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我国的报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其数量之多 ,种类之全 ,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之进步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双赢 ,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尤其令人高兴的是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新时期的我国报业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方面 ,在凝聚人心 ,鼓舞士气 ,引导广大群众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努力奋斗方面 ,发挥了其他媒体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然而 ,…  相似文献   

2.
报业经济可以说是报人现时“曲不离口”的话题。报界有识之士各抒己见,献计献策,共图报业经济的大发展。《报业经济的战略思考》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分析了我国近年报业市场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走势,将报业改革与国企改革做了比较分析,可使读者拓宽对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媒体竞争的中心是争取受众,得受众者,得市场,赢得受众,便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闻媒体怎样才能真正赢得受众?读读“本期专题”刊登的介绍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实践经验的文章,对我们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3.
我国报业经济这一概念是1992年由中国报协提出的。我国的资本市场的主要交易场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在1992年挂牌。经过8年的各自发展,报业与资本市场开始了互相渗透,这是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报业涉足资本市场能否使报业扩张驶入快车道?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截至1999年底,我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有1995种,分属约1200家报社和报业集团,其中日报约有900家,每日下午出版发行的晚报约120家。由于现代报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都市化的产物,我国报纸的读者主要集中在城区。有调查表明,我国农…  相似文献   

4.
柴国庆  王金春 《传媒》2000,(11):14-15
我国传统报业经济是以报业广告、发行和印刷等主业经济为重要内容,而现代报业经济的发展将形成主业经济与多种经营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相互渗透、共  相似文献   

5.
聂静 《传媒》1999,(5):19-20
1998年是我国报业实施由数量规模增长向优质高效阶段性转移的关键一年.我国报业经过治理和发展,报业散滥势头受到有效遏制,报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报纸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报业两个效益均得到明显增强,我国报业步入繁荣和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李斯 《新闻传播》2013,(2):208-209
互联网技术变革,对传统媒体产生强大的冲击,尤以报纸冲击最大。美国报业已产生了衰退的趋势,美国报业集团纷纷采取对策,通过产业链、组织结构、人员安排、收费模式、内容等几个层面进行调整实现数字化转型。本文通过对美国和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我国报业数字化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报业外贸依存度、报业使用外资情况、报业对外投资实力等报业经济外向度的测算指标,分析了我国报业经济外向度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我国报业经济外向度整体水平偏低,进出口结构差异明显.近年来,我国报业经济外向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这不能改变中国报业经济封闭运行的基本格局.通过调整报业经济结构、适度提高报业经济外向度、实行数字化传播等方式将有助于提升报业经济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左军 《报刊之友》2014,(2):52-53
报业托拉斯是当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出现的一种垄断经营现象。在我国新闻史上,民营报业曾经出现短暂的托拉斯倾向,但由于发育不完整,只被学界称为“报业托拉斯雏形”。但这种现象的出现及发展均能透视民国报业发展状况乃至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其中一些举措对我国现代报业经营管理也不失启迪。对此,笔者通过梳理十年来(2003~2012年)关于中国民营报业托拉斯现象研究的文献,试图在这些研究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和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媒介集团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许多集团开始尝试跨行业、跨媒介发展。虽然跨地区发展阻力重重,但是有市场就会有诱惑。事实不断表明:我国报业集团不能跨地区发展的坚冰正在被打破。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市场异彩纷呈,气象万千。读者在充分享受快捷、准确的新闻大餐的同时,对日益增长的信息和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挑剔。 报业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来自报业的激烈竞争和持续不断的改革。竞争和改革使报业进一步增强了实力,充满了活力,提高了竞争力。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报业更是处于一个迫切需要推进的关键时刻,为适应入世后的国际、国内传媒业的整合与竞争,适应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央及时对新闻出版业的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说明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  相似文献   

11.
宋建武 《传媒观察》2003,(11):38-39
报业发展的第二个落点是中等城市 中国报业市场主要的战场在区域性市场。但是目前我国的东部沿海、包括京广线以东地区,报纸的普及率都超过了40%,也就是说,40%的家庭都是订报的。从普及率上看,发达地区的报业市场已进入到中度饱和状态。但这也并不说明地方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报业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琦 《新闻前哨》2007,(5):89-90
近期,报业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新闻业界讨论的主题之一。许多专家学者指出,中国报业多年来高歌猛进的步伐近期已开始减速,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国报业应当未雨绸缪,尽早推行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变革。而去年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发表的《推进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北京宣言》也旗帜鲜明地支持这一观点,同时也更将我国报业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市报团高歌猛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是我国报业发展很不平凡的一年,尤其是地市报业不仅面对上级媒体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他们在挑战中觉醒,在思索中奋进。地市报报业集团发展迅速继2006年宁夏石嘴山日报报业集团、山东临沂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之后,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地市报已有20余家先后创建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我国报业掀起了一股"数字报业"的热潮。报业数字化在取得初步成效、又面临新媒体引发的挑战和机遇的重要时刻,提出"数字报业"的概念,研讨"数字报业"的发展战略,探索"数字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是适时的、有益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报业"?怎样才能推进"数字报业"?谈一点不成熟的个人看法,抛砖引玉,以期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15.
沈志强 《传媒观察》2004,(11):42-44
新世纪以来,我国报业集团的整合扩张势头再上台阶:内部报刊布局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异地办报初现端倪;党报持续创新强化主流地位;发行、广告等报业集团非核心业务的投融资合作频频亮相。伴随着报业集团化发展的高歌猛进,一方面强化了品牌、人才优势,报业竞争态势从过去单  相似文献   

16.
史立言 《传媒》2001,(11):12-12
我国即将加入WTO,和其他产业一样,我国的报业也将面临激烈竞争的局面。如何应对我国加入WTO以后的报业竞争,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不正确的态度。一种认为“狼来了”,慌了手脚,似乎我国报业末日即将来临;另一种是无动于衷,不以为然,不思进取,稳坐钓鱼台。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高度重视,认真应对,努力开拓。  相似文献   

17.
范帆 《新闻记者》2005,(3):49-49
中国加入WTO后,国际传媒集团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及人才、机制、营销和商业运作模式等多方面的优势。给我国报业经营格局带来了持久的竞争压力,加快了我国报业的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及产业化进程。迫使中国报业在经营战略上朝着集中化方向迅速转变.要求报社所有资源都必须根据增强竞争力的需要去整合。一方面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技术装备、发行网络、广告代理、  相似文献   

18.
2013年是我国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既是报业发展的"问题凸显年",又是报业发展的"机遇叠加年"。2013年,中国报业经营的进展主要有:政府规制改革提速,行业发展环境优化;推进报业数字化转型,纸媒网站经营效益初显;整合产业资源,打造纸媒运营新优势;政府强势介入,报业集团化建设提档升级。2014年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报业将经历一段曲折而又艰难的"爬坡过坎期",整个报业将步入"慢增长时代",核心在于调整报媒产业结构,提升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19.
“报纸发展区域化”既是近年来我国报业发展的空间走势,也是报纸在产业化运作中的某种“区域轰炸”——广告式操作方法。这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报业的发展态势,不仅包含了地缘位置层面的意思,还包括报业经营理念上的含义。从第一层意思字面上解释,是指地方发行的报纸,但其另一层意思也包括针对特别目标受众群体发行的报纸。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区域不仅是对报纸发行地理上的划分,也可以说是对受众群体进行了划分。这是传播模式改变后,受众主体地位提高,也是报业在经营上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媒体的强烈冲击,我国报业集团纷纷探索转型路径。近年来,我国报业集团在资本化路径方面做了诸多尝试,主要通过打造投资平台,向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转型、通过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共同投资,优势互补三种方式来促进报业转型,增强自身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