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果说当前的社会文化是一个大众文化的狂欢,娱乐精神充斥了全世界的各个领域,那么这场狂欢节的主角就是大众媒体,媒介文化更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文化。这种文化象征着权威的泯灭,中心话语的缺失,乃至形成一个人人参与行动、追求娱乐、平等交流的时代。本文从娱乐精神与媒介文化的关联性入手,着重分析了二者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对如何提高大众媒介文化品位的一系列思考。  相似文献   

2.
《娱乐至死》是一本通俗而又极富哲理的书,是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完成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描述了一个娱乐化的时代,阐述了美国传媒业的发展,从报刊、广播电视到书籍,传媒业已经开始走到文化沦丧的地步。《娱乐至死》就是波兹曼对当今时代电视文化一针见血的批判和无可辩驳的分析。本文分析尼尔.波兹曼对电视娱乐化的批判和反思及其对娱乐批判的绝对性进行批判,最后分析对大众文化的哲学批判。  相似文献   

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大众传媒得到长足发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媒介也将其娱乐功能充分发挥。受众享受电视媒介带来的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在过度的娱乐消遣当中放纵沉溺,渐渐失去了理性的、富有逻辑性的思考能力,这一切都似乎预示着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语言将或成真。本文分析电视媒介娱乐传播现状,探究电视媒介过度娱乐化背后的原因,以期对电视媒介娱乐传播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人类学的视角揭示媒介娱乐化的本质、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晓示媒介娱乐化的动因、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展示媒介娱乐化的生态,以期帮助人们全面、深入地把握媒介娱乐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张娜 《编辑之友》2013,(9):49-51
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媒介娱乐的实质是幻象消费,幻象制造能力代表着媒介娱乐产业的软实力。在娱乐迅猛发展的10年间,大众传媒逐步探索出以电视媒体为基础平台的立体化营销、以网络媒体为平台的注意力营销、以省级卫视为平台的跨区域联合营销等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娱乐文化的霸权本质和涵化机制,解读娱乐文化逐渐占据人们注意力空间和文化认同空间的现实,验证了娱乐文化的趋同现象源自文化强势的渗透和文化弱势的抵制与认同。  相似文献   

7.
被娱乐的大多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晓云 《新闻界》2005,(5):58-59
尼尔·波兹曼是美国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被誉为北美媒介生态学之父。《娱乐至死》是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一部关于电视文化的著作,其中充满了对大众文化娱乐化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尤其对电子媒介时代里电视文化带给人们言行、情感和思想方面影响的分析鞭辟入里,对20年后我们理解今天的电视文化和大众文化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一、媒介即隐喻在书中,波兹曼首先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著名论断。针对这一论断,他提出了两点以帮助我们理解:要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同时,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8.
张娜 《当代传播》2012,(2):47-48,51
媒介时代,泛娱乐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娱乐与政治这两个力量悬殊的字眼,在消费主义和后现代文化的政治经济语境中,在大众传播平台上,权变出种种新的形态。本文对政治传播泛娱乐化的种种表征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发现娱乐民主旗帜并不能掩盖政治经济因素的操纵,政治新闻娱乐化也不过是政治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变通之策,而政治秀的活跃则流露出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博弈中的政治冲动。  相似文献   

9.
近来,娱乐在人们心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消磨时间的行为了,它蕴涵了人类追求自由解放的含义。娱乐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们分别被笔者定义为:原始的娱乐时代;娱乐没落,两级分化的时代;娱乐作为重生仪式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淡化宣教色彩 不能淡化导向功能--浅谈信息娱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桦 《声屏世界》2003,(3):13-14
1994年夏,美国的主要广播电视网和地方频道在洛杉矶的“辛普森案”事发时大都中断了正在播出的节目,而即时插播洛杉矶警方在高速公路上声势浩荡围堵辛普森的壮观场面,这种场景更类似于好莱坞警匪电影中在高速公路上追捕。在人们的观念中,新闻提供的是信息(information),电影提供的是娱乐(entertainment),然而目前却有两者合二为一的趋势,形成了一个新词信息娱乐(infotainment)或称娱乐信息。有学者称“狂炒辛普森案、戴安娜王妃之死以及克林顿绯闻案成为传媒信息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之作”。①这股信息传播娱乐化风潮发于欧美,从港台到大陆,冲击着传统的信息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11.
宋妍 《新闻前哨》2007,(7):91-92
当下媒介,消费主义和娱乐文化风头强劲,精英文化的大面积失守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精英文化在失去文化重阵的地位的同时,其社会功能及文化责任也更加难以施行。如何使精英文化适应当代媒介环境的大背景,在走向大众化的同时又能避免低俗化,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娱乐文化正在日渐呈现出低俗化与商业化的趋势,面对种种令人堪忧的娱乐泛化现象,媒体人应及时做出反省并承担起文化责任,提升媒介素养,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当好意见领袖,做好把关人,为文化繁华而不是文化泛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新闻传媒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新闻娱乐化倾向却也愈发严重。无独有偶,在隔海相望的台湾,新闻的娱乐化现象也伴随其新闻业的成长而产生和发展。本文旨在探究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成因,分析新闻娱乐化的利弊,并对两岸新闻娱乐化现象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泛娱乐化时代文化娱乐化现象解读--评《娱乐至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丽娟 《今传媒》2013,(5):59-60
《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当今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波兹曼用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公众话语正在以一种娱乐化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文章从“媒介即隐喻”、“娱乐时代的到来”、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针对当今社会文化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15.
李玉峰 《新闻世界》2009,(1):121-122
电影《楚门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娱乐媒介制造成了电视明星,却又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影片反映了人们对媒介不受节制的滥用所产生的焦虑,揭露了西方商业活动中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后现代娱乐方式存在的媒介失控产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使用与满足:手机娱乐化动机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巧怡 《今传媒》2011,19(2):88-89
手机逐渐成为通信工具与玩具的结合体,从"个人通信终端"演变成"个人多媒体通信娱乐终端",扮演起娱乐工具的新角色。本文试从手机娱乐的动机入手,分析手机媒体能够承担个人随身娱乐工具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娱乐至死》的视角审视当今电视的娱乐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结合阅读《娱乐至死》一书的感悟,试图从阐释"娱乐化"的内涵开始,对电视娱乐化的表现、成因和后果做一番梳理和探讨,并试图在这一过程中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宋妍  贾淼 《新闻传播》2007,(10):46-48
大陆的媒介娱乐文化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了,受众的娱乐欣赏水平随着媒介娱乐文本的不断变迁,也在逐步提升。娱乐文化是一种教育,媒介娱乐文本与受众的媒介素养,在十年间,在良性的互动中获得“双赢”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新闻逐渐朝着娱乐化方向发展。相对传统的新闻,新闻娱乐化打破了原先说教式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同时也给人们感觉更加的亲和,因此,在新闻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青睐。本文结合了现在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基本现状加以分析,从中找到造成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同时,针对这些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我国新闻越来越娱乐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刘晓敏 《新闻传播》2015,(3):113+115
作为新生态的社会性媒体,文化、娱乐新闻报道中微博由于信息更为简洁和信息量更为浓缩,并且具备使用上的便利性,更适合手机网络用户。而网络论坛/贴吧的传播方式则更为多样化、复杂化,在较为依赖使用者电脑运用水准的同时,也提供比微博更为丰富的信息量和多样化的信息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