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经由文献分析了在彭真主持修改下,最终载入82宪法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内涵与特色.彭真从宪法层面,确立了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奠定了中国的宪政基础.执政党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宪法和法律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内在要求.这也是对新中国宪法颁行的纪念.  相似文献   

2.
一七八七年美国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以单一法典构成的资产阶级宪法,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共和政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部宪法有利于巩固美国独产战争的胜利成果,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这一角度讲,美国宪法无疑是一部进步文献。然而它绝不是资产阶级学者所推崇的“从来最完整、最具体的、对于民主政治根本原则的体现”。因为这部宪法从一开始就部分地否定了它赖以生存的“独立宣言”中所倡导的天赋  相似文献   

3.
司法体制改革是涉及宪法体制调整与完善的宪法问题,应当确立合宪性观念,并在明确我国宪法所确立的司法体制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找到司法体制改革的宪法空间与界限.我国宪法所确立的司法体制框架体系包括司法体制的宪法精神体系、司法体制的宪法原则体系和司法体制的宪法规范体系.司法体制改革的宪法空间要在我国宪法确立的司法体制框架体系中寻找,并根据这一结构内部不同要素的不同地位和功能来予以具体确定.  相似文献   

4.
韩文景 《课外阅读》2011,(11):256-256
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叶,英美出现资产阶级宪法。17世纪的英国“权利法案”等法律确定了英国立宪君主制的重要内容,成为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这是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它确立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原则。早期的资产阶级宪法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先后推动英美两国完成两次工业革命,使得两国先后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19世纪70年代后,垄断资本主义出现,此后资产阶级宪法开始走向反动。资产阶级宪法最终被社会主义宪法所取代。  相似文献   

5.
美国1787年宪法完成了美国的政治统一,促进了领土开拓,确立了共和、分权、制衡和人民主权等一系列原则,保证了美国政局的稳定;宪法鼓励并推动了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重视并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美国经济的繁荣和财富的增长提供了优良的制度环境与空间.宪法的缺陷和疏漏,不仅在宪法开始运作之后逐步得以修正和弥补,同时也说明制宪会议当时追求的最主要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十全十美的制度,而是挽救迫在眉睫的秩序危机,重建新的政治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2007年版初中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美国的诞生》一课中介绍了美国宪法,包括宪法制定的背景、宪法的内容及三权分立的原则,并介绍了美国宪法的修正案。教材中介绍美国宪法至今有26条修正案,这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7.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调节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手段.税收法定主义是税收法律中最重要的原则.在我国,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还未在宪法中确立,立法上还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和不足.这将会给我国的税收活动及税制改革带来消极的影响.在宪法中确立税收法定主义,不断充实和完善有关税收法定主义的规定,成为了我国日前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赵玉平 《考试周刊》2008,(21):230-231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成文宪法.宪法确立的加强中央政府职能、建立民主共和体制、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和鼓励科学技术发明等基本原则至今仍有可取之处.它不仅对美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当今世界其他很多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在阐释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联邦政府的三权分立原则时有如下表述:“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笔者认为这样的表述是不对的,会误导学生认为美国最高法院的最高司法解释权是由1787年宪法确立的,而事实上美国宪法从来没有对最高司法解释权有过阐释。那么,美国最高法院的最高司法解释权是如何确立的呢?  相似文献   

10.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革命”,也是一场“强有力的社会变革”.明治维新导致了天皇制政权的确立,也使日本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可是一八六八年天皇制政权建立后,日本并未像十八世纪末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那样,在推翻殖民统治和封建主义后,立即制定成文宪法、实行资产阶级立宪制度.而是在镇压和分化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自由民权运动后(时隔二十余年),才在农民起义、工人斗争的压力下,于一八八九(明治22)年公布了极为保守的明治宪法(即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了君主立宪制.从而使近代天皇统治体制最终确立起来.此宪法对日本近现代历史发展曾产生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日本近代历史发展的方向.本文试图从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宪法的内容等方面,浅析和论述日本明治宪法的特点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三权分立”理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根本原则;“行政三分”是我国深圳大学马敬仁教授对当前我国深圳市实行的行政改革的概括。“行政三分”与“三权分立”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和三个重大区别。“行政三分”改革具有四项重大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政治因素是美国宪法制订的重要因素,政治上各自为政是邦联充满危机的祸根,要消除危机,必须首先消除各自为政的政治局面,而这正是推动制宪会议召开的重要政治因素。会议期间,代表们为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以保障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从民族和国家整体利益出发,接受三权分立,制约平衡等原则,克服困难,最终制订了新宪法。  相似文献   

13.
"分权"是指权力的分立,强调"立法、行政、司法"这三种政府核心职能的分立与制衡。在西方,分权思想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洛克和孟德斯鸠,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学说和理论。三权分立制是分权学说在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践,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但由于历史、现实国情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并不适合采用三权分立制,而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  相似文献   

14.
陈刚 《天中学刊》2006,21(6):1-4
美国的三权分立并非按照权力的性质或权力作用的领域来进行划分,并非指行政、立法、司法三种性质的权力之间实行分割,也并非指总统、国会、联邦法院三个权力主体对国家权力进行分割。在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下,联邦政府各部门的权力大小并非自始至终都维持不变,而是随时间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动。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既具有权力分割的危害,又具有权力分享的危害;既容易出现政治僵局,也会给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造成阻碍。究其实质而言,这种体制只是一个维护整体的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分权与制衡思想经过中世纪的发展到近代成为一种表述明确的、融贯的分权理论。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理论在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美国分权体制的运行并非一帆风顺,三种权力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与渗透。这种分权体制更多地反映为权力的分享,而不是权力的相互隔绝,以防止任何单一的意志控制整个政府部门。我们对分权理论和分权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分权体制的认识有必要加深,有必要加以精细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分权理论。  相似文献   

16.
"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是两种不同的政体组织原则,同时反映国体与政体两方面的性质。从权力的位阶视域考察,可以发现,两种原则下的分权对人民主权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诉求。正是在反映国体性质这一层面上,把两种类型的分权从根本上区别开来。国体不同,分权的性质、内容、特征也就存在根本差异。我国的政权建设,如果要借鉴"三权分立"的经验,应该着眼于从资产阶级治理权内部的分工层面,学习它某些成功的技术安排。  相似文献   

17.
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有分工,分工行使的权力必须有限度,这是现代国家在宪法中确立分权制衡原则进行民主管理国家的理论依据。权力的分工与制衡能够勾勒出国家现行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为保障国家宪政体制的正常运转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权分立”学说对实现公民权利的司法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权分立学说是《论法的精神》里最精彩、也是理论界研究和借鉴最多的部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是实现公民自由的有力保障。为此,文章试图借鉴“三权分立”的理论来谈谈司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的司法审查在应对行政法解释上呈现出疲弱状态;权力机关的监督制度或缺乏明晰的程序制度,或囿于权利之空缺等原因而难以实现违宪审查。基于法治、宪政的需要,对行政法解释的宪政审查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实践人民主权,设立宪政委员会、突破传统司法审查框架以及赋予公民宪政程序权利,实现对行政法解释的宪政审查,进行推动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才能更好地实现法治、宪政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杰斐逊是分权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呈现出"立体制衡"的特点。这种近似完美的思想之所以为世人所瞩目,为很多政治家和思想家所推崇,这是因为在理论上它吸收了古代分权思想的有效成分,更是继承了近代欧洲思想家们的分权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