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学语文第八册看图学文《梅雨潭》是一篇写景物的抒情散文。文章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教学这篇课文,要注意培养学生审美的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观察景物,学习如何写景。教师解题之后。要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让学生逐一观察梅雨亭、梅雨瀑、梅雨潭,了  相似文献   

2.
《师生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反映少儿生活的看图学文。教学中可紧扣“情”字 ,点引学生边看图边阅读课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入境悟情 ,受到尊敬师长的教育 ,提高认识能力和阅读能力。一、看图入手 ,初读课文感知“情”初步看图。看图学文 ,看图是基础。读题后教者可以“课文反映了师生之间什么‘情’”为悬念 ,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进行观察 :图上画的是谁 ?在什么地方 ?干什么 ?什么时间 ?天气怎样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 ,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言简意明地说出图意。在此基础上 ,点引学生总结归纳出看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梅雨潭》是一篇看图学文,作者朱自清写的是浙江省温州地区瑞安县境内的一个风景点——梅雨潭的情景。那里山水相照,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宛如仙境,故有“仙岩”之称。全文生动活泼,结构严紧,比喻精妙,语句洗练。特别是融景入情,意境幽美。教学时,如何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弄清梅雨亭、梅雨潭、梅雨潭的位置,了解“亭”、“瀑”、“潭”的关系,领略梅雨潭及其周围幽美的景色,把学生带进幽美的意境,是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关键。一、观看亭子的“险”教学一开始,指导学生图文对照,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以“亭”为观察点,按照“亭→瀑→潭”的观察顺序,写了亭、潭、瀑各自的位置及相互间的关系;写了作者怎样从上而下观察和描写瀑布的。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看亭子,结合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作者  相似文献   

4.
《梅雨潭》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首先要让学生对整个画面有一个总的印象,开始观察的顺序可以从上到下:瀑-→亭-→潭.然后再启发学生设想自己坐在梅雨亭里进行观察.观察的顺序可以这样安排:  相似文献   

5.
《周总理的睡衣》是一篇看图学文.凭借画面学课文,通过学习,知道图文讲的是什么,图文告诉我们些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这篇课文共有三个自然段,课后思考练习中的三个问题紧连着课文的这三段内容.教学重点在第一、三自然段,难点是“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为什么特别引人注目”这个问题.为了落实本课教学任务,可以从下边几个方面去组织教学.1、充分发挥图的作用.学习课文前,在进行简要的准备性谈话之后,凭借画面,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可安排五次看图.第一次看图,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说一说;画面上都有谁?还有什么?画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次看图,要在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之上,说出“邓奶奶”、“护土”、“针线包”这几部分内容分别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第三次仔细看图,说一说邓奶奶在干什么?她做得怎样?(引出第一自然段,再学习课文).第四次认真看图,回答:邓奶奶、护士面前有什么?读第三自然段,看课文中的哪几句话是画中的内容?(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五次看图,把整幅画的内容连起来看,边看边总结全文.理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周总结为什么总是穿着补了又补的睡衣?五次看图,每次的目的、要求都不相同,如果与学文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6.
赏美景学妙文培养能力──《梅雨潭》教学建议与简评陕西李爱岚《梅雨潭》是一篇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看图学文教材。课文配有一幅彩图,三段文字。彩图画面有奇突的亭,有气势磅礴的瀑布,也有像半个环儿拥着的群山。作者文笔清新,通过传神的词语和多处恰当的比喻,生动...  相似文献   

7.
一篇经典、一段赏析:绿朱自清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  相似文献   

8.
《小猴子下山》是“九义”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看多幅图学文。根据看图学文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建议可以通过“看、读、说、演”儿童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一、辽——了解回意“看”就是观察图画。可先让学生整体看图。教师可按顺序出示小猴子“掰玉米”、“摘桃子”、“搞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五幅图。待学生认真观察后问:①每幅图上画的是什么?②这五幅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让学生再进一步看图,边观察,边思考:①小猴子下了山都到过哪些地方?②小猴子都做了些什么事?③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相似文献   

9.
突出方法抓住重点──第九册第一单元教学谈广东黎俊生本单元教材编排了两篇看图学文《鸬鹚》和《梅雨潭》、一篇讲读课文《海上日出)、一篇阅读课文《登山》。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教材的编排意图,本单元侧重于进行两方面的训练:两篇看图学文侧重于进行观察能力和理...  相似文献   

10.
《春天来了》(语文四册第一课)是一篇画面集中、语言精炼的看图学文教材。 1.关于看图本课的图,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观察时,可采取由远及近、由物到人的观察方法进行。开始看图,只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了些什么;再看时,就要让画面上的东西“活”起来,从中启发学生思维、想象。如看地里,可提问“春天来了,地里的庄稼怎么样?”看学校,可提问“学校里的学生在做些什么?”让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把图上景、物、人所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绿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晔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雀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相似文献   

12.
小学六年制语文第九册看图学文《鸬鹚》和《梅雨潭》两课中都出现一个“浮”字。我们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细心领会作者用词的意义。《鸬鹚》这一课中有“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教这句话时我首先问学生这个“浮”能不能换另外一个词,许多学生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第九册《梅雨潭》第二段第一句讲作者从山边来到亭边,接着讲亭和瀑、潭的关系:“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岩石上,上下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作者把一个静态的梅雨亭写活了。一个“浮”字独具匠心,逼真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独特的感受。怎样向学生讲清这个“浮”字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看了有关资料:“‘浮’字使人感觉亭像苍鹰在天空翱翔。这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梅雨事位于凌空的岩石之上的那种奇妙、险峻的姿态。”这么讲学生就能理解吗?学生如同:梅雨亭怎么能像苍鹰一样在天空中翱翔呢?是什么原因给人一种“飞”的感觉呢?于是我再次阅读课文。课文第一  相似文献   

14.
《师生情》是篇看图学文。课文语言朴实,感情丰富。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观察,抓住语言文字,帮助他们读懂课文,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我们不妨紧扣“情”字,指导学生边看图,边阅读课文。一、指导观察感知图意 1.揭示课题出示课题后,教师进行启发:从课题上,哪个词是关键词?师生之间的感情具体体现在哪里?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认真地看图学文。  相似文献   

15.
一在学习《八角楼上》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了多篇看图学文的教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与理解能力。因此从三年级起应当对看图学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要把“看图”、“学文”、“联想”三者结合起来,揉在一块。在指导学生看图的时候,要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全图的基础上懂得《八角楼上》这幅图主要画的是什么(毛主席亲手拨亮了井冈山斗争这盏不灭的明灯)。指导学生学文时,要让学生在图文一一对照的基础上懂得《八角楼上》这篇课文哪些文字生动鲜明地展现了《八角楼上》的感人画面的情景。(“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拔灯芯,灯光更加明亮了。凝视这星星之火,毛主席在沉思,连毯子滑落下来也没有觉察到”。) 在指导看图学文的全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展开联想的翅膀飞翔在画意文情之中,可以着重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井冈山时期是一个艰苦的年代,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第二,“每当夜幕  相似文献   

16.
一年来,上了几节“下水课”。原以为轻车熟路,问题不大。不料想,学生却提出了不少难题,使我当堂出了“洋相”。如教唐朝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一诗时,学生提出:“书上画的鹳雀楼只有两层,那怎么能说‘更上一层楼’呢?”教《梅雨潭》一课时,学生们说:“课本上说仙岩有三个瀑布,这一个叫梅雨瀑,那两个叫什么呢?”教《将相和》“完璧归赵”一节时,学生对“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一句竟提出了两条意见:1.书上插图明明是蔺相如双手紧握着“和氏璧”,为什么书上却说是捧着呢?2.书上所画蔺相如根本就没挨柱子,书上说“靠着柱子”  相似文献   

17.
《梅雨潭》一文选自朱自清的《绿》。课文以游踪为线索,先后以“山边”、“亭边”为观察点,勾画出梅雨潭的外貌,瀑布的气势,水花的活泼可爱,给读者留下准确、鲜明而又完整的形象。课文一开头写梅雨潭瀑布,就是由远及近地变化观察点,写出了对瀑布的不同印象。作者先描写山边所见瀑布远景:“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几里,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在眼前了。”这里对瀑布的声音和概貌的描写,使读者对梅雨潭有一个总体印象。接着,作者交换观察点,描写在亭边看到的近景:“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不再是幅整  相似文献   

18.
小语第九册第一单元共有四篇课文:看图学文《鸬鹚>,《梅雨潭》,讲读课《海上日出》和阅读课《登山》。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看图学文侧重进行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从看图入手,依一定顺序了解图意,抓重点、特点,体会画面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从而更加细致、深刻地理解课  相似文献   

19.
这篇看图学文的图画,画的是列宁在拉兹里夫湖边树林里埋头工作的情景,课文结合图画着重描写列宁生活、工作条件的艰苦和他坚持为革命工作的情况。怎样指导学生看图和学文呢? 一、指导学生看图观察本课的图画有多种方法,可以从整体到部分,也可以由远及近,由景到人,还可以由近及远,由人及景。这三种看图的方法,我认为第三种更符合儿童的观察习惯。因为在这幅图画上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学生很自然会由近处的人物到远处的景物去观察。在指导观察时,可抓住下面几个问题进行引导。1.这幅画上画的是谁?他在做什么?2.列宁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工作?3.  相似文献   

20.
《长城》(六年制第十二册1课)是一篇写景状物的看图学文。本课共有两幅彩图,一幅是长城的远景,另一幅是长城的近景。对照图中景物,课文描述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说明雄伟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观察《长城》是一篇看图学文,首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观察,弄清图中的景物: 1.作者站在什么地方按什么顺序观看长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