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华 《滨州学院学报》2011,27(1):98-102
产生于西汉初年的《韩诗外传》杂采先秦百家,其渊源所自向来难以确指,但历来人们所论,多局限于其与《荀子》的关系而忽略了《韩诗外传》对其他各家的采纳,尤其是《韩诗外传》体现出的鲜明的尊孟倾向,目前鲜有论及。了解《韩诗外传》对待孟子的尊崇态度,这不仅对把握《孟子》在韩婴学术构成中的分量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理清汉代诗学渊源、重新考查孟子在汉代诗学承传过程中的地位,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把《诗》视为承载王道政教的政治教科书,这也是汉《诗》经学特点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而这一特点,又以《韩诗外传》表现最为突出。不过追根溯源却会发现,汉代诗学的这一经学特点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甚至可以说,孟子的"迹熄《诗》亡"观,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汉诗解经释旨的诗学方向。  相似文献   

3.
《韩诗外传》是汉代今文《诗》学流传至今较为完整的文献。在今文《诗》学均已亡逸残缺的情况下,它成为汉代《诗经》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汉代经学研究、文学研究,乃至汉代思想研究的不可忽视的文献资料。该文在《韩诗外传》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现存《韩诗外传》的卷数问题,并分析了《韩诗外传》对荀子、孟子关于“学”、“人性”等观点的批评与继承。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最先强调了读《诗》者在《诗》义阐释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意味着读《诗》者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诗》义;还可以通过主动推求去寻找《诗》的创作意图。而《韩诗外传》正是汉《诗》践行孟子"以意逆志"观的突出代表。《韩诗外传》对孟子"以意逆志"观的传承,不仅展现了《诗》学发展至汉代的一次飞跃,同时也证明了汉诗通过《诗》义阐释传达经世意图的经学化倾向正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5.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这是汉《诗》经学特点的重要表现之一。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做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劝谏。然而这一经学化特点渊源何自,一向众说纷纭、难有定见。通过对齐诗的特征和孟子诗学观的比较会发现,齐诗的这一经学特征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这也意味着,在汉《诗》经学化过程中,孟子的作用不容小视。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论及孟子诗学在汉代的影响时,往往仅从诗学发展角度来探讨其影响.然而通过对赵岐的<孟子章句>中的章指设置和篇章结构的分析可见,<孟子章句>的整体设置与孟子的"以意逆志"思想存在着密切关联.这不仅反映了孟子诗学观点在汉代影响之广泛而深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赵岐<孟子章句>中篇章设置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孟子对孔门诗教意义的生发,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然而人们却往往忽略了诗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背景,那就是孔子至孟子时,《诗》正经历着由与乐舞结合走向分离的过程。把这一背景纳入考量范围就会发现,在《诗》学巨变过程中,孟子在《诗》的政教意义的最终赋予上具有其他诸子难以企及的贡献。孔子之时,诗乐舞尚未分离,《诗》教即是乐教,换而言之,孔子并没有赋予《诗》之文本以独立的政治教化意义;而《诗》三百脱离乐舞之后、其独立教化意义的赋予则多赖孟子之力。而这正是孟子于《诗》教发展的最大贡献,汉人解《诗》无不脱离乐舞而单从《诗》之文本入手,从这一角度上来讲,汉代诗学的经学化进程正是赖此而开;汉代乃至后世的《诗》的经学化阐释路径,也主要是由孟子导夫先路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孔子之于诗学的贡献,人们所论甚伙,似已难以置喙,然大多数评论都忽略了孔子言《诗》的背景,即西周礼崩乐坏,诗教式微的现状。孔子于此重新赋予《诗》以经典意义,并将其作为其学术承传的一个重要文本,这对后世的诗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查考可见,孔子对《诗》的"备王道"、"述礼乐"的诗学定位,恰恰开孟子、荀子诗学阐释的王道派和政教派的分野之端,而汉代《诗》的经学化阐释,也多围绕这两点而开。  相似文献   

9.
关于《毛诗故训传》的诗学渊源,历来争讼不绝。然而《毛诗故训传》的阐释重点在于"传",即诗义的阐发,从《毛诗故训传》这一本身的设置意图入手来看,《毛诗故训传》与《孟子》的关联更为密切,这一层面的相似性足以证明两者之间的渊源。这一渊源关系的判定,不仅再次确定了孟子为毛诗的重要渊源之一的观点,也为理清毛诗对先秦典籍的承袭的具体表现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就《韩诗外传》的学术渊源而言,孟子是荀子之外的一个重要源头。韩婴坚持孟子天子有不召之臣和诸侯不能友贤德之人的思想。在孟子圣贤观的基础上,他把仁道和仁者各分为四等。韩婴明确肯定人天生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继承孟子"反求诸己""求其放心""尽心"等内修路径,但他又把实现人之善性的根本工夫归结为明王圣主后天的教化。韩婴对孟子的民本思想、关税思想以及井田说表示认同,并重新描绘了孟子理想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1.
崇礼还是崇法,经常作为辨别某种思想属于儒家还是法家的倾向性标识。先秦时期乃至到汉初,礼和法是一对对立的概念,但韩婴对礼与法的理解、对它们在社会生活、政治结构中的作用、关系,作通盘考虑。礼与法在韩婴的治世之道中都派上了用场,二者已经统一在他的政治思想框架里。  相似文献   

12.
辕固生、申公、韩婴、毛公为汉代《齐》、《鲁》、《韩》、《毛》四家《诗》创始人,本文认为:辕固生约生于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年),卒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享年约95岁左右;申公约生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卒于元光元年(前134),享年约90岁左右。韩婴、毛公年龄不可确知,约生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前后,应与辕固生、申公同龄,故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时约70岁左右;韩婴为文帝博士时约40岁左右,为常山王太傅时约80岁左右。  相似文献   

13.
《河岳英灵集》收集李白诗十三首,以其与《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乐府诗集》等多种集本相比勘,发现异文若干。惜前贤、时俊之著述多罗列异同而鲜见案断。今试从诗的意境、声韵及诗人际遇等方向加以考论,并用献替可否之方式,尽陈己断于读者诸君。  相似文献   

14.
英布是一位武将,其人其事,司马迁《史记·黥布列传》、班固《汉书·韩彭英卢吴传》均有记载与评述。元代尚仲贤依据《史记》、《汉书》的史料,艺术地加工创作了《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杂剧一本四折。英布是与韩信、彭越一样被刘邦集团残杀的功臣武将,但韩信、彭越受到司马迁及后人的极大同情,而英布却少有人提及。尚仲贤创作《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杂剧,对英布大力称赏,实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5.
作为汉初儒家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韩婴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典籍中的天人理论,构筑自己的天道观。他首先赋予“天”以意志、情感及人类道德属性,并具有无上权利,同时用大量的篇幅论证“天谴”及“祥瑞”,证明上天意志的存在。但他同时认为,人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天”的意志。把儒家的仁义道德伦理与其构建的有意志的“天”结合,为儒家的仁义礼制思想的真理性寻找“天命”依据。至董仲舒。儒学便发展成为更为精巧严密的思想体系,完成儒学的学术整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对《岁寒堂诗话》研究现状的一篇综述,旨在通过综述对其已有研究成果作一提纲挈领式的归纳陈述,以便于后继研究者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将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岁寒堂诗话》的校注工作;二是张戒其人及《岁寒堂诗话》成书的考述;三是其诗学理论的挖掘与研究.全文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李瑛是四十年代的一位青年诗人,他自 43年至 49年近六年间发表的二百余首诗歌,集中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诗从心出”,情感是诗的生命。李瑛总是在诗中点燃自己的情感,在情感中铸造了自己的诗篇,正所谓“诗心如火”,李瑛诗歌的情感特征为现代诗歌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