学特色发展,形成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共识,依法依章治校,推进大学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一、大学精神是中国大学发展中提出的论题 大学精神是中国大学发展遇到的不可回避的真问题,大学精神在近20年来逐渐成为学界和公众关注度比较高的论题。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精神”为篇名的文章有1560个搜索结果,自1995年开始,有关大学精神的研究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不过百年的历史。虽然中国大学教育起步较晚,但大学思想的起点并不低,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固有的教育与文化底蕴,更重要地在于近代中国大学校长们所特有的办学思想和精神。20世纪20年代至中叶,是中国大学发展较快的阶段,也是学界对大学使命问题思考十分活跃的时期,国内一些名校在一批教育家的主持下,将国外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中国大学实际结合,形成了中国早期大学独有的办学理想和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6.
刘旭东  张旭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5):28-31,77
每所大学的校史都能够通过其校训加以透视,校训能够反映出大学的独特精神品格。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作为我国近代著名工科大学,在其早期办学历史中凝练成"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这一校训。文章通过历史的视角对该校校训进行解读,客观地揭示了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理念,以期传承校史文化,弘扬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在大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大学精神的渐趋失落,引发了学术界对大学本质和大学精神的大讨论和再认识。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深刻剖析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演进、时代境遇,努力建设现代"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大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渐逝去,但是中国近代大学文化却延绵传承,推动中国大学不断创新发展。中国近代大学留给人们的文化集体记忆,得益于20世纪初的一批中西兼通、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大学人,中国近代大学呈现出的“士志于道”的文化精神、“器以载道”的以物化人以及“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等方面的文化性格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创新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9.
西方大学批判精神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批判精神是西方近代大学的基本理念。近年来,大学批判精神成为大学理论研究和思想研究的热点,我国也不例外。有学者甚至认为,大学批判精神是继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之后的第四职能。如何认识大学批判精神在现代大学中的地位,有必要对西方大学批判精神的历史发展及本质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对西方大学批判精神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分析。这种分析是把大学批判精神放在  相似文献   

20.
《废墟中的大学》作者雷斯丁提出了自己对现代大学的理解,他认为现代的大学已在废墟之上,大学最终经如何发展,他提倡在原有的废墟之上将大学发展为一个新的"各抒己见的共同体"。而在《大学之用》中作者克尔认为应当发展一种巨型的多元的大学才是现代大学的发展方向,那么大学究竟该如何发展?在康德的理性大学、洪堡的文化大学以及纽曼的自由教育之后我们又该提倡一种什么样的大学理念,是朝着美国所源起的争创"一流"的大学理念,还是我们有我们自己更好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