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济基础是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关税同盟作为德国经济统一的基础.合乎逻辑地成为德国政治统一的经济基础.关税同盟从倡导之日起便具有实现现代化的目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商品、资本和劳动的相互运动.使德国在政治统一之前.实现了经济统一.为德国的现代化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加速了德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要更好地了解德国的经济现代化.必须对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的原因、形成及其对德国经济现代化的影响作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1834年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在经济领域迈出了德国国家统一的第一步。普鲁士是关税同盟的盟主,它利用该同盟控制了中小邦国,排挤、打败了奥地利的势力,以“小德意志道路”实现了德国的第一次民族统一。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2006,(10)
10月21日下午,北京华亚飞鹰足球俱乐部室内足球馆正在进行一场热烈的足球比赛。这是由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青年委员会发起举办的首届中德足球友谊对抗赛。场内悬挂着"德奥分会首届中德足球友谊对抗赛"的横幅和中德两国国旗。比赛开始前,德国使馆足球队队长Sven Radke先生和德奥分会常务副会长卢均钦分别代表双方球队祝比赛成功,为双方加油。Sven Radke先生还转达了德国使馆文化处Freischer先生对比赛的祝福。德国国歌和中国国歌奏响后,比赛正式开  相似文献   

4.
谈音 《培训与研究》2007,24(10):108-109
罗伯特.舒曼,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19世纪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他的音乐思想对当时德奥浪漫主义音乐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精髓在于:对音乐作品思想的进步性和情感丰富性的孜孜追求,将古典主义形式与浪漫主义情感在创作中结合这一理念的提出。本文试图对其音乐思想精髓进行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5.
德国晚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深受德奥传统音乐和新德意志乐派的影响。在他的创作中不仅能够看到瓦格纳的影子,也可以看到瓦格纳之前的一些德奥作曲家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从德奥同盟的建立看俾斯麦的外交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9年的德奥同盟是俾斯麦外交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是俾斯麦复杂交错的结盟体系的开端。在系统分析德奥同盟形成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德奥同盟建立过程的考察和德奥同盟建立影响和后果的分析,可以清晰地输理出俾斯麦务实机变的外交风格、现实的外交态度以及始终如一的外交目的。  相似文献   

7.
刘昊  关健 《贺州学院学报》2009,25(1):30-32,42
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宣布对德国绝交,次日,荷兰驻京公使为代管德国所有在华利益事情照会北京政府外长,得到肯定答复.8月14日中国对德奥宣战后,中国与荷兰为德国下列事务进行交涉:1.德侨民刑案件;2.德国侨民和银行;3.中国德国间的债务关系.中国政府按照海牙保和会条约以及其他国际协约一切关于战时文明行动之条款,恰当地处理了对德国的外交事务,收回了被德国以前侵占的权益,较好地维护了中国的主权.究其原因,在于北京政府任用杰出的外交家抓住了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8.
近代德国的统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8世纪下半期开始的民族主义的文化认同时期,19世纪30年代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工业化发展出现的经济一体化时期,以及19世纪中期开始的普鲁士领导下的政治统一时期。这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德国统一奠定了思想、经济和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于1879年德奥同盟,史学界并不陌生。但两国何以结成金銮之好,原因有待探讨。作者以为,1879年德奥同盟的建立,经历了长期的酝酿过程,他是德奥两国传统的、历史的因素以及19世纪下半期国际关系不断变化所促成的结果。拙文试图从以下几点探究其成因.一 1866年至1875年前德奥相互政策,双方合作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浪漫主义的缘起,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根源.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给德奥带来了进步与思想的洗礼,较之前更加崇尚感情的主观性、对大自然有了追求与热爱的情感以及对未来生活开始有更多的幻想与希望.18世纪首先发生在德国文学领域的"狂飙突进运动",这种主张预示了德奥浪漫主义时期的精神,对于德奥在这个时期的作品风格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对浪漫时期德奥背景、德奥重要作曲家及其合唱作品的特征来分析合唱作品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1.
1939年3月15日,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欧洲局势极为紧张。为了制止希特勒德国的侵略,苏联和英法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外交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谈判没有取得成功。同时,苏联和希特勒德国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和现实安全需要,抓住时机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给世界局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from three European countries, namely Britain, France and Germany, on a commo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urse. It does not aim to deal with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emerging from the analysis. The analysis of the marks shows that the students average performance among the three countries is best in his/her own country, that is, the British students perform best in Britain, the French students perform best in France and the German students perform best in Germany. This may be a reflection of proficiency in language and familiarity with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environment of their own country. The German students perform better than both the British and French students and this is independent of the country of study. The major reason for such a performance is their age, academic record when entering the course, experience, maturity and commitment to the Course.  相似文献   

13.
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是冷战走向缓和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也是东西方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在这次事件中,英国确定并坚持了“鼓励但不干预”的基本原则,也执行了不趁机离间东欧国家与苏联关系、不单独对抗苏联的政策。英国的东欧外交具有比较明显的双重性,即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国的对苏政策,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英国在冷战期间始终保持着与东欧国家的交往,以期从长远促进东欧国家的社会变革。在与东欧国家交往时,英国也十分重视西方联盟的团结。  相似文献   

14.
1960-70年代,英国工会及劳工与英国政府之间爆发了持久激烈的矛盾斗争,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重大事件。这场影响广泛的工人运动虽然具有明显的政治斗争倾向并显示了工人阶级政治力量的上升,但其目标却无关阶级斗争与阶级解放的宏旨,英国工会在战后资本主义体制中所发挥的作用,依旧维持在其传统的角色定位上,固守着其保守自助的行为特征。因此英国工会与英国政府之间的矛盾斗争并不是一场政治权力的争夺,而只是一场经济权力的博弈。  相似文献   

15.
1954年2月10日柏林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首次正式提出有关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使欧洲集体安全问题成为了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直至1958年美苏在柏林问题上的再次紧张而走向平息。根据有关档案研究发现,美苏两国在这一问题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苏联打算通过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绕开”东西方争执已久的德国问题,保持欧洲和德国的分裂现状,巩固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和对东欧的控制,实现阻止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削弱西方联盟、将美国排除在欧洲之外等目标;美国则主张先让德国在自由选举的基础上完成统一后再考虑欧洲集体安全问题,而且统一后的德国必须加入北约,反对因建立所谓欧洲集体安全而削弱西方阵营的实力。双方的分歧使美苏双方在柏林四国外长会议以及随后的会议上在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议题上都无法达成共识。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美苏两国都没有真正打算放弃以实力为基础的抗衡政策;二是双方在德国问题上的分歧导致美苏双方在欧洲集体安全问题上难以形成一致,特别是在德国问题和欧洲集体安全问题的解决顺序上观点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欧洲安全局势发生巨大变化。虽然美苏等国占领和分裂德国消除了长期以来德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安全威胁,但是,争夺德国的矛盾使美苏等国走向了危险的军事集团对峙,而两大阵营的全面冷战又使得德国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通过将两德分别拉入各自阵营,美苏完成了对欧洲势力范围的划分,新的力量均势的建立有利于欧洲安全局势的稳定,但成为欧洲安全平衡中心却使德国的分裂长期化。  相似文献   

17.
英国积极地为回归欧洲铺平道路,希望通过领导欧洲,进而影响世界。英国重返欧洲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已经不再是值得充分信任的盟友,作为欧盟核心的德法两国迫切需要英国共同参与欧洲建设,而实力有限的英国又急于通过欧洲来实现世界强国之梦。在这三方面的综合作用下,英国政府今后将放弃原先摇摆不定的欧洲政策,不再对欧洲若即若离,而是沿着重返欧洲之路坚定地走下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法国现行高等教育学制及近期的文凭和学位制度改革,说明其改革背景.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欧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成员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共同圈".法国作为欧盟的轴心国,积极主张协调统一欧盟高等教育学制,并于2005年秋季在大学开始全面实施新的欧洲高等教育学制.本文还就中法两国高等教育学历和文凭的互认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依据英国外交档案的内容,通过分析英国政府在巴黎和会期间对中国、日本以及远东局势的态度变化,探讨了英国对山东问题的态度发生转变的详细过程及其成因。中国在和会上失去在山东的正当权利有其必然性。然而。中国外交代表以国际公理与和平的原则作为斗争的立足点,在巴黎和会上充分阐明了山东问题对于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这种努力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拒签德约的举动促使英国政府对中国外交和山东问题均产生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英国首次申请加入欧共体之所以受挫,是由于麦克米伦政府在对欧政策发生转折的过程中,仍然兼顾既往的利益关系-对英联邦利益的维护和换救英美“特殊关系”的努力,这些都极大地束缚了英国迈向欧共体的步伐,并且最终构成了戴高乐对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严正否决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