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中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材的“预习”是说这首诗赞美了雄伟的长江,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说明”却说这首诗是“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奇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一首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诗歌的前两句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了回旋,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后两句传神地描绘出作者望着远处的天门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的喜悦之情。望天门山@李白!唐 @叶兰  相似文献   

3.
雪莱认为:"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诗人运用想象,创造境界,将深意和情感熔铸于其中.读者体味诗歌时,把握其语言,运用想象,再造形象,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妙悟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情思.巴尔扎克指出:"真心懂诗的人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谈的就是这个道理.王士?论诗:"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我们则要通过"一爪一鳞"想象出那个"全龙".这些经验之谈告诉人们赏析诗歌也要运用想象.《望天门山》共四句,句句写景,似纯粹写景之作,别无深意,但反复体验玩味,又觉别有天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楚江中断天门,天门开,碧蓝的江水浩浩荡荡由西向东流到灭门又折转向北.这两句状远眺天门的悠远之景,巧妙入题——"望天门山".开篇就揭出"望",情萌其中.首句天门之景,侧重写山.交  相似文献   

4.
《望天门山》是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后注释①这样说道":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  相似文献   

5.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诗歌上最大成就在于七绝和古风。七绝与王昌龄齐名,两人各有千秋。就接近民歌这一点上来说,他却千古独步!他的一生放荡不羁,飘逸超群,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游历名山大川中度过。他用七绝的形式为我们描绘了祖国许多山岳河川的壮丽景色。《望天门山》这首七绝就是其中一篇。「天门中断楚江开」,首句点明天门山的地址及其地理形势。「楚江」即长  相似文献   

6.
吕继红 《现代语文》2006,(11):116-116
李白的《望天门山》像启蒙诗一样,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老幼能详。小学《语》课本第九册就收入了这首诗,各种参考辅导书因版本的不同对这首诗的注释与讲解也不尽相同。但都无一例外的认为:《望天门山》描述了天门山夹水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相似文献   

7.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李白,选自《李太白全集》。天宝十三年八月,李白从金陵出发,准备游安徽宣城,途经天门山,写下了这首小诗。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相似文献   

8.
初一语文统编教材选有李白《望天门山》一首绝句,课本对天门山的注释只是讲“在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安徽人  相似文献   

9.
青山有意碧水多情———《望天门山》情景教学三得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附中黄兰《望天门山》是李白寄情山水的一首即景小诗,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目的是让学生领略长江天门山壮美景象,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诗虽短,但大可激发情趣,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  相似文献   

10.
先把知识短文《谈谈诗歌》复习一遍,然后把七首古典诗词分成两组来自学。第一组是风景诗:《望天门山》、《春夜喜雨》、《忆江南》、《渔歌子》第二组是抒情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石灰吟》、《杜少府之任蜀川》。  相似文献   

11.
<诗经>的<召南·野有死麕>历来备受争议.文义之争、文体之议、诗旨探寻成为后人解读该诗过程中关注的焦点.解读此诗,一方面应关注当时周代社会的风俗礼仪,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编诗者的意图,这涉及该首诗歌主题和体例的选择与呈现问题.  相似文献   

12.
梦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代诗人李白曾用这激情的笔墨,描绘了天门山的奇景。每当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脑中总会浮现出天门山的美景。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到天门山看看,夜里我常常梦见天门山——烟雨蒙蒙,白云深处就是天门山。举目远眺,浩浩的长江,浪潮汹涌澎湃。浪涛撞击着粼粼巨石,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在雨中,长江的气势更是别具一格。它宛如一条长长的巨龙,和着“哗哗”的水流声,在翻腾奔涌,如折北流。长江旁边便是东西梁山。两山互相倚托。抬头望望东西梁山,只见两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桧风·隰有苌楚》的主旨历来备受争议.令人更倾向于认为《隰有苌楚》是一首情诗,但这种说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即把《诗经》表现出来的整体规律化模式强加到具体的诗歌阐释中,比如对于“山有……隰有……”“苌楚”“乐”等的解释就明显在生搬硬套. 《诗经》表现出来的整体规律虽具有普遍性,但并非是万能的,每一首诗都有其特殊性. 《隰有苌楚》不是情诗,而是一首观草木而羡无忧之作.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胡适的是非功过,历来颇有争议。关于文学革命是如此,对他的诗歌创作也是这样。胡适十来岁在上海读书期间就享有“少年诗人”的盛名。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写过各体诗歌和译诗大约五六百首。其中收入各版《尝试集》的有七十多首,收入《尝试后集》和《胡适手稿》中“未收的诗稿”的有一百二十多首。对于胡适的诗歌,特别是《尝试集》,历史上就存在不同看法,今天仍有分歧,就是在港台和海外也有过一番争议。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会长期出现评价和看法上的分歧和差异呢?这是值得研究的。本文想就半个多世纪以来胡适诗歌评价上的分歧和争议,做一点历史的回顾和考察,为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历史线索和史实根据。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精神的体现。绝句《望天门山》作为唐代山水名作,反映出李白独特的文化个性,也代表着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诗人以细致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天门山的动态、雄奇之美,寄寓了主体崇尚自然的性情和炽热的人间情怀。对山水的痴迷、游览和刻画是李白一生精神活动与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在诗中,自然被李白生命化、艺术化,具有了崇高美,展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与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望天门山》是李白坐船行于楚江,望天门山时所作。它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深情。在诗人充满浪漫主义想象中,天  相似文献   

17.
《望天门山》今译奔腾的楚江象一把利剑将天门中间劈开。江水碧绿,浩荡东流到这里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夹着江水相对耸出。一只船映着日光从遥远的天边飘来。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就画出了一  相似文献   

18.
该诗最后一句,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的注解是:“末句意思说早晨日出东方,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宛如来自太阳出处。”笔者以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要了解这首诗的正确主旨,需要先弄清楚天门山的地理环境。天门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安徽省当涂县与和县的交界处。天门山是一个比喻性的名称。《舆地志》写道:“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这是就两个山来说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依据两点 :(1)“单元提示”中“学习这个单元 ,要在第三册诗歌单元的基础上 ,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品味诗歌的语言 ;还要展开想象和联想 ,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的要求 ;(2 )本课“自读提示”中的要求 :“注意诗的表达方法 ,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为了落实这些要求 ,宜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含英咀华 ,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 ,培养和提高阅读品质以及想象和联想能力。【教学过程】1.背诵《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  相似文献   

20.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唐代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的七言绝句中,这首《凉州词》历来脍炙人口,被人誉为唐代诗歌的压卷之作。《全唐诗》中作者仅存六首,而此诗之所以千古流传,确实因其富有自己的艺术特色,独具一格,别有风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