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期是创造性的萌芽时期,是创造性培养的启蒙时期.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是幼儿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方面。 幼儿生性活泼好动.活动课程是最适合幼儿年龄与身心发展特征的课程,它使幼儿在娱乐中学习.在活动中创造。开展专门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活动课程.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的语言运用、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周边事物的感受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注重发展学生的技术素养,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技术实践能力、创造性想象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技术文化的理解及选择能力等,提升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对通用技术教学进行反思,研讨通用技术创新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培养中学生的科学创造力是基础教育的关键目标和任务,科学创造性思维是科学创造力的核心,科学创造性思维测评可以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依据。采用PISA2022创造性思维测试工具在广东省6个城市7所学校选取397名15岁左右中学生进行测量的结果表明,该群体的科学创造性思维整体上较为薄弱,仅存在少量高创造力个体;技术素养和物化能力不高,缺乏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了提升中学生科学创造性思维,应该充分开展技术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认真实施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通过小学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物化能力,在初中科学课程中开展跨学科学习,在培养学生个体科学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主要指应用技术层面上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其内涵是: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创造性学习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在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学习与交流的能力。中小学教师真备这些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接受继续教育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陈赢男  柏毅 《上海教育》2012,(32):43-44
技术课程草案的总体目标是将学生打造成富有创造性、创新性和进取精神的技术使用者,积极而明智的公民。澳大利亚历来奉行"以教育促发展"的理念,为了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成果,它对攸关国家发展的技术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阶段的技术教育的推动亦是不遗余力。2012年3月,澳大利亚课程评估和报告局(ACARA)公布了《澳大利亚课程草案:技术》(Draft Shape of the AustralianCurriculum:Technologies),该课程草案的总体目标是将学生打造成富有创造性、创新性和进取精神的技术使用者,积极而  相似文献   

6.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应把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做为其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宗旨,树立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基础教育课程观。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确立核心课程、创造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及合作式课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主要指应用技术层面上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其内涵是: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创造性学习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在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学习与交流的能力。中小学教师具备这些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接受继续教育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创造性教师是具有创造教育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三足鼎立"课程模式是以在创造性教师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创造学、创造心理学与创造教育学等三门学科为基础的、以培养创造性教师为目标的课程模式,其构建可以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应把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做为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宗旨,树立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基础教育课程观。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确立核心课程、创造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及合作式课程。  相似文献   

10.
杨琼 《文教资料》2010,(16):190-19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点,对信息技术与课程如何整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和探究,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课程改革的实例中,发现日本高校在创造性人才培养体制上的特点。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增设创造性教育科目,使其与专业科目相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课程结构,同时重视智力和能力以外的情绪、意志的培养,是以知、情、意三者和谐发展为根本的创造性教育。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从计算机进入教学开始,经历CAI阶级、网络时代.经过大量教师的实践和摸索,至今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已经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完美整合,要求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把各种教学媒体、课程资源以及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小学劳动技术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与技术意识有重要意义。《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明确指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整个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本文试对什么是课程整合、如何进行课程整合、课程整合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燕山区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课程资源,为更有效地利用这些已有课程资源,教师们遵循效率性原则、个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对资源进行重建、再建、重组等实践探索,力图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让已有资源发挥更大效益,为课程发展和学生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关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文件的颁布,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成为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主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手段与学习的方法等都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学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为学习提供新的学习方式.当今社  相似文献   

19.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关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文件的颁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了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英语课堂。  相似文献   

20.
<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区别于学科课程,根据一定目的,通过多种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