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译小说”中优秀译作很多,其中不少是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的。魏易精通外语并与林纾合作默契,林纾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高超的文学感知力和创作能力,二人合作打造了“林译小说”特殊的艺术魅力。林纾的成就与魏易密不可分,他们合译的“林译小说”影响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以“林译小说”名世的近代著名文学家林纾,虽然没有写过系统的诗歌理论著作,但在文章、序跋中却发表过不少关于诗歌的见解,人们仍可从中窥见其论诗的宗旨。同时林氏还享有不小的诗名。有人说,林纾的诗、画远胜于他的古文,假使他不事翻译、不做古文,也能在中国名人席上占一个位置。因此研究林纾的诗论和诗作,对于研究林纾全人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本文试就这个方面作一些粗浅的论述,以就教于海内专家、学者们。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代,福建出现了两位著名翻译家:一位是严复,一位是林纾。康有为称赞他们“译才并世数严林”(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感谢》)。这两位同时在译界享盛名的“译才”,都是用古文笔法译书的人。不同的是,严复虽然精通外语,了解小说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创作或翻译过小说,他只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著作翻译到中国来。孜孜不倦地译介西洋小说的,倒是不懂“蟹行文字”的林纾。林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他的译作曾经风行海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林纾是中国近代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第一人。然而,他的译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讹”,常受人指责。在分析和比较创造性叛逆和林纾文学翻译中的“讹”的基础上,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  相似文献   

5.
在林纾研究中,大家多聚目于"林译小说"的光芒,其实,"林译小说"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扎实的古文功底.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创作与理论研究都是传统文化长期浸染、厚积薄发的结晶.林纾的一生,古文因缘极深,他自小习读古文,成年即以教书为业,入京后与桐城文派颇有渊源关系,"五四"期间又为维护古文而抗争.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其一生与古文有着牵扯不尽的因缘.  相似文献   

6.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7.
我国近代著名古文家林纾,尝谓“生平不喜论文”。他说:“盖过于高远,必至诋毁古人;过于主张,又足生人攻击”。然而他却洋洋洒洒地发表了许多古文论。就目前所见,有《春觉斋论文》、《韩柳文研究法》,以及朱羲胄记录整理的《文微》。同时,不少论文见解还散见于文章、序跋、书评和信札之中。研究林纾的古文论(下称文论),是研究这位古文家不可或缺的工作。本文就此试作一些粗浅的评说。  相似文献   

8.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一个特殊现象,他不审西文,却凭他的古文翻译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以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译作中存在的大量讹误一直是众多评论家争论的焦点.本文认为林译小说中的多处讹误常常是林纾有意为之的结果,因此将从社会背景、林纾的口译者和赞助人三个方面分析林纾讹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他以古文辞翻译欧美小说.坚持用古文进行写作,评注编选了二十余部古文选集,同时应商务印书馆之邀评选了十册中学用教科书——《中学国文读本》。在民族自信心衰退及道德价值体系崩坏的时代,林纾选评教科书的目的意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重构儒家道德价值体系,为民族自信、民族振兴输入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0.
仇贞 《考试周刊》2012,(6):22-24
林纾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不懂西文.但与多人合译的百余种作品开启了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先河.开创了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热潮。正因如此.对林纾及其翻译小说的研究可谓我国翻译界及文学界一大经典话题。本文简介林纾著名的两本译作并就其翻译策略加以分析.供方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他以古文辞翻译欧美小说,坚持用古文进行写作,评注编选了二十余部古文选集,同时应商务印书馆之邀评选了十册中学用教科书——《中学国文读本》。在民族自信心衰退及道德价值体系崩坏的时代,林纾选评教科书的目的意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重构儒家道德价值体系,为民族自信、民族振兴输入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2.
福州近代文化巨人林纾在民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是民国小说史的首席作家,是捍卫传统文化的反潮流英杰,是福州近代“能轻重时人而取信后世”的文化巨人。林纾应该肯定的不止是翻译,“译界之王”、“译坛泰斗”不足以概括他的历史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纾势将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无疑,林纾是福州近代的文化巨人,他与政治巨人林则徐、思想巨人严复一起,堪称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三巨人”。  相似文献   

13.
林纾是晚清民初之际杰出的散文家,其散文造诣为翻译成就所遮蔽。他坚持古文艺术方面的纯粹性,对古文在近代中国的价值也有独特的理解。他的散文创作也从传统文学内部表现出了变革的气息。林纾的所作所为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4.
林纾是中国近代一位少见的通才型文人,古文、翻译、绘画、书法均是其擅长的领域。林纾的书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宋人尚意书风影响,具有正大、温醇、流美的文化意趣,充满书卷气和抒情性。林纾书法审美趣尚、书法论述和书法实践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黑奴吁天录》看林纾翻译的文化改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纾是中国近代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第一人,但他“不谙西文”,从作品的选择到原文的理解都取决于与他合作的口译者。他的翻译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增补删减现象。本文拟对林译本《黑奴吁天录》进行细读,以寻求隐含在其改写背后的中西文体差异的显现、读者阅读期待的要求和译者我身份的多重等三方面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林纾,作为古文大家,既兢兢于古文,又热情于小说翻译与创作,其中的转换因子是"小说笔法".林纾对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笔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圆融,并逸出到小说翻译与创作,使其古文与小说独具风味与魅力,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体现了雅俗文学的共容与交融.林纾和他的作品凝固成新旧文学的临界态,而"小说笔法"则成为这一状态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不乏这样的人物:原本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时代大潮的弄潮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落伍又成了阻挡时代潮流前进的拦路虎。这些人物中,材纾可谓是一个典型。戊戌变法后,林纾首译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从而掀起近代翻译外国小说的热潮。在这一热潮中,林纾几乎每年都有十余种译著出版,译作总数达180余种。这个记录,恐怕直到今天还很少有人打破。他是当之无愧的译界泰斗。许多人,包括鲁迅、郭沫若等新文学作家在内,就是从林纾的译著中认识到西方小说,开始对西方文学产生兴趣的。然而,随着对“民国”的失望,他转向怀念“大清”,甘心以“布衣”之身,当“逊清遗老”。又在“五四”文学革命发动之际,大放厥词,反对白话,力图维持“古文”的地位,成为螳臂挡车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代,外国小说大量涌入。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不谙西文的林纾翻译的。林纾对西洋小说的译介,是他能在文坛上占有稳固地位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大贡献。“翻译小说的起始”林纾翻译西洋小说是从光绪十九年(1893)开始的。起初,他认为“欲开中国之民智,道在多译有关政治思想之小说,故尝与通译友人魏君、王君,取法拿破仑第一、德相俾士麦克全传属稿”(邱炜萲《客云庐小说话》)。但书中“外国史录多引用古籍,又必兼综各国  相似文献   

19.
“林译小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代翻译大家,林纾不懂外文,增加一个合作者口述的环节,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不失为一种进步,它使得自身固有的道德文章与文学修养毫无障碍地进入到西方小说.于是,林纾不断看到中西文学在价值蕴涵和技巧方面的诸多相似性,使得翻译小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内部的事务.在语言建构方面,"林译小说"在相当程度上对古文的弹性空间做出了探索,并于整体上呈现出相当的文字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文学名著的观念是因时间变化而衍变的特殊意识形态.林纾在西洋文学(主要是小说)翻译的丰富经验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名著观念,主要是对古典中国诗文观念的比附和移用.林纾及其合作者的古文翻译产生了一些翻译经典(即译作名著),以及林纾翻译的一些西洋文学中的名家名著,例如莎士比亚戏剧、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等,显现林纾尽管遭遇了新文学群体的严厉指责,但无疑仍是介绍西洋现代文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