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静 《鸡西大学学报》2013,(9):84-86,97
铁凝的《永远有多远》,表达了现代女性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生存方式和生存意识的多样性,及她们对传统道德和现代意识的取舍与选择中彰显的不同生存价值和意义所在。而在其塑造的人物形象身上,也隐含着铁凝思想深层的女性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2.
性是《无名的裘德》的副主题,由此展现了维多利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内面,传达了女性要求自由平等的呼声。小说以淑·布赖德海德为焦点人物,以裘德和淑的痛苦婚姻为中心,公开探讨道德异端问题,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受传统小说框框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了一批女性特殊群类,即消亡中的大家闺秀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历史转型期的女性生存状态,显现了传统女性向现代女性的转化及其艰难,对这些女性形象生存状态的考察,不仅是对特定时代特定群类的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更是对女性命运的整体观照。  相似文献   

4.
萧红对女性生殖的描写是恐怖的,这样的写作,不仅是表达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在深层意识中,萧红要表达的是自己的生命里痛苦的经验以及自己的道德忏悔和救赎。  相似文献   

5.
王小波笔下的"性"女性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文本中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形象,她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标新立异",且在福柯"快感、游戏以及个体的自由"的思想理念下,以"性"为追求自我的方式,作品呈现出她们在传统的权力控制、道德实践以及尊严被剥夺后各自的命运归宿。王小波想通过这样的表述来反对各种形式的压迫所形成的对女性的宰制,进而消解社会对女性的物化。这既显现了王小波对当时女性生存困境的怜悯及生存状态的反思,同时也是他对那个时代所呈现出的荒诞感的控诉。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素以崇高道德著称,中国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中国道德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它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精神和民族的道德环境,井以其勃勃生机与现代融为一体。中国 21世纪的学校德育发展,依然应以积极的态度弘扬中国传统道德精神。 一、时代对德育的高要求 必须承认,越来越发达的科技文明正以其强大的理性精神,无所不在的数量化、物质化冲击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它在改变并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它创造了发达的物_质也鼓励了人对物欲的迫逐;这同时也在淡化着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铁凝小说中的婚姻伦理叙事不是道德审判和道德训诫,她重在探讨婚姻内的生命感觉和生存状态,她写出了婚姻的沉重与苍白,写出了爱的荒凉和个体生命的压抑和疼痛,其目的在于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审视,对女性自身的审视,对人性的深深体察以及对人的精神和灵魂的的关爱和体贴.  相似文献   

8.
从明代商品经济对城市市民女性的影响,传统文化,封建的一夫多妻制等对市民女性多方面的作用,市民女性主体意识的复苏,以及传统道德沦丧之后人性的迷失等方面,对《金瓶梅》中西门庆妻妾们-特别是潘金莲,李瓶儿等人的心态、行为、意识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在旧文化旧道德被破除的同时,新的文化道德的缺失,必然导致人性复苏与人性迷失的二元背反的歧途。  相似文献   

9.
唐闻君 《文教资料》2013,(35):116-118
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著名出版人杰米·拜恩发起了“重述神话”项目,邀请世界各国著名作家进行基于神话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国作家作品苏童、叶兆言、李锐分别以作品《碧奴》《后羿》《人间》加入,用当代人的思维道德来重述久远的神话传说,由文学视角转向社会视角、从神话层面落至现实层面,从传统背景延伸到当下背景,结合当代女性生存现状,挖掘新世纪背景下女性获取身份认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生存危机,并探讨其历史渊源以及传统文化对各种危机的推动力,解析当代女性在社会身份认同道路上所遭遇的阻力.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这部作品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叙述了传统女性生存的悲剧性故事,揭示了这一悲剧的根源是男权文化对女性生存的宰制。男性文化以拒绝的方式置女性于无我的他者性生存,在拒绝的接纳这一悖论的生存中男性文化对女性的霸权地位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一拒绝的接纳成为作品中女性生存命运叙述的基本逻辑,使作品在叙述中获得了文化反思的深度。  相似文献   

11.
男女道德是否存在差异和优劣之分,是传统伦理学和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话题。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一直被认为是道德上低劣的一方。但自从《女权辩护》以来,西方出现了许多反对男性道德优越性的声音,它们从社会、伦理、心理等各个方面,重新审视了女性道德的本质,论证男女道德不存在先天的优劣之分。女性主义思想家波伏娃、卡罗尔·吉利根等人对男性道德至上的观点进行有力的驳斥,并具体地指明了女性道德培育的方向和途径,不仅有利于女性培育德行、发展自我,也对伦理学的修正和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于是,生命的价值被笼罩在道德法则之下,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成为主流。本文探讨了传统伦理对形成中华集体主义生存观念的道德支配力量,力图从传统伦理的角度寻求其道德评判的价值标准以及积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女作家廖辉英与张欣在各自的小说创作中,基于共同的女性意识和不同社会政治化背景,塑造出个性不同的传统依附性女性,徘徊于传统与现代间的“第三”与“城市情人”,现代社会自主自强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女性外在的生存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体会,指出了女性的弱点和误区,她们的创作具有深厚的社会内涵和化意蕴,标志着城市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表现出相当的人性深度,它对生存的表现和道德的发掘都是具有力度的。它反映了深层的中国传统道德与人性的冲突与矛盾,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某种内在张力。在这一方面,它具有“史诗”性。  相似文献   

15.
苏青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她的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和《续结婚十年》表现了女性在封建礼教、封建文化的束缚下而形成的道德、伦理观念的沉积与心态,喊出了四十年代沦陷区的妇女反抗不平的呼声,表现了一个被压抑女性的反抗意识和对自我生存价值地位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后工业社会,人们已愈加认识到,自我选择并不仅是无限自由的选择了,人与人之间道德伦理关系的价值与意义日益凸显出来。在这种新的现实语境中重新检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便会发现英美女性主义和法国女性主义文学两种批评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执着于抽象的理论层面,而忽视了女性在现实世界的生存境遇,尤其是女性的道德伦理境遇。事实上,西方女性文学表现了道德之善与人生“幸福”、道德反思与道德自律、自我存在与道德自由、和谐情愫与反乌托邦等“道德情境”的“内在冲突”性质,以及对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真、善、美的追求。这不仅与西方女性在历史语境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也体现了女作家们的宗教道德情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一直是强调政治道德的男性话语占据中心位置 ,神话与爱情作为弱势话语在李商隐诗歌中呈现出女性特质。这种女性话语具有一种对于世界的重构能力 ,使得传统诗歌中的儒家政治道德景观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西奥多·德莱塞的《嘉莉妹妹》讲述了19世纪末的一位年轻女性——嘉莉在美国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里,为了生存而委身于两个男人,利用一切机会成为强者的历程。本文通过分析嘉莉的人生经历来展现德莱塞的丛林观和生活观,即生活的本质就是能在社会丛林中生存下来,传统道德在面临弱肉强食时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19.
对中小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以及地球上其他物种的生存,而且损害了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利,所以这是一种不公正的行为。于是一些西方学者首先提出了“生态道德”这一概念。从而,传统道德的概念遭到挑战:·道德不只存在于人·和人之间,···还存在于人和自然之间。其核心思想是关心他人,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其内容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时下,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甚至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我国已经将保护生态环境、执行可持续发展计划纳入…  相似文献   

20.
李SHi人的情爱故事具有理想的色彩和“神话”品格。他所重建的女性神话伸张 了女性的特点和权利,偏离和危及了传统的性别陈述。创作主体在对女性的道德评判上始终保持着缄默,这实际上正是一种宽容、理解和同情的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